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妙华 《语文天地》2011,(14):11-12
金振邦在《文体学》一书中提出,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文体意识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不同文类的知识结构或文章图式。而所谓文体感是写作者对文体图式的自觉的、下意识的习惯运用。  相似文献   

2.
"依体而教"已成为当前阅读教学的共识。但"依体而教"的前提是各类文本符合清晰而规范的文本体式,这才有小说有小说的教法、散文有散文的教法一说。然而,有些文本偏偏兼有两种甚至多种文体特征,不是清晰而规范的某种单一的文本体式,我们姑且把这种文本称为"跨体文本"。跨体文本是存在于文学花圃中的一大类奇葩,从"散文诗""散文化小说"等名称即可见一斑。那么对这类跨体文本该如何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先抓突出特征披文以入情,再抓文体属性沿波以溯源,然后辨析同类文本鞭辟以入里。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什么,怎么教?首先要取决于文体本身。什么样的文体就决定了文本的教学价值。要从朗读训练、学生理解文本难易度以及表达形式上发现语言训练点出发,才能真正做到聚焦"语用",而"语用"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文体思维教学,文体包含文本体裁和文本类型。一篇文本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划分,文体多元,可采用符合文本体式特征、参考作者创作定位、比较切近文本内核、便于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妥当选择文本文体,精准实施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5.
充分利用文本的文体特征,根据文本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类文本的基本结构模式,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理清文章脉络的体系。树立学生文脉梳理的"类"意识,明确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提炼梳理文脉的几种路径与方法,才能提取具体的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文体",如何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文体"的使用度,怎样通过不同的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等。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文体特征、增强文体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材料属于不同的文本,而不同的文本有其自身的文体特色,这些文体特色对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例证法对政治文献的语言风格和政治性进行了分析.指出政治文本具有以下文体特色:措辞正式得体、分句间逻辑严密、频用暗喻、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信息丰富、政治敏感性强等,并在文体特色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政治文献翻译的建议,旨在使政治文献的译文能够更好地被国内外广大读者理解。从而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下中职语文教学存在淡化或模糊文体的问题,本文提出教学不同的文体应有的正确做法:教师自我研读文本,须尊重不同的文体格式;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最关键部分;将静态的文体知识与动态的阅读、写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法律文本作为非文学文本中的一种,文体特征明显;历来非文学文本与文学文本跟非文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一样界限明显,而《翻译综合法》一书则认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区别不是单纯的两元对立,而是对表达范式的一种逐渐的偏离,如果依靠《翻译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将法律文本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同样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同时借助文体学下的认知文体学和功能文体学的理论观点,即文体能够产生的认知效果和功能,对法律文本进行翻译批评和翻译质量评估,有助于明晰中英文法律文本在文体上的异同,同时也从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实践中,探讨现代文体学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不同文体的文本,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姿态和方式。同样,不同文体的文本教学,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关注文体特点是实现“教语文”“教阅读”的有效策略和正确的路径选择;关注文体特点,有利于我们养成系统思考的习惯;关注文体特点,有助于我们找到文本的核心价值;关注文本体裁特点,也是对学生文学启蒙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存在忽视语文文体的问题。不同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文体,教学方法和方式就应有所不同。教师备课要根据文本的特点,研读文本,要尊重不同的文体格式;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特征;要将文体常识与阅读、写作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与新文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媒体促成了新文体(网络文体、手机短信)的产生,同时弱化了文体意识,使得新文体成为"泛文体".新文体的去中心化、信息化、超文本与超媒体等特征正是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形成的.但新文体本身仍处在发展之中,因而并不能以这些特征来将其定型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3.
如何评价译文是翻译欣赏课程教师与学生最急须回答的一个问题。而文体是否重现是文学翻译评价的重要标准,鉴于不断发展的文体学理论和分析模式,文本可以通过文本结构,即词汇、语法、修辞、句间照应和语境这四个层面进行文体分析。为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文体层面考察原译文作为鉴赏的其中一种角度和标准。本文以译作欣赏课为实例,证明该分析模式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正>1.基于文体进行文本阅读。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课堂上教师对文体知识的指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专项写作水平,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呈现文体的基本特点,让学生根据文体特点来进行文本阅读。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美丽的颜色》一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文章,这篇课文在文体知识上需要学生掌握的是人物传记的特点和主要写法。基于此,笔者在教学时首先将人物传记的主要特点简练地告诉学  相似文献   

15.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初中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文体意识是比较薄弱的,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体意识的强调也多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却是很少强调。殊不知,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文本的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6.
马玲 《甘肃教育》2014,(17):46-46
正所谓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文体意识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为写作提供了编码程序。写作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信息的编码过程。由于社会文化需要的不同,信息的编码会呈现出不同的组合程序和排列格式,而负载文体意识的文体模式,正是这些代码不同组合程序和排列格式的集中体现,即是作者建构对象世界所凭借的框架结构、图式工具。建构主义者也主张依靠"背景知识",以原有的经验、结构和图示为基础建构知识。由此可见,文体意识在写作中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的文体意识逐渐增强。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文体产生一模糊的认识,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事实上,随着文本的不断发展、文体之间模糊区的存在、教材文本编写需要等多种原因,对文体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不可过分拘泥于此而难以自拔。"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文本,都以特定的文体特征而存在。倪思云:"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1]可见,不同文体作品蕴含着各自独特的审美特质,把握文体是如此重要。徐师曾说:"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2]阅读文本一定要遵守文章自己的制度法式,不可以苟舍而率意为之。  相似文献   

19.
翻译理论与一定的文体特征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策略。应用文体泛指直接用于交际,体现实用价值的各种文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各种应用文体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在翻译中也形成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目的论"(Skopostheory)学者费米尔和诺德等人提出,在应用文体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及"忠实法则"。在体育文本翻译过程中,应当以目的论为指导,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曹路 《教师》2014,(14):87-87
新课标中对学生提出了文体把握的要求,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注重文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文体意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中加深理解,获得思想启迪。本文从把握文本结构、明确学段目标、读写相结合三个方面谈了围绕文本的文体特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回归语文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