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晓峰 《兰台世界》2008,(12):67-68
辽东招民垦田是清初重要的历史事件,自20世纪以来,辽东招民垦田史的研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又有学术理论的突破.为以后辽东招民垦田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清朝初年,闯关东浪潮风起云涌.清初辽东闯关浪潮出现的直接诱发因素是辽东招民垦田政策的制定.顺治十年(1653年)颁发的<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朝初年,闯关东浪潮风起云涌。清初辽东闯关浪潮出现的直接诱发因素是辽东招民垦田政策的制定。顺治十年(1653年)颁发的《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敦化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地区,图们江的北岸,清初为清廷的禁山围场, 封禁甚严。同治末年,因朝鲜北部接连发生灾荒,随之朝鲜边民不惜冒犯重禁,携 家挈眷越过图们江界,移居于江北岸的中国延吉、敦化一带,垦荒种地谋求生计。光 绪七年(1881年),清政府将长白山一带解除封禁,招民垦荒,并将朝鲜流民分别划 给珲春、敦化地方官管辖。此后朝鲜边民越界而来者络绎不绝。并繁衍生息,后归 入中国国籍,逐渐形成中国的朝鲜族。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吉林将军衙门档案,比较 全面地介绍了光绪年间朝鲜边民在敦化越垦的原因、越垦情况及其风俗习惯等,对 于研究中朝关系史、中国朝鲜族史及地方史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予刊布。《报告 书》中原附《敦化县全境舆图》、《敦化县二道江区域图》、《侨寓敦化县二道江佃垦 韩民户口、籍贯、到境年月一览表》、《敦化县村镇道里民户人数、巡警、井泉统计表》,此次发表时略去。                   ──编选者苏建新 陶敏  相似文献   

5.
乾隆朝组织京城旗人移垦于东北拉林、阿勒楚喀,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往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移垦活动本身以及解决旗人生计目的 展开.本文另辟蹊径,利用中国大陆、台湾藏满汉文档案,以移垦旗人中的遣犯为研究对象,重点就遣犯的迁移、遣犯的特征、清廷遣犯政策等问题逐一考察,以期从旗籍遣犯角度审视京旗移垦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女真族、蒙占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修筑了辽东边墙.辽东边墙全长1040公里,是边防上的一种土木建筑工程.  相似文献   

7.
据史籍记载和历史、考古学界的研究、考证,燕秦汉时期的辽东长城在辽北地区中部呈东西向穿过。境内近年发现了一批与长城相关的战国至汉代文化遗迹、遗物,其中尤以铁岭新台子邱台大型战国晚期至汉代遗址最为重要,被有的专家考定为汉代望平县址,虽有争议,但它的发现,对推进辽东长城辽北段的发现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座标。要解决辽北境内燕秦汉长城的具体位置,我们必须以历史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和田野调查工作,从辽北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地理位置和辽河水道的古今变化,以及战国秦汉以来郡县设置情况,长城在辽东的构筑特点,与抚顺浑北汉代列燧的关系和有无复线等诸方面因素来研究和确认。铁岭境内的燕秦汉长城、还应在邱台遗址以北的铁岭一带探寻。  相似文献   

8.
张贵 《军事记者》2004,(6):61-61
东北解放战争期间,陈云同志在南满中共辽东分局担任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这时,正值我人民解放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关键时刻。陈云同志非常重视党报的宣传指导作用。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原在本溪的中共辽东省委机关报来到辽东分局驻地吉林临江大湖,与在这里的原中共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合并,仍称《辽东日报》,为中共辽东分局机关报。随着“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辽东日报》也随辽东分局从临江转移到通化出版。从1947年年初到年末陈云同志离开辽东分局,该报一直受到陈云同志的关注,成为这一时期我党在东北的一张很有影响力的党报。  相似文献   

