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财政分权与公共品供给的有效性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中国1997-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选择合适的空间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中国式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的直接影响,以及相邻地区财政分权度对当地教育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形成了财政激励,使得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财政分权对教育支出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即相邻地区财政分权程度提高会对当地的教育投入产生不利影响;政府规模以及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对教育支出也具有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文章的研究结果为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以及财政分权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
财政分权理论述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权化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 ,但分权化的后果如何还存在争论。现有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 ,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可以改进公共品供给的效率 ;而居民的社区选择权则是地方政府有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财政分权不仅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 ,而且还有助于制度创新 ,但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可能会降低公共品的供给 ,特别是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 ,除非选民能够有效约束当地政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第一代和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的梳理,本文探讨了财政分权改革与地方政府教育支出行为问题。研究认为,"财政分权、政治集权"的体制导致我国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存在"重物轻教"、"重城轻乡"、"重物轻师"等行为偏差,此种状况对教育公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均带来不利影响。改革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民众广泛参与的机制,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对民众需求的回应性,规范政府教育支出行为,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分权理论抓住了我国政府间关系的关键特质———政治集权下的经济分权,但是在解释地方教育供给时存在分析架构上的不足,因而未能对教育财政支出占GDP 4%的目标实现给出合理解释。本文聚焦于教育的直接提供者,在讨论公共教育的产品属性以及地市和县支出偏好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式分权对地方教育支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地市—县教育职责同构和财政分权的背景下,县级政府边际教育支出倾向递减,而在以私人物品和俱乐部性质教育供给为主的地市政府,教育支出并未呈现边际递减的倾向。21世纪初以“政策制定集权上收中央,财政支出分权下沉到县”为特征的中国式分权改革改善了地方政府的教育支出,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与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于提升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地方政府改变执政理念。明确职责分工。提升供给绩效。  相似文献   

6.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公共休闲产品消费也必须遵循适度、公平、节约等可持续消费原则。但是,财政分权体制和以GDP增长为依据的政绩考核及官员任免制度使政府在公共休闲产品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公共休闲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公众可持续消费的需要;产权制度缺失和政府垄断的存在,使公共休闲资源消费中存在着过度消费、过度开发等非持续消费现象;公共休闲资源配置中的公共参与机制的缺失,使不同消费群体之间在公共休闲产品消费方面存在着大量非公平现象。解决问题的对策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包括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权、事权关系,将公共休闲产品的供给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公共休闲资源产权监督,形成完善的公共休闲资源产权出让制度;完善公共休闲资源配置中的公共选择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和表达制度等。  相似文献   

7.
财政分权被认为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激励机制,然而中国式的财政分权体制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笔者从财政分权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特殊激励机理,认为增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激励效果,努力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匹配,防止将均等化错误理解为平均化是大力推进公共财政转型,完善财政分权制度,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8.
分税制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财政分权改革,但地方政府却没能形成公共服务的最优层级供给机制、对自身的制度性限制和对市场的规范化。已有的传统财政分权理论、公共选择财政分权理论和市场保护型财政联邦主义等理论都难以解释分权改革后的地方政府行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文章认为分权后地方政府行为是一种"市场袒护型财政联邦主义",并进而认为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压力、政治压力及其自身的政治动力是形成其"袒护"市场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地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承担农村职业教育各项经费支出的分担机制作出合理划分,文章在确定三类地区基本满足当前阶段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正常需要的最低保障经费的基础上,根据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对三类地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承担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各项经费的财政责任分工提出具体建议,并据此对三类地区各级政府分担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最低保障经费的数额及其比例关系做总结,据此对建议方案的合理性作出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0.
沿着理论研究、实证分析与方法研究的思路,在系统梳理财政分权对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研究现状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在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研究样本的异质性两个方面存在的不足.新的"央地关系"下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政策的顶层设计、政府绩效考核方向转变能否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财政分权对于农村中小学教育供给效率的影响、财政分权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效果等,是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产教融合活动涉及职业学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的权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地位和影响力不尽相同。通过对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分析,发现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各利益相关者对产教融合政策执行力度弱、地方政府对产教融合活动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活动的意愿较弱、职业学校缺乏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体系等困境。以产教融合利益相关者为视角,应从协调与定位产教融合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角色、构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完善产教融合的激励措施、创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促进区域性产教融合政策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教育部门、法律部门的决策提供学理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式”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对本地教育财政投入激励不足。如何发挥地方人大的预决算审查监督职能、构建有效约束机制来提高地方政府教育支出水平,对我国教育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我国各地区推动预算监督法制化为制度背景,以1999—2017年间各省份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立法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通过立法加强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如何影响地方政府教育支出。研究发现:(1)省级预算监督条例立法能够显著增加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使教育支出在财政预算支出中的比重平均上升约一个百分点,使地方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显著提高;(2)异质性分析显示预算监督条例立法对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层面,并且在财政分权程度更高或地方主政官员缺乏中央工作经历的地区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推动财政监督法制化是构建现代教育财政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基础,强化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是确保地方教育支出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教育下滑的趋势,应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地方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增强职业教育的生机活力,力求职业教育得到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自1994年分税制实施以来,我国财政分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度,并对教育经费投入形成了制度约束。实证调研表明,这种制度约束并没有缩小区域间教育投入的差距,反而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因此,我国应完善中央与省级政府分担比例体制,建立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和生均公用经费比重监测机制,成立义务教育专项基金,逐步消除区域间教育投入的不均衡格局。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培养和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对提高我国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占领国际职业教育市场,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三个阶段的考察发现,在我国高职教育迈向特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选取正确的战略途径,有利于培养和进一...  相似文献   

16.
In 1985, the Chinese Mainland introduced a policy of decentralization in order to help facilitate the spread of basic education. By looking specifically at the developmental experiences of Shanghai and Shenzhen, we can gain an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incurred under new education reforms. While undergoing decentralization, the local government’s main responsibility was to implement the state directives and to act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genc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level of decentralization in these two cities was situated somewhere between deconcentration and delegation. At the school level, the principal was mainly responsible for disseminating the state’s requirements. Teachers had to firmly follow the state’s instruction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ther stakeholders’ roles were left unclear and informal.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indigenous meaning of education and an authentic social partnership can only develop if formal channel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which stakeholders can express their ideas on education in the locality.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发展源于市场、政府、社会等外部力量及职业教育内部力量的共同作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原因在于自身未能完成市场化制度变迁,利益相关者作用力不均衡,决策过程利益相关者缺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系统,需要建立基于整体效益共识的民主机制,促进多元利益主体合作博弈,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8.
农村教育价值之本真与"三教"价值的重新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教育具有“成人”的本体价值、终极关怀和丰富多样、变化多姿的工具价值和现实关怀,两者的良性互动体现出农村教育价值的本真。明确农村教育的价值本真有助于重新对农村普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进行价值定位,农村普通教育旨在为农村和整个社会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农村职业教育旨在提高农村人口的职业转移能力,农村成人教育旨在深入扫盲和提高农民增收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一大批经济建设的实用型人才、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高职高专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和推动着高职高专教育的调整、改革和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和保证。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做到把握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方向,根据高职学生水平的现状,培养其综合能力的提高,掌握和运用好高职高专教材,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等等。  相似文献   

20.
论职业教育簇群式专业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宁波簇群经济特征,提出职业教育按照区域产业优势,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群,通过专业集聚和提升,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从而培育基于地方经济和簇群产业基础上的区域职业教育竞争力,以达到充分为地方特色经济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