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八十年代中期,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出现了由过去的“一人一事”式的创作方法到“全景式”报告文学的转变。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作家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新,读者的审美趣味的变化,促使报告文学作家在创作中宏观意识的日益强化。  相似文献   

2.
纵览新时期报告文学的许多优秀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 ,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六种意识 ,即探索意识 ,参与意识 ,时代意识 ,忧患意识 ,批判意识 ,平民意识和若干现代特征 ,并因此引发一些相关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报告文学因人文精神回归、哲理意味加浓、文化色彩亮丽、人类关怀趋显和个性意识增强等而拥有鲜明、浓烈的现代文本意识。一是厚重而深邃的时空度量上的史诗意识 ;二是对象选择上的平民意识 ;三是从自然的忧戚、灵魂的救赎、文化的关切三个方面实现了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意识 ;四是话语方式上的自便意识  相似文献   

4.
语言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是说话人在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元语用意识,它涉及意义产生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本文从顺应论的角度,以副刊报告文学《SOS:一代宗师垂垂衰竭的史学生命》一文为研究对象,关注报告文学作者在选题、立意、创作思维、社会文化心理顺应、语码转换和转述等语用策略方面的意识突显,从认知和社会心理的维度探索副刊报告文学的创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章罗生先生 2 0 0 2年出版的《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与他 1995年出版的《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相比 ,不仅增大了篇幅容量 ,更主要的是大大增重了学术含金量。尤其是在学术浮躁之风日浓的今天 ,这一高品位的学术成果 ,不仅弥足珍贵 ,而且具有一种强有力的示范意义。大致说来 ,《发展史》具有以下学术特色和意义 :一、文学史研究的整体意识该书的研究时段从 1898年始至 2 0 0 0年终 ,横跨整整一个世纪。著者既追根溯源报告文学的初始 ,又零距离地研究报告文学的最新发展 ,在对该文体的一切场域详尽了解的基础上 ,把其百年…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社会中无孔不入的金钱作用之下,报告文学这种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文学形态面临边缘化、异化的巨大挑战,许多作家放弃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放弃了对社会的责任。报告文学创造需要汲取新中国创建前后的优秀精神和文化基因,真正成为历史的书记官,报告文学作家应坚持深入群众、书写群众、歌颂群众、针砭时弊的创造路向,成为名副其实的时代书写者。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报告文学美学品格的多维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美学品格,是当下报告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文章立足于我国报告文学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现实美、形象美、细节美、叙述美、诗意美、语态美等多维美学形态  相似文献   

8.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生态报告文学创作进一步成熟,发展进一步深化。分析生态报告文学创作可以发现其与其他报告文学不同的主题内涵和精神特质:表现在生态报告文学对生态现状的批判及问题根源的反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人性的反思和强烈的自我救赎意识。当下的生态报告文学也存在着作品内涵的局限性,缺乏全方位反思问题的视角,生态的重视导致审美的缺失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生活的十六年,特别是在伊犁巴彦岱乡与维吾尔族农民共同劳动和底层生活的磨练,成就了作家王蒙,促成了他积极健康、成熟通达的人生意识,为他新时期复出文坛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时期,报告文学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再现性与文化批判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面对转型社会下日趋严峻的生态问题,新时期报告文学所包蕴的生态情结真挚地呈现出来。文章从生成背景、作家诉求、受众期待、价值体现四方面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的生态情结作一定的探讨与阐释。  相似文献   

11.
习惯上,人们对报告文学的体式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划分。前者有人物报告文学、事件报告文学、全景式报告文学,后者有传记式报告文学、书信(日记)式报告文学、札记式报告文学、访问记式报告文学等。但从创作实践考察,则还有诸如政论体报告文学、调整报告体报告文学、时事评论体报告文学、游记体报告文学等鲜有人论及。本文择其要者,试作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被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而未像报告文学家那样把它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的大部虽也时常将“忧患意识”作为文体功能,但却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角色明确和自觉,并且能一以贯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报告文学主体思想情结的核心和本源,这应当被视为报告文学审美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龚举善教授研究报告文学的著作《走过世纪门》日前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谢冕教授和尹均生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该著以文化人类学视角为观察点,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20世纪中外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与演进路线,对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及若干重要而敏感的理论问题进行了到位的阐释,并就新世纪以报告文学为核心的纪实写作前景作出了令人信服的乐观展望,堪称报告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4.
范长江具有一位优秀的报告学作家应当具备的各种素质;曲折复杂的经历和丰富的知识积累,使他具有了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不断进步的思想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能够以天下为己任,反映国家和民族的焦点问题;诚实的品格和极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使他具有深入社会各个层面,调查和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也使他能说真话,反映国家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就是范长江报告学创作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典型报道既是一种报道观念,也是一种报道方式,完整的典型报道概念应该是“报道观念-报道方式“两个维度共同作用下的“集合体“.典型报道的演进历史正是这两个维度双向互动、相互博弈的过程.因此,必须立足于“报道观念-报道方式“两个维度的互动关系,才能拓展典型报道研究的新“进路“.同时,只有把典型报道纳入到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态环境和媒体现状之下进行研究,才能够得出更具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繁盛,研究滞后”的看法已流行多年,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对2010年度包括理论建构、理性批评、书评推介在内的广义的报告文学研究的检视,我们发现,视野宽阔、焦点集中、方法多元、平台很高是突出特征。切入该年度报告文学研究的内部面相可总结为六种成果。其整体性欠缺在于:文体概念相对模糊,深度研究有待加强,比较研究明显不足。这些“年度缺憾”,基本上代表了新世纪以来国内报告文学研究的总体状态。  相似文献   

17.
报告文学独特的纪实性、真实性与文学功能的强大生命力,有着任何一个文学品种所未能具备的品格和力量。2003年岁末至200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攻坚岁月,反映时代主旋律的重大题材是主攻方向,在题材的广泛性、思想性的深层挖掘、艺术手法的新尝试、风格的多样化、新人创作的出现诸方面,均有可喜的突破,成绩骄人。在生活纷繁多变、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们更期待着优秀短篇报告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忧患意识,但这常常被视为个体的一种人生观,而未像报告文学家那样把它作为国家民族整体的思维模式;中国文学的大部虽也时常将“忧患意识”作为文体功能,但却没有像报告文学那样角色明确和自觉,并且能一以贯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忧患意识”是报告文学主体思想情结的核心和本源,这应当被视为报告文学审美生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龚举善教授《走过世纪门》是一部有着较高学术价值的报告文学研究专著,其学术理念、本体思路、对报告文学主题的分析、对全球视野下纪实文学的宏观把握以及开放的结构形态,是对新时期报告文学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