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课本第 113~ 114页 :“东汉光武帝时 ,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其注曰 :“委 ,即倭。”( 1)“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倭奴国”是“倭”的奴国 ,奴国在今日本的博多附近。( 2 )“委”和“倭”是古今异体通假字。在那时“委”在用作指代日本时和现在的“倭”在读音及词意上是一样的。后来 ,用“倭”代替“委”指代日本 ,“倭”和“委”才有了区别。所以 ,东汉光武帝赠给倭奴国王的金印是“汉委奴国王”而不是“汉倭奴国王”。释“汉委奴国王”$河南省平顶山市十六中学@张宏伟…  相似文献   

2.
时宗本同志是大家熟知的老教师.他的课学生欢迎,教师也爱听.有的老师说:"听时老师讲课好比艺术享受,百听不厌,每听一遍都有新意."时老师讲课优点很多,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是一大特色.他的课是怎样"活"起来的呢?我认为至少有下列几点:第一,从现实生活讲起,由近及远,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是过去年代发生的事情,年代越早,离现实生活越远,越使人感到渺茫陌生.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有用、爱学呢?时老师总是尽量从今天的现实生话讲起,从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事物讲起,由近及远,追本溯源.比如讲封建时期的日本,时老师就从当时正在进行的鉴真坐像回国展出讲起,讲到中国汉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二百年前在日本发现的"汉倭奴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于汉、魏、晋、南北朝时称日本为倭。《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一些学者认为,古之称日本为“倭”,可能同“匈奴”、“鲜卑”一样,只是一种音译,因为日本民族称“和”,“和”为“倭”的谐音字。另一种说法是,日本人长得个矮,所以称“倭”。《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录建武中元二年(57年)汉光武帝赐印给倭国。这是中国史书对日本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中元二年(公元57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当时的日本尚属于国家林立的状态,并无国名。其国王遣使入汉,愿为…  相似文献   

4.
盛宣怀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实业之父"。在其一生,特别是晚年时期,与日本关系颇深。1911年的四川保路运动为发端的辛亥革命爆发后,盛宣怀被清廷罢黜,开始了逃亡生涯。盛宣怀虽政治失势,经济界实力仍极其雄厚,各列强为了获取既得利益争相拉拢盛宣怀。日本觊觎汉冶萍的利益,积极拉拢盛宣怀,诱其亡命至日本后,日本随即提出"中日合办汉冶萍"借款问题,以谋取利益。闻此,举国哗然,反对矛头直指盛宣怀。然而,酝酿此事件的诸多细节经过,其实并非是盛宣怀一手操控的。探讨该问题,对重新认识盛宣怀这一人物,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自原始绳纹文化时期(约公元前九千至一千年间)的陶器,到古坟文化时期(公元三至六世纪)的埴轮土偶,都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质朴生动的艺术品。早在公元三世纪左右时(相当于中国的汉、魏时期),日本文化就与中国文化有所接触。至六世纪时,在中国已经盛行的佛教,也随中国文化一起,经朝鲜传入日本。日本当时  相似文献   

6.
日本汉文小说是指从日本奈良时期一直到江户明治时期,日本本土文人用汉语创作的文言文小说。以《日本汉文小说丛刊》收录的88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发现日本汉文小说体现出了虚与实、尚奇的小说观,具有补察史缺、惩恶扬善、游戏笔端自娱自乐以及提倡汉文和抒发愤懑之气的创作动机。江户时代及其后日本庶民文学的发达、汉学者儒者的身份以及汉文学的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本汉文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古代史考点扫描:政治上:《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日本情况。西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东汉光武帝时,“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1784年,日本出土“汉委奴国王”金印;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唐时,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13次之多。日本大化改新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经济上:汉时,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唐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大量唐币“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银币。文化上:日本受唐文化影响深远,如都城的建造,完…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移植和模仿中国文化的日本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不仅魏文帝曹丕的"文章经国"思想成为其统治者的兴邦治国理念,且官学教育中的汉诗文教育也盛极一时。随着中国文化影响的削弱,"文章经国"思想受到日本文化本土化风潮的冲击,并最终导致官学教育中的汉诗文教育的衰落。这昭示着日本文化和教育民族独立进程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日本谣曲中有大量的中国意象。以《砧》和《班女》为例,前者述说的是日本九州地区一对夫妇的情感纠葛,其背后却隐藏着捣衣的汉诗素材和《汉书》中的苏武故事。这种影响并非直接来自中国本土,而是经过了日本汉诗集《和汉朗咏集》注释中的消化、联结与演变。《班女》塑造的虽是歌女花子与吉田少将之间的爱与别离,却始终围绕着《怨歌行》中的"班扇"典故,对于扇子是圆扇还是折扇的解读,也发生了日本本土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汉方医学(或者东洋医学)是指中国医学在传入日本后,在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医学。而汉方药则是根据其理论产生的一种医药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龄化社会问题。通过研究老龄化问题严重的日本对汉方药的应用及其对日本老龄化问题的缓解,探究汉方药在日本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汉方药在老龄化社会的应用模式、汉方药在中国的应用推广等,从中得出汉方药在日本老龄化社会的应用对于中国的启示以及探讨中国的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三行情诗"作为现代诗歌的一种新体裁,源起日本,后走红于中国各大网络。正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日本和歌、俳句的影响下产生的汉俳一样,中国"三行情诗"的创作之兴起也深受日本"三行情书"的译介之影响。本稿以近年来由王向远先生所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新范型——"译文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具体案例试分析、评价从日本译介到国内的日本"三行情书"的部分作品,并探讨其汉译原则及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间诗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相似文献   

