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济棠主粤时期广州市人力车夫群体的成因是:鸦片战争之后,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市发展迅速。人力车夫来源为大量破产的农民。人力车夫的无奈的生存状态表现为:他们要遭受严重的剥削,生活无比艰辛。人力车夫这一阶层的存在带动了广州市人力车制造业的发展,但许多人力车夫染有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而且,有些人力车夫也从事一些非法的勾当。面对这种形势,陈济棠主粤时期政府对这一庞大的群体作了一定的整顿和救济。  相似文献   

2.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袖人物很重视人力车夫的疾苦,并努力帮助人力车夫找到解除疾苦的途径,还对人力车夫进行启蒙活动。  相似文献   

3.
梁德智 《天中学刊》1998,13(4):47-48
老舍一生为后人留下许多中下层市民的艺术形象,而以城市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小说中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如人力车夫、老巡警、拳师、剃头匠、棚匠、娼妓、艺人等等,而人力车夫又在这中间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本文试从文化心理角应对老舍笔下的人力车夫形象作以分析。“五四”时用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劳动神圣”思想的彩门,他们曾将人力车夫问题和人力车夫形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和担写对象。在诗歌颂拉,有胡适的从力车夫》、沈尹默的认力车夫》、面颇刚的《春雨之切、刘半农的(车毯》等。在小说方面,有鲁迅的卜件小…  相似文献   

4.
表现主体的大众化与平民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制于接触生活面的狭隘性,被以车代步的知识分子所熟知的民众仅仅框定到了以拉车为生的人力车夫这类单一的阶层范畴。在与社会生活的激烈交锋中,"愚弱"的人力车夫们逐渐从现实的苦痛中激发出顽强的反抗意识。现代小说中人力车夫形象谱系的流变过程,正是在以唤醒沉睡国民意识为使命的现代文学的创作实践中激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陪都西京时期(1932-1945),人力车夫逐渐成为西安市内数量最多的劳工群体。因其缺乏城市立足所必须的生存资源,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低下,成为亟需救济的群体。为此,政府和社会力量对人力车夫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救济,包括对人力车夫日常生活的救济,和旨在提高人力车夫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救济。本文通过分析对人力车夫救济方式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认为处于近代城市转型时期的西安,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活动的权力由"参与"向"主导"和"控制"转变,而近代公共福利事业也实现了由建立在个人捐赠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民间慈善向以团体占主导地位、非个人负责的公共事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当车夫向酒桶鞠了一次躬之后,他开始想:原先向人鞠躬,那是不对的。人,对他来说也只不过是酒桶,没必要鞠躬。他曾经是个拉酒桶的车夫。把装满酒的桶堆放在排子车上拉到各处去,便是他的营生。后来产生了人力车夫这样一个新行当,他就放下拉酒桶这个活,改做拉人的人力车夫了。过了段时间,以前那个酒窖又请他拉一次酒,于是他又拉了酒桶飞跑在大街上。到了目的地,酒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人力车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人力车夫群体具有基本维持万人以上的规模,数量较为庞大;他们虽然劳动强度很大,但从经济方面说生活尚不算是十分苦窘。济南落后的城市现代客运交通、山东严重的农民离村现象及山东人"闯关东"是影响济南人力车夫群体数量及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老舍小说中作为第一个城市个体劳动出现的是车夫赵四,以后小说中又陆续出现了车夫春二、张二,王五、王四等。反映车夫生活是老舍反映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骆驼样子》,老舍则以他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深刻认识,描写了一个人力车夫一生的坎坷道路和苦难挣扎。车夫祥子成为城市贫民个体劳动的典型代表。(《四世同堂》作为沦亡后北平的市民生活画卷,在车夫小崔身上,体现了民族的不屈精神。车夫形象塑造贯穿于老舍二十年的小说创作,其中我们可以窥见老舍思想和艺术发展变化的足迹。  相似文献   

9.
中清  博洋 《出国与就业》2008,(10):53-55
风景掠影由于行程允许,所以就乘坐倒三轮车走马观花地对河内市从西到东转了一圈,那种倒三轮车叫 Cyclo(一种乘客在前,车夫在后的人力三轮车),很适合于短距离观光,价格很便宜,我让车夫绕湖一圈,然后从西到东横跨  相似文献   

10.
《下一代》2007,(9)
1927年4月28日上午,北京老城土道上,风卷起漫天尘埃,使行人睁不开眼睛。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拉着大腹便便的阔佬,步  相似文献   

