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一次组版时,看到大样上有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国城市圣地亚哥。我印象中圣地亚哥是智利首都,美国怎么也有个圣地亚哥?核对原稿,是“圣迭戈”,被看稿编辑改为“圣地亚哥”。孰为正确?我赶紧查了几本书:1958年出版的《世界地图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  相似文献   

2.
1982年出版的《刘少奇选集》中,“抗日游击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文,有一条注释:“本文原题为《抗日游击战争中各种基本政策问题》,当时由解放出版社印成单行本公开发行,署名陶尚行。”以前我不了解“解放出版社”与延安“解放社”是什么关系?是否全称与简称的关系?1992年上海辞  相似文献   

3.
我做出版工作,始于1972年,是年四十三岁,已“人到中年”了;是做了十四年艺术教育工作之后(刨掉“文革”期间六年“无业”),“半路出家”搞出版。而这一做,就没有中断过,迄今三十余年了。这既是我人生中新的工作阶段的开始,又是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由此,我把自己定位为出版人。可以说是亲历出版三十年。对我国新闻和出版事业都有过重要贡献的我的老领导陈翰伯,生前谈选拔干部时曾说过,宋木文没搞过出版,但让他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为什么说让我这样的人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呢?我理解,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期待。这种信任和期待应该是得之…  相似文献   

4.
尚杰 《网络传播》2006,(1):78-79
我面前这本新书《美国:超级传媒帝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引起我两个兴奋点,一是书名本身,二是我对美国这个“超级文化大国”的评价,我称它为“没有文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华俗出版公司1991年8月出版了一本叫《移民与近代美国》的书(署名“李其荣著”)。作者在《前言》中自称,他在该书在“理论上”、“内容上”、“方法上”有三大“突破”;一位美国史专家为该书作了一篇热情洋溢的《序》,称这“是一部严肃的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著作”,在国内“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  相似文献   

6.
《新华大字典》是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出版的.笔者应邀参加辞书质量检查工作,读了这部书的2006年1月第9次印刷本的部分内容,现在讨论它的《前言》和《凡例》.许下诺言 是否兑现《怎样检验百科全书?》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编的《工具书指南》(Guide to Reference Books)所载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条是希望读者看看一部百科全书的“前言”中许下的诺言履行得怎样.我以为,这一条对于检验一般辞书也是适用的.不仅“前言”.还要看看“凡例”中的规定贯彻得怎样.  相似文献   

7.
《中国男人》(China Men)的作者汤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是70年代以来崛起于美国文坛的一颗新星,这位华裔女作家的作品获得美国大众读者和专业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成为美国书市的畅销品,她于1976年出版的《女战士:一个女孩在群鬼中生活的回忆》,获当年“美国国家书评圈奖”,1980年出版的《中国男人》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国家书评圈奖”,并获“普立兹奖”的提名,1989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猴行者:他的伪书》获当年“美国笔会小说奖”,根据一些美国文学评论家的意见,汤婷婷的作品是“尚在人世的作家中作品在大学被讲授得最多的一位”。她的《女战士》被许多大学列为大学生必读材料,许多高中也在讲授她的作品。近些年来,她的作品不仅成  相似文献   

8.
《美国有没有“买书难”》在《出版科学》发表后,有同志问,美国有没有“出书难”和“卖书难”。 关于“出书难”,我问过美国朋友,没有得到明确的断然的“有”或“没有”的答复。这问题比较复杂。我国有一段时间大声叫唤“出书难”是由于印刷力量不足。这问题大约在10年前开始得到解决,近年来出书品种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2004年8月2日出版的《新闻周刊》“”中国前有“郑和”,现在能不能再有“政和”呢?如果有,我们的国家肯定会再度由“经济黄金时期”延伸到“政治共和黄金时期”,这是我国未来在世界舞台能够再度唱主角的主旋律。 新浪网评如果赵燕在中国被打赵燕在美国遭执法人员  相似文献   

10.
被西方新闻学论著列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另一位先驱者,是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主要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他把出版自由看作是全部自由的核心。他说:“我们的自由取决于出版自由,而限制出版自由就等于取消自由本身。”杰斐逊是如此重视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以致他在1787年给友人卡林顿勋爵的信中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要我来决定究竟是有政府而没有报纸,还是有报纸而没有政府,我会毫不迟疑选择后者。”  相似文献   

