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度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系统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研究表明:(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损失在行业中普遍存在,行业间的效率差异较为明显。(2)关键因素对研发人员与经费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为技术支持、政府支持且均显著为正,市场结构、开放程度、产权结构、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的影响均显著为负;产业绩效对研发人员冗余的影响不显著为负,对经费投入松弛变量的影响不显著为正。(3)环境因素虚高了研发效率值。(4)研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是影响综合技术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评价我国碳减排技术研发效率,探索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可行技术路径。基于不同的技术减排机理,将碳减排技术分为能源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并利用DEA窗口模型对2005一2017年的碳减排技术研发效率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1)研究期内,能源生产技术研发效率总体上没有取得进步,基本上维持在0.77左右,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效率有明显提升,从0.58.上升到0.78。(2)不管是能源生产技术还是能源利用技术,纯技术效率达到有效的年份都很少,表明研发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效率低是造成部分年份能源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研发效率偏低或波动的主要原因。(3)能源生产技术方面,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最低的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能源利用技术方面,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最低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因此,我国应加大煤炭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和加快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领域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相似文献   

3.
结合我国26省市自治区的动漫产业投入产出数据进行DEA(数据包络分析)效率评价,运用BCC模型对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进行DEA效率评价,并获得与投入产出聚类的对应关系,利用TOBIT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省域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了动漫产业研发力度、政府扶持力度、从业人员素质和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对动漫产业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创新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DEA)-Malmquist分析,结合测度产业空间集中度,从行业和区域两维度分析2006—2015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特征及趋势,试图揭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产业集中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测度期内该产业:(1)大部分年份的创新没有达到DEA有效,其中技术创新投入平均利用率较高,研发人员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行业差异化特征明显;(2)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较快,技术效率提升较慢,综合创新效率增长趋势放缓;(3)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上升但规模效率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西部地区综合创新效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4)综合创新效率与区域产出绝对值相关性不明显,但创新效率动态变化趋势与产业空间集中度演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5.
徐抒璋 《未来与发展》2015,(2):37-39,36
在分析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物联网技术扩散所面临的挑战,并通过层次分析(AHP)来研究物联网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得出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以及研发投入等是影响物联网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为政策制定指出了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钟方  侯立军 《预测》2023,(4):58-65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立足于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衡量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随机前沿方法,实证分析了数字产业化水平对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虽然各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均存在显著上升趋势,但多数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地区数字产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同时,企业规模、技术密集度和地区市场化程度在数字产业化与高技术产业研发效率关系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3)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研发效率尽管有所提高,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且地区间存在显著的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能力提升较快,但底层基础技术的专利积累不够,企业专利数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代表产业之一,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大力发展物联网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  相似文献   

8.
基于二阶段DEA模型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产品创新的技术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建立二阶段DEA模型,对中国平板显示产业以及京东方、龙腾光电、天马数据3家平板显示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平板显示产业的综合效率,无论是技术研发阶段还是成果转化阶段都很低,中国平板显示产业还处于低研发产出、低经济转化的阶段;(2)京东方、龙腾光电和天马数据虽然是我国平板显示产业中的领先企业,但是其创新效率不理想,创新过程中资金投入、人力资本等存在巨大的浪费,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外购技术的消化吸收以及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研发效率,并积极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促进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的沟通合作。  相似文献   

9.
王明亮,余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基于创新效率DEA-Malmquist分析,结合产业空间集中度测度,从行业—区域两个维度分析2005-2014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特征及趋势,以图揭示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产业集中度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测度期内该产业:(1)大部分年份创新没有达到DEA有效,其中技术创新投入平均利用率较高,研发人员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行业差异化特征明显;(2)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较快,技术效率提升较慢,综合创新效率增长趋势放缓;(3)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上升,但规模效率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反,西部地区综合创新效率增长速度高于东部地区;(4)综合创新效率与区域产出绝对值相关性不明显,但创新效率动态变化趋势与该产业空间集中度演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R&D对中国产业技术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R&D对各产业技术效率变化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指出 ,我国研发投入对各产业的技术效率呈弱相关性 ,大多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研发投入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明显 ,这表明我国企业对研发不够重视 ,投入不足 ,且研发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沈运红  黄桁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188-196
本文使用EG指数测算浙江省制造业分行业集聚程度,发现集聚产业集中在低端技术制造业和高端技术制造业。随后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三个维度,构建产业互联网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产业互联网对不同产业结构制造业集聚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产业互联网对低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弱化作用,而对高端技术制造业的集聚起到促进作用。信息产业发展显著弱化低端技术制造业集聚,而促进高端技术制造业集聚;信息技术创新科研会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 Policy》2022,51(10):104600
Innovative industries need efficient markets for technology (MFTs). One determinant of MFT efficiency neglected until now is licensing level—that is, the level in the value chain where patents are licensed. Patents may be licensed upstream, to firms that put the patented knowledge into practice. I refer to this as integrated licensing. Alternatively, patents may be licensed further downstream in the value chain, in particular to makers of final devices. I call this bifurcated licensing since it separat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from the technical knowledge they cover. I study the licensing level of essential patents on communication standards such as LTE and Wi-Fi in relation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he choice of licensing level in this context is currently a hotly debated topic. To show how bifurcated licensing affects MFT efficiency, I present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a qualitative study comprising interviews with 30 individuals from 22 diverse firms, focusing on startups. IoT device makers clearly find the uncertainty regarding infringement, patent validity, and the licensing process hinders efficient licensing, which is compounded by the large number of IoT device makers and, for SMEs and startups, by resource constraints. As a theory contribution, I show that a patent's licensing level need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level of the patented knowledge—in other words, licensing may be bifurcated rather than integrated. I develop a model of how licensing level affects MFT efficiency.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are that device-level licensing of standard-essential patents (SEPs), if broadly implemented, would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IoT. Policymakers should ensure that SEP licensing is simplified.  相似文献   

