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沈从文始终守望着“健全纯洁新的语言文字,把它用来动摇旧社会观念基础”的文学理想。梳理其文学理想萌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真正走近沈从文,并深刻理解其不为时代左右、执著追寻理想的悲壮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沈氏后人的家谱及相关资料,基本理清了沈从文家世的脉络。论证了沈从文的祖先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之久,而且其祖先既不“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而是“宦留黔、楚”的官宦之后,并且曾“钱粮有半乡之誉”。另外还对沈思远做官之谜和沈宗嗣过继之谜也作了质疑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沈氏后人的家谱及相关资料,基本理清了沈从文家世的脉络。论证了沈从文的祖先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之久,而且其祖先既不“可能是被发配到边疆的犯人”,也不是“寒素之家”,而是“宦留黔、楚”的官宦之后,并且曾“钱粮有半乡之誉”。另外还对沈思远做官之谜和沈宗嗣过继之谜也作了质疑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希腊神庙”是沈从文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边缘身份”意识的导向下,沈从文完成了对“湘西生命”的展现和对“希腊神庙”建构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自身缺陷的“共谋”下,诗化的湘西生命由“常”到“变”,沈从文开启了现代之思:重造经典,对理想的民族人格进行冥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自然的生命形态。这种寻找生命之根的意识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想像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的启蒙传统可分为“启蒙的文学”和“文学的启蒙”两种。“文学的启蒙”也即通常所说的审美性文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讲功利,反对直接的现实功用,主张从“人”的角度实现文学内在的独特价值。其中20世纪20年代的周作人首树“人的文学”的大旗,30年代的沈从文4、0年代的徐讦分别从两个方面实践和丰富了这一主张。  相似文献   

7.
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一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一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丈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沈从文“乡下人”观念的形成,以及在这种观念蕴育下生成的一系列独特的艺术风格-神奇美丽的湘西自然风光,异样的风情民俗,富有生命力的纯朴人物……从而阐明“乡下人”观念在沈从文创作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沈从文文学世界入手,探讨了沈从文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想,以期实现进一步认识这位作家之愿望。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萧萧>中,沈从文同主人公萧萧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常态与变动,感受着这种"常"与"变"中的悲哀与欢乐.而在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淳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下的人与事的感慨.究其原因是沈从文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性”,是文学题材的特区。沈从文在二、三十年代致力于描绘一个性的世界,乃是将性作为一种描绘生命形态的手段,一种衡量人性的尺度。可以说,沈从文的这种写作是对中国自然性爱文学传统的赓续,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也深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命”作为沈从文小说浪漫色彩的维度之一,成为研究沈从文小说浪漫情怀的重要切入点。对于“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可以从血性生命力、直面和体验“死亡”、至善至真的爱情、粗糙而优美的灵魂四个方面来管窥其“生命”之“理”。这种“生命”背后有“神”的痕迹,也有“庄严”的理趣,流露着作家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萧萧》中,沈从文同主人公萧萧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常态与变动,感受着这种“常”与“变”中的悲哀与欢乐。而在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淳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下的人与事的感慨。究其原因是沈从文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小说大量运用湘西方言,增强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的独特魅力.使沈从文小说的前期创作更富有感染力,随着沈从文离乡日久,方言的运用也就在沈氏后期创作中被逐渐淡化了.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湘西题材的文学有一个很重要现象,就是对湘西独特文化的文学呈现,这种文化呈现主要内容是湘西的民间信仰习俗,由此体现了沈从文文学叙事的独特性。首先,这种文学表达的文化基因显然与湘西古老的民间信仰文化体系完整性和神秘性是分不开的;其次,沈从文把丰富的民间信仰资源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再次,沈从文开掘了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叙事手法,来构建湘西文化的诗性特征;最后,这种民间信仰的诗化表达是沈从文对湘西文化进行文化反思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了“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17.
吴兴武康沈氏虽“家世为将”,但自晋宋以降,日渐崇尚文教,致力学术文化。及至齐、梁之世,沈氏经学臻于繁荣之境,产生了一大批经师和著作,其成就超过了不少江东儒学旧族。与此同时,沈氏人物重视文学才艺,造就出以沈约为代表的家族文士群体。这推动着沈氏家族的“士族化”进程,决定了其长盛不衰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人格化的色彩并包含明显的人为禁忌意味。沈从文借用了“虹”的传统文化意蕴,并从虹与自然神、虹与情爱、虹与生命哲学三方面营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虹”意象世界,赋予了虹新的审美内涵。作为沈从文作品中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虹既是理想与美的象征,展现了沈从文对自然神性的追寻和对人性本真的褒扬;同时作为思考的契机而引发出沈从文对生命哲学的深入探寻。  相似文献   

19.
吴兴武康沈氏虽“家世为将”,但自晋宋以降,日渐崇尚文教,致力学术文化。及至齐、梁之世,沈氏经学臻于繁荣之境,产生了一大批经师和著作,其成就超过了不少江东儒学旧族。与此同时,沈氏人物重视文学才艺,造就出以沈约为代表的家族文士群体。这推动着沈氏家族的“士族化”进程,决定了其长盛不衰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共选录278位诗人的1 940首诗。杜甫诗歌255首,居首位。从五言古诗到七言绝句,七种“体裁”并选杜诗。所选古、律并以杜甫居首,绝句则未列前茅,不及李白、王维诸人,甚至在文学史上声名并不显赫的王涯,所选绝句亦高于杜甫。充分体现出沈氏对杜甫诗的定位:兼备众体而特擅律诗,绝句则稍逊。杜诗在《唐诗别裁集》中的定位,则与沈氏论诗力倡“格调”紧密关联。“格调说”强调情旨的“温柔敦厚”并“怨而不怒”,在语言上则要含蓄慰藉,措辞温婉且格律严整。《唐诗别裁集》对杜诗的编选凸显出沈德潜在诗学上的独特眼光,其对杜诗的接受显然是基于杜诗契合沈氏“格调”诗学的理想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