11.
索尔兹伯里何许人?他是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曾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美国文学艺术学会主席,全美作家协会主席,曾获得国际普利策新闻奖.我是拜读了这位“老外”于76岁高龄(1985年)撰写出版的被称为斯诺《西行漫记》续篇的大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后,产生出学习他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的.  相似文献   

12.
《新农论》,曾业松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在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理论界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来研究这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这样重视“三农”问题呢?所谓“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最近,我有机会读了曾业松著的《新农论》一书,使我在这方面受到很深的启发。作者潜心探讨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20多年,深入全国1300余市县调查研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07,(4):82-85
刘杲著《出版笔记》自序 这是我1997年以来的文字。 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出版文集》。作为“中国出版论丛”中的一种,书名是统一规定的,不由我定。“中国出版论丛”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新闻出版报联合“选编建国以来国家出版行政管理机关部分负责同志有关出版工作的讲话、报告和文章,一人一卷”,共十一卷。我承蒙错爱,滥竽其间。  相似文献   

14.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15.
书香旧影     
《爱的教育》这是一本对中国读书界影响非常大的少年儿童读物,也是一本非常适合成人阅读的普及型图书。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 1846—1908),1926年首次被夏丐尊先生译成中文,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该书在国外初版于1866年,至1904年已经有30多种文字的译本,再版300余次。在中国经夏先生翻译出版后,至1949年也有38版的重印次;“文革”结束后又陆续被发掘出来重译再版。书中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能使它如此受读者欢迎,又有如此辉煌的出版业绩呢?我想用夏丐尊先生译序中的一段话作为旁证:“这书给我以卢梭《爱弥儿》、斐斯泰洛齐  相似文献   

16.
透视《中国国家地理》的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差异之美与变化之美是我们的独特风格问:2000年为什么把《地理知识》改名为《中国国家地理》?是否拷贝了美国《国家地理》? 答“国家地理”是—个媒体类型,这个媒体类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高校的教材里就有专门的章节来论述,近年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几本书里也有对这种媒体类型特质、要素方面的研  相似文献   

17.
1987年起,我编著的三本书:《揭开迷信鬼神内幕》、《致富农民的新观念》和《城乡个体工商户实用大全》(共百余万字)陆续出版。一些同行问我:“你又要当总编辑,又要写书和文章,时间是怎样挤出来的?”说起来很简单,无非是两条:一是要多研究问题,二是勤奋和毅力。写《揭开迷信鬼神内幕》这本书的起因,是一封读者来信引出的。一天早晨上班,一位编辑手里拿着一封读者来信,往我的办公桌上一放说:“有一封读者来信,问黄雀抽帖是怎么回事?信中说,这  相似文献   

18.
“出版”再探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7年至1988年间,朱光暄同志、薛钟英同志和我,曾一起考证“出版”一词的起源。当时的初步结论:“出版”并非古已有之,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最早出现“出版”,是在1756年。中国人最早使用“出版”是在1899年12月(梁启超:《汗漫录》)。我曾整理...  相似文献   

19.
“编辑”到底有没有“学”?有,是什么? 没有,为什么?从已经出版发表的论著情况看,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著作不少。同时根据我们从事编辑工作的实际来看,“编辑”是应该有“学”的。但在所接触到的相关编辑学研究的论著中,似乎说服力很强的东西较少。最近,读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的张积玉先生的《编辑学论稿》,不禁喜出望外: 这确实是一本夯实“编辑学”学科的好书,因为它至少让我们第一次从理论上明确地、全面而系统地知道了“编辑学”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黄锐 《出版参考》2008,(8):36-37
2008年5月10日,由美国绿色出版倡议协会(GPI)和书业研究集团(BISG)共同委托开展的《环境发展趋势与气候影响》正式发表。文章一出,引发国内业界对美国书业在环保方面动态的广泛关注,有媒体撰文称“美国出版行业面临‘绿色革命’”。本文旨在对席卷整个美国书业的“绿色革命”进行溯源,以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