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航天元勋王希季的事迹在全国公布以来,大理各族人民一提起王希季便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自豪.白族作家施立卓先生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终于写完了云南人民仰慕已久的王希季的故事.在这里,一个被数千年的古代历史称之为"河蛮"部族的子孙的名字在20世纪和世界最顶尖的航天技术不可分割地连在一起.这就是王希季在白族文明史上所亲自树起的一座崭新的丰碑.  相似文献   

2.
白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家族文化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和区域文化相比较,大理白族家族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情调特征、多元性特征、地域性特征和功利性特征. 一、浓厚的宗教情调特征 1."烧包"时所用的"包"现在通常是买来的.这种"包"大小如32开的一个信封,其中的一面上有印好的格式,中间写收"包"人的名讳,右边写送"包"人的姓名,左边写日期."包"内装满各种用纸做的财宝,封住口后,就可以烧给自己的祖先了.一般一个祖先一包.  相似文献   

3.
花和村游记     
在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大理宾川,要说起白族村庄,那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素有"帝王之乡"之称的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萂村.萂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大理地区设置郡县,萂村即是益州郡叶榆县的一个村落,正式纳入汉武大帝的版图."萂"字是一个专用地方名,念"窝"音,南诏后大天兴国皇帝赵善政和大义宁国皇帝杨干贞都出生于此,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现今仍保存着众多的人文和历史遗迹.与其说这里是千年古村,不如说这里是一处被时光遗忘,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角落. 在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大理宾川,要说起白族村庄,那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素有"帝王之乡"之称的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传统保护区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萂村.萂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汉王朝在云南大理地区设置郡县,萂村即是益州郡叶榆县的一个村落,正式纳入汉武大帝的版图."萂"字是一个专用地方名,念"窝"音,南诏后大天兴国皇帝赵善政和大义宁国皇帝杨干贞都出生于此,这个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现今仍保存着众多的人文和历史遗迹.与其说这里是千年古村,不如说这里是一处被时光遗忘,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角落.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的民居,宛若是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折射出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和民族文化.白族"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住宅,像一幅由风、花、雪、月组绘而成的淡墨画,旖旎而含蓄.傣族的竹楼,像一首朦胧诗,袅娜中又有点清新.彝族的板房,像一首古老的歌,粗犷而又朴拙.利仆人们的"树窝",宛若是悬挂在大树上的蜂巢,风韵无限,谲美神秘.多少年来,巢居于"树窝"中的彝族支系利仆人的奇风,吸引了多少人前往探秘.在建国前夕的头年仲春,我有幸前往云南四角山鹤庆县境内的"陆姆"小村采风,领略了"树窝"奇趣.  相似文献   

5.
吴棠 《大理文化》2001,(3):63-64
来到大理喜洲的旅游团队,导游的定点是几所白族民居大院,从早到晚络绎不绝.而在同一块地皮上,离大院并不遥远名叫大慈寺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曾是华中大学的校址.如今除了70岁上下的老人,连本地人都不知道这一段有关"人文景观"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6.
正为充分展示云南省大理州独具特色的白族文化,展现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大理,让外界深入了解大理的历史和白族文化,由国家民委主办,云南省民委、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宫承办的"民族自治州成就展"之"幸福大理、魅力白州"为主题的大理白族文化周,4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  相似文献   

7.
白族与鸡     
雄鸡是中国白族祖先的图腾.大理三月街民族节节微的图案就是一只振翅欲飞的金鸡.白族先民把鸡作为民族的图腾有悠久的历史,直到现在,还可以在民间风俗活动中找到它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菡芳 《大理文化》2003,(5):58-62
白族除信仰佛教、道教和儒教外,还普遍崇尚"本主". 在洱海区域,凡白族村寨,几乎村村都有"本主".过去相传白族所崇拜的"本主"共五百位,俗称"五百神王".其实,这"五百神王"还不够全面.经调查,大理市所辖的400多个白族村寨有200多位,而仅鹤庆县,就有530多位本主.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所述之人白族"钜儒"李元阳,是大理白族历史文化星空中最为灿烂的明星,是大理白族历史文化的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出仕为官,始终秉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理念,兴利除害、体恤民苦、廉洁自持,百姓为之立碑建祠,称颂其德政于不衰。他归里居家,急公好义,为家乡兴水利、建学田,主持重修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资助建设鸡足山寺宇,不一而足,民众至今依然口口相传。李元阳  相似文献   

