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磊 《河南教育》2005,(8):50-50
平时,经常听到有教师这样抱怨:学生总爱作对,不讲道理,甚至是公开顶牛;我说的话学生就是不听,有时候串通起来和老师唱对台戏……对这些情况仔细分析,可以归纳为下列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所提出的要求,虽然是完全正确的,但学生很难领会,有时候即使是领会了,却并不接受,甚至采取各种故意行为,以表达无视这种要求或抗拒的态度;另一种情况是对于教师的要求,学生理解并接受了,也按要求去做了,但产生的结果却有悖教师初衷甚至还有负面效应。这两种情况都表明:在想要达到和实际达到之间存在一种偏差,这种偏差的形成原因,就是教育活动中的“意义障碍”。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在家中接受的是家长“母鸡”保护“雏鸡”式的温暖,在学校是“保护对象”,很难有接受逆境教育、耐挫力教育的机会。以至陷入一种教育误区:片面抓学生智h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而对学生个性和心理上的缺陷过问甚少。当前,中小学生最突出的缺陷有三个:一是生存能力很弱;二是责任感不强;三是承受力不够。具体可作这样的描绘:他们有抱负,但是缺乏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他们积极向上,但是缺乏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他们渴望更多的爱,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心…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对各乡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检查评估中发现,很多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读的训练重视不够。其表现:一是教师没有摆脱繁琐的逐字逐句分析讲解,没有时间让学生读;二是无计划无目的、随心所欲为读而读;三是伯听课教师评论读的效果不让学生读;四是对“义教”教材编排意图不理解,不安排学生读。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以适应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现仅根据个人的体会并借鉴同行的经验,谈几点看法。一、提高对朗读教学的认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教师真心诚意地给学生讲道理说眼教育,而有的学生却置之不理、拒绝接受或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教育者的意图,他们对教育者似乎有一种说不出多大理由的反感。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的态度定势有关。所谓态度定势,是指个人由于先前的经历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的准备状态,这种心理的准备状态影响到对当前外界信息的接受与理解。这种影响常常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发生的。态度定势有积极消极之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果学生对教师持积极的态度定势,那么,教师的教诲就容易转化为学生  相似文献   

6.
1认知障碍心态认知障碍心态是指学生由于对某一事情认识不清产生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如一些学生把“哥儿义气”理解为同学之间的“友谊”,以致一时冲动发生打架斗殴事件;有的学生把吸烟看作是男子汉风度和魅力;还有的学生把无纪律的行为、冒险行动误解为“勇敢”。这些学生把老师正面的教育要求,往往从另一种意义上去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上产生的障碍,主要来自学生认识经验的差异。教师在教育这些学生时,一定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从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对比,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达…  相似文献   

7.
一、信息源———加大教学信息密度长期以来,有一种误解,认为教学内容信息过多会给学生造成负担,违反了“量力性”原则;只有教得少,才能学得会、记得牢。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班级中较差的“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每个学生学习有“上限”和“下限”的力,教师又往往把“下限”的力作为教学依据。殊不知,教学上的这种消极照顾,往往难以使学生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因为信息量过少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放松,这样紧张度不够,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其实,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传输教学内容信息的辅助手…  相似文献   

8.
杨润 《青海教育》2009,(4):50-51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由理智感、责任感、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感,教师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者,更是落实师爱的重要责任人。教师若无耐心,不讲究教育方法和时机,学生并不一定会接受。这正如一些教师埋怨的:“我为了他好,他还不领情”。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仅有师爱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瞳爱,接受你的爱。  相似文献   

9.
由于几千年的“上智下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教育在传统的意义 上,主要指教师居高临下的一种赐予,并且这种赐予似乎都是教师通过声音方式,从口里“ 讲”或“说”出来的,声音充斥学生周围,“听”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现在不能 体罚学生了,教育似乎就等于“叫”:教师的讲课声;校长的教导声;班主任的批评声;父 母的唠叨声,特别是,有的班主任坚信:“说你听、你就听,不听也得听”。学生们大多生 活在一个声音世界,在有的教师眼里,似乎一个个学生除了耳朵,什么也没剩下,这句话对 不对,老师可以扪心自问。一声音在传递…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进行,每一个方面的状态,包括情感、态度、方式、效果等,都要对对方发生影响,形成客观效应;这种自身状态所引出的结果则是一种主观效应。如果教师情绪、态度不好,讲解不清又枯燥乏味,就会在学生中引起不良反应,产生接受上的消极状态与情绪、情感上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情绪饱满、态度积极、讲授精确恰当又生动有趣,就会在学生中引起良好反应,使学生产生接受上的积极状态与情感、情绪上的投入心理。就教师方面而言,讲授得法,对学生有吸引力是一种主观效应;学生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得教益,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