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著名诗人麦芒的新诗,反映艺术真实的社会生活,可信度高;发掘在真的基础上的善,教化作用大;展现色彩斑斓的诗之美,艺术感染力强。真、善、美有机统一,在真的基础上体现了善,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又展现了诗之美,而诗之美的展现则让真与善的反映达到了理想的高度。唯其如此,麦芒的新诗特色鲜明,艺术价值大,在中国当代诗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文艺理论研究会主席、淮南师专副教授陶保玺先生呕心沥血撰写的关于新诗体式的专著《新诗大千》问世以后,在我国诗歌界掀起一阵波澜。该书洋洋58万言,从新格律诗的体式美、自由体诗的结构美以及丰富多彩的韵式美三个方面,系统探讨并论证了新诗自诞生以来所呈现出的220多种既各自独立又多有联系的艺术体式,为新诗的创作、鉴赏以及新诗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及独到艺术见地。短短月余时间,陶保玺先生就收到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诗评家及诗歌爱好者写来的一大批热情洋溢的贺词、信件,称这是中国诗歌界的一件大事。现将部分来信摘录如下,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3.
客:你为什么要呕心沥血三千年,写这部洋洋五十八万言的《新诗大千》? 答:是生命的呼唤,是一个躁动不安的灵魂与众多心灵碰撞后的呐喊! 我向来认为文学即人学,诗歌即情学。作为一种艺术,它是诉诸人的整个心灵的。诗总要以情动人,以美诱人。我写《新诗大千》,就是要展示新诗所具有的美的风采。但从更深层的意向来看,《新诗大千》的面世,则昭示着:它从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臣服”于政治需要,把自己蜕变为对某些简单价值原则的恪守或复写中解放出来,又从直接作用于诸如道德教化等方面的尴尬境界中挣脱羁绊,并从近几年的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过于依附文化“时尚”,或赶时髦,受到视听艺术等大众传媒的强烈挤压中,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摒弃来自各方面的困惑,迷惘,浮躁及颓丧,开辟出一片属于文艺自身的绿地——以诗体学,或者说,以“形象思维结构学”为宏观理论视点,去统摄、贯穿3/4世纪的新诗发展史、新诗发展艺术成就的散金碎玉,并同时涵汇对思维学、美学、语法修辞学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某些结论和偏颇的反拨,以呼唤文学回到自身的特性中去,理论研究回到自身学科建设和基本规律上去!  相似文献   

4.
陶保玺的《新诗大千》是一部以诗笔写就的诗论。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卓越结合 ,使得这部理论著作成为长青之树。弥溢于全书的深刻的辩证精神 ,帮助作者构建了一座宏伟的、立体的、极富动态感的艺术殿堂与理论大厦。比较文学目光的审视与比较文学方法的采用 ,使得《新诗大千》成为一部比较诗史和比较诗论。她是一部具有多种功能的理论文本。作为论 ,她为文艺学的发展做出了独到贡献 ;作为史 ,她可以作为大学教材或参考书 ;作为诗笔诗论 ,她为理论著作的撰写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新诗大千》是一部有特色的、不可多得的诗学著作。它在新诗多元性审美体验方面,所给予人们的重要启示为:风格流派的多样与自由;新格律诗必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体式美与结构美的并举;兼容并蓄,“不吃偏食”的宽广胸怀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6.
陶保玺的《新诗大千》是一部以诗笔写就的诗论,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卓越结合,使得这部理论著作成为长青之树,弥溢于全书的深刻的辨证精神,帮助作者构建了一座宏伟的,立体的,极富动态感的艺术殿堂与理论大厦,比较文学目光的审视与比较文学方法的采用,使得《新诗大千》成为一部比较诗史和比较诗论,她是一部具有多种功能的理论文本。作为论,她为文艺学的发展做出了独到贡献,作为史,她可以作为大学教材或参考书,作为诗笔诗论,她为理论著作的撰写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新诗大千》以闻一多先生“三美”说为先导 ,从诗的形式切入 ,对新诗各种体式进行详细的剖析 ,掬出了其中的美 ,得出了“诗学便是情学”这一情理圆融的结论 ,从而大大地拓展了诗论的新天地 ,填补了诗体学研究的一块空白。同时 ,《新诗大千》以其臻于情感与理性互渗、交融的美学境界 ,展现出它在诗学建设中的独特风采。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中英名诗<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ombridge Again)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该诗体现了徐志摩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新诗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诗人运用"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艺术原则,把美作为诗歌艺术创作的核心.隐喻与象征是该诗艺术的两大修辞手法.诗中隐喻性与转喻性的视觉意象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浪漫主义山水诗美学风格的结合,使该诗内涵隽永,意境述人,其艺术成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纯诗”是“性灵”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它追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的至高审美境界,纯粹美的艺术理想。20世纪中国诗歌在法国象征主义“纯诗”那里找回了自己民族纯艺术传统的文化记忆,目的却多在寻找合乎现代性要求的、新诗形式建构的多种可能。中国化“纯诗”的时代命运表明,新诗回归文学本体之路,是20世纪中国诗歌一次颇为艰难的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10.
《新诗大千》是一部有特色的,不可多得的诗学作,它在新诗多元性审美体验方面,所给予人们的重要启示为:风格流派的多样与自由,新格律诗必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体式美与结构美的并,举,兼容并蓄,“不吃偏食”的宽广胸怀与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1.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想象丰富,比喻新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了他作为“新月派”的灵魂诗人所倡导的新诗的唯美原则,即“意境美,绘画美,音乐美”。  相似文献   