10.
剑川景风阁     
剑川是滇西北高原上古韵流芳的县份,位于风花雪月的大理与"香格里拉"中甸之间,是白族世居之地.提起剑川,人们自然会想起石宝山唐代石窟、满贤林千狮山……除此之外,剑川还有一处古迹叫景风阁,这里是剑川历史文化的又一渊薮,鲜为人知,却值得一访.  相似文献   

11.
张笑 《大理文化》2011,(1):101-112
剑川海门口文化与白族原始宗教大凡讲到云南的历史,讲到白族的原始宗教,可以说无不与剑川海门口文化相关联。文化人类学专家罗康隆先生讲过:"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它一定占有一片特定的自然空间,这片自然空间中所有自然特性就构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生存环境"。罗先生还特别谈到:"生存于不同生境的人们共同体,创造出了自己  相似文献   

12.
走进大理,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节日还是平常日子,只要有心,你会常常听到一阵阵古意斑斓的音乐,从一座座古朴典雅的白族本主庙、文昌宫,甚至是白族庭院、节日舞台上飘然而来.那音乐时而庄严,时而静肃,时而激越,时而飘逸,时而柔婉,时而轻曼,时而悠扬,时而舒缓.渐渐地,你的心灵深处一种飘飘欲仙的超脱感,神秘感,净化感便油然而生.那感觉仿佛就象置身于遥远的古代,沐浴在唐风宋雨之中,让人久久回不过神来.这种音乐其实就是具有一千多年历史、至今仍在大理盛传的、被音乐界称为"世纪末元音"、"广陵绝响"的中华民族音乐瑰宝--大理洞经古乐.……  相似文献   

13.
李明璋(公元1936年一1985年),云南省大理市海东名庄人,白族,是建国后自学成才的白族民间艺人,是广大白族人民公认的白族大本曲演唱家,经过不断发掘和创新,他对白族大本曲唱腔、曲调研究有自己的独到的创意.生前创作改编了一大批反映新生活,为白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大本曲唱段和本子,他常年深入广大白族农村演唱,汲取了大本曲南腔、北腔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对白族大本曲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被誉为大本曲艺人中的"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14.
火把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盛大节日.此日普州同庆,白族村庄或城镇都竖起一棵十多米高的火把,或者举行"花舟竞渡"活动,共同参与这一盛大节日.不论城乡,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太平、祥和、喜庆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羊雪芳 《大理文化》2005,(6):45-297
大理剑川白族地区流行着一种古老的民俗"邀秧丛".这原本是春耕栽插时的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但聪慧的白族先民在里面注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使"邀秧丛"的生产活动显得格外地喜庆愉悦.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过三个大年,不抵过一个栽秧节".  相似文献   

16.
董越 《大理文化》2005,(5):56-57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土生土长、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说起源于唐代,有的说起源于明朝.在大理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有极其深厚坚实的群众基础,传说"三斋不抵一曲".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妆相不着色摹拟出忠奸孝悌;有弦声有音调听来有生、旦、净、丑."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用"口技"的特点一人串演多个角色.它说唱结合,说的是讲评书似的"念白";唱,有自身的音调又吸收白族调中几种调式形成自己的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类的独特调式.它有一定的规矩和表演程式,道具是扇子、醒木和手绢.  相似文献   

17.
有传说演义经典,有礼仪彰显气度,有文化作为底蕴,有时代在其间奔跑,千年不息的狂欢盛会,点燃了白族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圣火。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一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民族盛会,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民族的自信与激情。火把节是白族最古老的盛典。火把节在白族  相似文献   

18.
一 古往今来,各民族都有大量的咏唱爱情的情歌.在白族诗歌的百花园中,有一束特别耀眼的诱人花儿,那就是白族情歌.在传统的白族情歌中,主张自由婚恋,反对买卖包办婚姻,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爱情忠贞不二,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反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主张男耕女织,诚实劳动,反对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等等,是反复咏唱的主要内容.白族情歌是白族民歌海洋中最为闪光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白族人民的爱情与婚姻观念和制度.  相似文献   

19.
"大凡搞艺术的人,都是追梦的人,一个梦想实现了,又在追逐另一个新的梦想……"说这番话的是国家二级演员、副研究馆员、大理州白族剧作家杨刘忠。杨刘忠,就是一位白族戏曲创作的"追梦  相似文献   

20.
西湖游记     
正西湖,不是浙江省杭州的那个西湖。它是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邓川坝的一个湖。但我不知它为什么叫西湖,也不需要去翻史查证,只知她是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邓川坝西边,当地白族群众一直叫她西湖的一个有9平方公里的小湖。这湖其实远在宋朝时,白族渔民就"连芜为畦,植柳为岸,结庐其上,打港相同,曲折成趣"了,可见这西湖的历史不是一天两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