13.
The expansion of big data and the evolu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echnolog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easibility of smart city initiatives. Big data offer the potential for cities to obtain valuable insights from a large amount of data collected through various sources, and the IoT allows the integration of sensors,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and Bluetooth in the real-world environment using highly networked servic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oT and big data is an unexplored research area that has brought new and interesting challenges for achieving the goal of future smart cities. These new challenges focus primarily on problems related to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that enable cities to actualize the vision,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smart cities by realizing the main smart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state-of-the-ar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smart-based applications u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smart cities. The visions of big data analytics to support smart cities are discussed by focusing on how big data can fundamentally change urban popul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Moreover, a future business model of big data for smart cities is proposed, and the business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challenges are identified.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a benchmark for researchers and industries for the futur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ies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可能影响机制,利用2007—2014年我国2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互联网发展指数。并进一步应用工具变量法实证研究了互联网发展对技术创新产生的影响及其内在传导机制。本文采用1984年各城市每百人固定电话数量与电信投资量的交互项作为研究的工具变量。实证表明:(1)无论从专利数据还是城市创新指数来看,互联网发展都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2)互联网发展加速了专利的折旧速度,有利于提高创新知识的更新速度;(3)互联网发展加快信息的传播,提升了专利的国内外引用,显著增加了创新知识的溢出。本文为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了理论与事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宋之杰  赵桐  徐蕾 《科研管理》2018,39(1):53-63
本文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考虑进口中间品对出口品技术含量的影响,构建了全国和制造业出口产品国内技术含量测度指标,利用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选取59个国家作为样本,测算了中国及制造业整体、按要素禀赋区分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制造业行业,以及制造业16个细分行业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贡献。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的国内技术含量总量在国际上占据绝对优势,但制造业的国内技术含量贡献与要素禀赋呈反比,劳动密集型行业仍具有重要作用;资本密集型行业受自然资源约束,发展空间有限;技术密集型行业虽然出口份额最大,国内技术含量总量最多,但国外生产通过中间品贸易进入的成分还很多,导致中国制造业整体国内技术含量偏低。  相似文献   

16.
华广敏  黄伟 《科研管理》2020,41(5):69-77
随着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成为发展趋势。本文首先运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分析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投入变化趋势,然后,进一步运用非竞争型I-O,立足于国内增加值效率,分别分析了高技术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及制造业对高技术服务业效率影响,探讨二者互动的内生机制。结果表明,除极少数行业外,中国高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中间投入基本处于上升趋势。中国高技术服务业不能有效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中国低端制造业除化工及医药制品业外,绝大多数低端制造业效率提高能有效带动其他行业产生增加值;中国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等高端制造业效率不能有效带动其他行业产生增加值。为此,本文提出中国应以创新为主要内生动力,加大对高技术服务业支持、促进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融合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赖红波  施浩 《科研管理》2021,42(11):16-24
现有的创新效率研究,多是站在“技术给定”的逻辑基点上完成,忽略各产业技术发展特征,导致医药制造业相关研究没有“药味”。首先,借鉴技术体制理论,将医药制造业的“创造性积累”创新模式,从一般的“创造性破坏”模式中区分出来。然后,将技术积累水平,纳入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中,对中国2009—2016年区域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进行再评价。结果表明:(1)含技术积累因素模型的评价结果,显著优于传统模型,测度结果更贴近产业实际;(2)规模效率低是制约产业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产业集聚度和技术引进投入对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3)从创新效率角度看,我国区域医药制造业呈金字塔型分布,且缺乏效率次优组,存在大量基础层的重复建设。最后,提出继续淘汰医药制造业的落后产能,促进优质企业技术有效积累,弥补全国制药业产业结构短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效率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在运用DEA经典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两个虚拟决策单元,建立了基于DEA和TOPSIS的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运营整体效率偏低,区域知识产权运营效率与地区经济情况不呈绝对正比关系。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精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突破,包括营商环境、配套投入和互补性产品等在内的整个配套与支撑体系也至关重要,因此,研究评价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方法,为推动北京“高精尖”产业繁荣提供参考。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建构“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要素指标体系,包含多样性包容性、营养物质、新陈代谢、能量转换、主体要素间的关联、环境支撑六大关键要素,并采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运用限制因子和TOPSIS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对2016—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北京“高精尖”产业生态系统综合得分逐渐提升,从2016年的0.886 8分上升到2020年的0.997 0分,整体向好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投入产出效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数量及产学研结合水平为北京“高精尖”产业的限制因子,应重点突破。由此,提出北京进一步发展“高精尖”产业应加大对原始创新和自主攻关的投入、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力度,推进信息技术和制造产业融合,完善促进技术进步的产业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企业,通过选择标杆企业进行有效激励,同时考虑该类企业具有高技术、重创新的产业特征,采用平衡积分卡技术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集。以竞优思想为指引,制定了分层次结构的评价模型,并选取了26家典型上市企业进行应用。研究发现:1.利用平衡积分卡技术设计的评价指标集能够有效地对集成电路企业进行综合评价;2.制定的评价模型能够有效识别各企业发展优势特征,并识别隐形冠军企业及其发展优势;3.在尊重各参评个体的差异和优势特征基础上选取优秀企业学习标杆,能使企业标杆管理更为科学。依据研究结论,基于各企业发展特征并结合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政府角度如何通过组建企业联盟、政策激励等方面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给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