12.
陶保玺从语言结构入手 ,来把握诗人的生存体验和艺术想象 ,从而为诗学建构开辟了新局面。他善于从细处入手 ,以进入大处乃至深处的论析 ,成了他特具风采的“独门功夫”。其代表作是新诗诗体学理论专著《新诗大千》和近来发表的一系列诗论 ,尤其是台湾诗人论。这些论著很有创意 ,它将陶保玺的诗学之路引向了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13.
《新诗大千》是一部有关新诗体式的诗学著作。它体现了著作者对诗体学理论系统的独特创见与种种发现。同时 ,《新诗大千》还体现了著作者对个人艺术生命的张扬以及对多学科领域的全新探索 ,是诗学研究方面一本不可多得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4.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自从胡适之先生“尝试”新文学以来,七十余年间,中国新诗的创作与研究仍没有象小说、散文那样为自己争得一个象样的社会地位。原因之一,可能便是诗论界新诗成就的正反之论对读者的“蛊惑”以及评论界里程碑式作品对社会的影响较小。淮南师专中文系副教授陶保玺先生五十七万多字的论著《新诗大千》,从诗体学的角度分析、总结了新诗七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正如袁可嘉先生来信所称,此书“着力探究新诗的体式美、结构美和韵式美,是对新诗研究的可贵贡献,将对新诗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陶保玺从语言结构入手,来把握诗人的生存体验和艺术想象,从而为诗学建构开辟了新局面,他善于从细处入手,以进入大处乃至深处的论析,成了他特具风采的“独门功夫”,其代表作是新诗诗体学理论专《新诗大千》和近来发展的一系列诗论,尤其是台湾诗人论,这些论很有创意,它将陶保玺的诗学之路引向了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16.
北京军区著名诗人、歌词作家石祥: 大作《新诗大千》早已拜读,写得甚好。对于新诗,应该有个全面、深刻、公正的评价。这对于中国新诗的繁荣和发展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淮南诗歌理论工作者、高级教师王明文: 得知您的《新诗大千》得到了好多名人的好评,这是您创作的重大胜利,“得诗胜得官”,这是权力和金钱所买不来的。在此,向您的成功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7.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8.
新诗诞生后,音乐美成为新诗艺术追求的重要内容。格律是新诗音乐化的基本手段,新诗格律的主要目标是形成有序的节奏,是形成音乐美的主要元素。新诗的音乐美追求体现在诗的微观和宏观上。音组或顿是格律的基本单位,它们的组合演奏出了诗歌微观层面的音乐感,诗歌的节奏组织有严格的规整性和灵活的自由性两种。在宏观上,新诗采用音乐的整体结构方式,形成一唱三叹、回转反复的旋律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中国的唯美主义诗人,邵洵美为中国新诗所引入的美的观念,意义不凡。他力图通过译介西方唯美-颓废主义诗人诗论诗作,为唯美-颓废艺术思想作为一种美学原则而融入中国艺术精神,拨去理论与情感上的迷雾。他对诗的品性的定位,把诗融入了哲学、宗教、历史、思维、心理等人类文化的总体构成里。他所强调的诗的形式要与诗的品性相和谐,把新诗引入了对美的姿态、颜色、形状以及灵魂的凝视。然而,邵洵美对官能享受的率真颂赞,不仅没有为他赢得新诗美学现代性追求的桂冠,反而使他被钉在"颓加荡"的十字架上。  相似文献   

20.
《源氏物语》采用单线发展的串珠式艺术结构,是纵向的延伸;《红楼梦》采用多线发展的网状武艺术结构,是横向的拓展。《源》以诗的意境见长;《红》以画的意境为上。《源》之基调清新恬淡,温柔哀婉,显示出柔婉之美;《红》之基调缠绵哀婉,悲慨苍凉,显示出悲怆之美。《源》多用直笔,敢于直面人生;《红》多用曲笔,真假互藏,隐显互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