11.
老舍先生笔下的名篇《骆驼样子》,描写了在旧社会最下层劳动者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读来人们无不对祥子生出几多哀怜。随着岁月的流逝,车夫靠手牵脚跑拉客亦已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先进的机械和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当车夫者家庭境况和社会地位也日益提高。尽管如此,现在当车夫者大多也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家庭经济比较紧迫的居民,以及一些下岗职工。客观地看,这同样是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为的一种选择。近日阅报,却看到一桩新鲜事:河南省汝阳县上店镇副镇长陈金跃也当上了“车夫”。起初,笔者还以为这又是那些好事者…  相似文献   

12.
何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01-10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薄奠》《骆驼祥子》和《走运的一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这些人力车夫虽身处中韩两个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类似的社会状况,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旧制度的压迫下,经济贫困,生活艰难,爱情悲惨,家庭破碎。他们没有向命运屈服,满怀希望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却最终难免心死、人亡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3.
新“祥子”     
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一个结实、有朝气的人力车夫,是被当时社会“改造”沉沦下去的,结局惨得很。我是用同情的眼光读完《骆驼祥子》这本书的,甚至将这种同情移植到了生活中。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那种老式的黄包车,但是,人力三轮车还是屡见不鲜的。僧多粥少,一般三轮车的生意都比较清淡,所以车夫们大都悠闲地躺在车位上,静观着人来人往。我不常坐三轮车,偶尔一两次,都会挑选一个衣着较朴素,看上去很可怜的车夫。这样做,无非是心中的一种小善良在活动,然后感叹自己真是个好人。一天,我的车锁坏了,自行车骑不起来,我只好去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城市公共交通的落后和迫切的出行需求,让人力车在公共交通中的优势得以凸显。南京城市工业发展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迫使农民把拉人力车作为除乞讨之外的最后选择。人力车夫必须付出超强的体力,承受高额的车租,忍受警察的责难、乘客的谩骂和流氓的勒索,不定时的工作状态、超长的工作时间未能增进有限的收入,使他们摆脱生活的贫困。城市早期现代化的落后,难以给予进城农民新的生存机会。人力车夫的生存状况,是民国时期农村经济衰败,城市交通落后,政府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能力有限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  相似文献   

16.
基督化的训练直奉再战之消息.甚嚣尘上.然冯玉祥氏未尝因军书旁午.而稍弛其军队之教育.冯军现驻南苑.距京城约二十里.记者乘车前往参观.途中问人力车夫.冯军驻此间如何.都说很好.从未强赊硬欠.且不许军士坐洋车.喝酒.抽烟.又问军士得勿怨恨乎.车夫说.他待军  相似文献   

17.
父与子     
山下有个小镇,镇里有条河,河上有座桥,桥上正驶着一辆带篷的人力三轮车。蹬三轮的是一个五十出头、干瘦如柴的老头。车夫穿着一个白马褂,在六月鲜嫩的骄阳下被汗水完全浸透,马褂角像没拧紧的水龙头滴着水,车夫额头及眼角如刀割过一般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深邃的眼神透出一丝愁苦,盯着  相似文献   

18.
曾维惠 《课外生活》2012,(Z2):60-64
冬日的夜晚,北风夹着冷雨,呼呼地刮着。"嘎吱、嘎吱——"一辆人力三轮车正在雨中前行。路灯散发出的原本是温暖的橘黄色灯光,但在夹着冷雨的北风中,洒在三轮车上,洒在车夫的后背上,显得有些凄冷。车夫和三轮车的影子,在凄冷的灯光下,被拉得细长细长……三轮车夫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男子,生活的风霜染白了他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冬晚》一课的作者是靳以(1909—1959),原名章方叙,天津人,现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本课写旧社会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年幼体弱的人力车夫,坚持靠自己的劳动拉车挣钱,不接受别人施舍的故事。表现了小车夫刚直、倔强的性格和耻于接受别人恩赐的品质,进而反映了旧社会不同阶层人们之间的思想隔阂,表现了旧中国社会现实的严酷与冷漠。文章对冬夜的寒冷,对小车夫的外貌、年龄、性格,以及他与“我”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20.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为知名的小说。他用充满同情的笔调描写了旧中国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形象。主人公祥子从乡下来到北京城,一直努力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摆脱悲惨的命运,最后却还是遭到失败,以致彻底堕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