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收录于中日两国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一直以来教学的侧重点都放在小说情节的运行以及主题上,其次对清兵卫和父母亲以及教员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粗略的考察。在至今为止的先行研究中,教员通常被定义为是一个无情抹杀清兵卫个人爱好的老师,本论试图通过《清兵卫与葫芦》中被忽略的细节部分,从"教员"这个人物担任的"修身课"出发,考察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修身课"的相关历史资料,以丰富教员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更加全面地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2.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的一篇短篇小说。题目之所以不拟为“清兵卫”或“清兵卫的葫芦”,是因为文章讲的是清兵卫和葫芦之间的故事。我们发现小说的第一句——“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开篇即点题,并且概括整个故事,同时它制造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个故事如何?文章紧接着说这个故事很简单:清兵卫热衷葫芦,接着发生了一件事,之后他放弃葫芦,热衷绘画去了。  相似文献   

3.
<清兵卫与葫芦>是被日本国人誉为"小说之神"的作家志贺直哉的短篇小说,被选入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关于这篇小说的主旨,目前主流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通过写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教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  相似文献   

4.
<正>《清兵卫与葫芦》的主题看似简单:通过清兵卫在父亲和教员的干涉下放弃了对葫芦的热衷,揭示了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个性和天赋的扼杀。但是,如果不停留于作者所讲述故事的表面,而是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码其讲故事的策略及意图,就会发现作品更为深刻的内蕴。一、遵循还是打破自然时序?叙述者在交代清兵卫热衷于葫芦之后,从第21段开始讲述他买葫芦,时刻不离葫芦,以致被教员没收和家访,遭父亲责打并砸碎葫芦,然后将兴趣  相似文献   

5.
<正>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相似文献   

7.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作家志贺直哉早期(1913年1月1日发表于《读卖新闻》)有代表性的一个短篇,入选人教版选修模块《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不少教师在解读小说时认为,清兵卫在葫芦鉴赏方面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依据是清兵卫曾收藏的葫芦被校役以五十块钱的价格卖给古董店老板,又被古董店老板以六百块的价格卖给富家.  相似文献   

8.
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讲述了一个热爱葫芦的天才儿童的故事.不少老师觉得这是一篇以毁灭为主题的小说:“是悲剧的延续让我们无望:作者没有打算给现实涂抹一笔虚假的亮色.”有老师甚至将之概括为“五重悲剧”.“毁灭”主题得出的主要依据是清兵卫恶劣的生存环境,这自有其道理.但是,这篇小说只让人感到无望吗?就没有一丝光明的亮色吗?全是悲剧吗?这似乎有商榷的余地.笔者以为,小说中存在着不可遏抑的、不可遮蔽的光明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清兵卫与葫芦》,人教社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收入此篇后,有一段这样的分析文字: 前面的情节颇为平淡,精彩却在最后浮出水面.清兵卫的葫芦,古董店居然开价5块,校役居然还卖了个50元的好价,而卖给当地富家价钱是500块.……正是这结局的陡转,仿佛在山路上的猛一转弯,又仿佛是一阵风吹散了一片雾,然我们忽然发现本以为熟悉的世界原来还有另一种面目存在.情节的跌宕,令小说陡增回味.① 我们看到,当小说写到那被教师没收的葫芦有幕后交易时,关于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已是结尾,把结尾提及的幕后交易视为小说的一种精彩,而把小说前面的绝大部分内容视为是一种平淡,似乎这些平淡仅仅是为了烘托后面的精彩,或者因为结尾的精彩才使得小说主体部分的平淡有了回味的余地,这虽然也是一种理解,但与我们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小说家志贺直哉写的一篇尊重个性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异国的悲剧故事。  相似文献   

11.
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以下简称《清》)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一篇小说,因为它被编排在“情节”单元,所以我们的教学往往会围绕话题的小说知识设计,下面先展示一公开课的教学片段:师:让我们来品味一下局部摇摆,朗读小说的高潮部分(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感受一下,小说经历...  相似文献   

12.
一、分辨小说的类型 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从13个国家、不同时代选了16篇经典小说,编写时考虑到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和小说流派。其中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小说,也有意识流和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小说。有的小说是以情节为主的,比如《清兵卫与葫芦》讲了清兵卫是如何醉心于葫芦的故事,实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环境是清晰的,情节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与拓展,与必修课有着共同的课程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教学策略上又有所不同。拟以选修课《清兵卫与葫芦》为例,探讨在语文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体现选修课程的独特性,如何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如何在选修课中实现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以期凸显"选修"特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选修模块<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的课文,苏教版九年级教材也将它选为课文.两个版本的教材同时选中,一是编选者"英雄所见略同",二是这篇小说的教学可深可浅,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有可以学习探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陈欢 《语文学习》2010,(9):28-30
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以下简称《清》)情节跌宕.人物形象生动,主旨深刻且语言简练自然.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如何就教学内容作出选择?考虑再三后,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小说技巧和读者情感。从教学效果看.选择这两个角度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叫清兵卫的12岁的小男孩,是一个木匠的儿子,特别喜欢收藏葫芦.他不喜欢父亲和他的朋友们喜欢的又大又长或是很奇特的葫芦,他所拥有的是十来个很周正的平凡的东西,很不入父亲的眼.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想] <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作者是日本白桦派代表人物志贺直哉. 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文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是文学作品的根本性特征之一,也就是说作者写“这一个”而不写“那一个”,背后包含着不同的意义生成动机,而这独特的“意味”也就是文本独特的“篇性”所在。《黄昏清兵卫》为何选择“葫芦”,其背后有着独特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个性化的选择倾向,人物的命名也是意味深长,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于文本和情节,在结构化的表述中形成了“这一篇”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9,(47):75-76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校本教材的实施与运用。在"语文校本实践课"中,老师要带领孩子进入不同主题单元,去品读趣味故事。从经典故事《三只小猪》开讲,加入《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三只小狼和一只大坏猪》由此引领孩子颠覆印象中小猪与狼的固有印象,展开丰富多彩的辩论与思考,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大卫·威斯纳的《三只小猪》《我是最厉害的大野狼》启发了学生去积极创作多个"角色""串门"的原创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让童真童趣在故事中闪光,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在"颠覆"与"创新"的奇妙旅程中,促使学生去感受不同故事中共同的真、善、美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设想 《清兵卫与葫芦》是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另一篇足德国小说家伯尔的《在桥边》。本单元中心话题足“情节”。本单元教学主要是借助“情节”这一小说元素来达到欣赏小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