12.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东汉初年便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汉语,到了盛唐,更有大量的外国留学生和日本"遣唐使"到长安学习,掀起汉语学习的高潮。中国把汉语作为外语在大学讲授始于1950。1982年,中国正式确立"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名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迅速增长。中国国家对外汉  相似文献   

13.
北宋是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时期,然而历史学家认为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弱小的统一中原的汉王朝,常用"积贫积弱"概括之.那么,如何理解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呢?  相似文献   

14.
元曲发源于金元鼎革时期中国北方的平阳、真定、东平等汉人世侯领地,其主要原因是:一、蒙元时代开放、宽松、多元的文化背景孕育了元曲在汉人世侯领地的起源;二、这些世侯领地兼备了元曲形式诸宫调和元曲材质金院本等内在因素;三、这些世侯领地最先具有了元曲剧本、演员、观众群等外部条件的"合力"及其"互动"。总之,以上诸因素的出现促成了元曲在汉人世侯领地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古代日本字大体经历了吸收汉字、使用汉、以汉字标写日语特殊词汇,以日语语序书写汉、万叶假名、平片假名、和汉混合语体等诸阶段。日本从最初没有字到自己创造出独有的假名字与“和汉混合”的字体系,这个过程同时是全面引进汉字、学习使用汉字、并根据日本原有语言对它消化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从语言层面显示出日本民族自古就有乐于和善于吸收外来化的卓越才能和传统,另一方面,它也印证了古代中国化的价值在异域语言字中的影响和积淀。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江户时期汉诗歌坛人才辈出,作品浩繁,被称为日本汉诗创作的"全盛期"。七言绝句"游春和永日韵"共十首,系江户后期著名诗人市河宽斋所作,收于小山林堂藏《宽斋先生遗稿》。市河宽斋曾创办"江湖诗社",培养了柏木如亭、大诗佛、菊池五山等著名诗人,是当时关东地区汉诗创作的领军人物。市河宽斋的汉诗作品格律严谨、内容清新,堪称江户汉诗的优秀代表。  相似文献   

17.
《滁州学院学报》2016,(6):107-111
晚清时期,日本在"中国保全论"对华外交政策推动下,利用吴汝纶赴日考察之机,对华输出其德育;其方式既有日本德育的介绍,也有对晚清政府德育的建议。日本德育对华输出,尽管对中国德育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其真实意图是谋求日本在华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隋唐之际,时人对《汉书》的研究成为当时的"显学","汉书学"得以兴盛。两宋时期,学人仍怀着浓厚的兴趣对《汉书》进行研读,撰有多种专书,使"汉书学"在宋代继续发展。南宋学人王应麟撰写的《汉艺文志考证》是其中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专书。《汉艺文志考证》的考证类型与方法富有特点,所研究的范畴对其后的"汉书学"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独占了在中国大连地区的利益,对大连暨"关东州"实施了有计划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当局在沙俄所建"达里尼"(大连)的基础之上,对大连市重新进行了行政区划划分和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口显著增加,经济亦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其中"满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看到,日本殖民时期的大连之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根本原因是与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资源,倾销日本商品,以及旨在为侵略中国全境和发动大东亚战争等目的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后期日本的近代化成功之路是整个日本采取了一个正确的抉择,走上了一条"脱亚入欧"的道路,使日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和欧美同列的发达国家,实现了文明的递进和嬗变。指引这条正确道路的是被称为"日本的伏尔泰"、"日本启蒙运动的先驱"、"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的福泽谕吉和他的"脱亚入欧论"。而处于同一时期和日本有着相似国际国内环境的中国却走上另外一条充满屈辱和伤痛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