9.
《明代辽东残档选编》比较具体、详细地记录了明代辽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名族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明史特别是辽东地区历史和清初历史的重要材料。虽然很多是残件,或首尾不全,或中间残缺,但都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代辽东残档选编》比较具体、详细地记录了明代辽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名族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明史特别是辽东地区历史和清初历史的重要材料。虽然很多是残件,或首尾不全,或中间残缺,但都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明代嘉靖年间辽东科举考试的答卷(残卷)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行最后一科进上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明  相似文献   

12.
里蓉 《中国档案》2007,(7):67-69
在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明代辽东残档中,有大量明朝政府与女真族在辽东马市进行互市贸易的记录。何谓辽东马市?辽东马市又为努尔哈赤崛起提供了怎样的机缘?让我们揭开明代辽东残档的神秘面纱,一起去明代“逛逛”辽东马市。  相似文献   

13.
正按语:清代官方档案文献中,称台湾原住民为"番民"。"番民"有"熟番"、"生番"之分,其在平原地带居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称"熟番";分散居住在高山的,称"生番"。番民的生活区域称为"番地"。康熙朝收复台湾后,如何对待和管理原住民问题,成为清政府治台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劝垦番地到移民入台,从开山抚番到开禁招垦,清政府对台湾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治理,逐步开发"番地",客观上推动了台湾原住民生产和生  相似文献   

14.
王旭东 《兰台世界》2017,(10):75-78
辽东京留守作为辽东北地区最高职官地位重要,东京留守选任家庭出身上多集中于世家大族,入仕途径上以充任御帐祗候郎君和护卫为多,仕宦资历上集中于北枢密院诸臣和其他四京留守;东京留守选任上契丹民族特点鲜明,反映出统治者对东京留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官方档案文献中,称台湾原住民为"番民"。"番民"有"熟番"、"生番"之分。其在平原地带居住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的,称"熟番";分散居住在高山的,称"生番"。番民的生活区域称为"番地"。康熙朝收复台湾后,如何对待和管理原住民问题,成为清政府治台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劝垦番地到移民入台,从开山抚番到开禁招垦,清政府对台湾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治理,逐步开发"番地",客观上推动了台湾原住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化解族群冲突和促进民族融和起到了积极作用。本专题档案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军机处上谕档等档案,可供台湾史研究等参考。  相似文献   

16.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往Ⅱ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修筑了辽东边墙。辽东边墙全长1040公里,是边防上的一种土木建筑工程。它分段而建,随补随修,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构造材料不统一,形状不规则。边墙内的城堡、墩台“量地缓冲”而建,相距远近不一,在边关防务上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镇西堡西烽火台、边墙的发掘,明确了其形制、结构和具体的规格尺寸,为了解、研究明代辽东长城河套段的构筑方法和走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代辽东长城在铁岭境内全长约220余公里,大致呈∩形走向,其间有卫、所等驻军城5座;所辖边堡18座;关隘4座;调查发现了沿边、腹里烽燧254个;还有驿站、递运所等配套设施。并由此构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在维护明代东北疆域的安宁、沟通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末,清廷为充盈国库在蒙地进行"移民实边"政策。光绪二十八年(1902)派贻谷为督办蒙务大臣,负责全面开垦西盟垦务。贻谷在任六年间设立东西路垦务公司,创设"官商合办"经营模式。但随后不久贻谷便以各种理由提出撤还官商各股,光绪三十年(1904)垦务公司股份基本上已经逐渐转成了由贻谷等垦务大臣们所掌控的"私股",已无"官商合办"性质。故,东西路垦务公司,前期虽有"官商合办"性质,但到中后期已无"官商合办"性质,只不过成为贻谷等各垦员牟利工具而已。  相似文献   

19.
杨芷郁 《兰台世界》2013,(24):18-19
据文献记载,清代辽东共设置书院18所,书院的资金来源、生员规模、书院建筑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清代辽东书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辽东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明代辽东边墙修建的起因主要是为防止和抵御北部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毕??、王翱于正统七年(1442年)修筑了辽东边墙的西段;韩斌、周俊于成化五年(1469年)完成辽东边墙的东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