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祭月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仲秋节”。  相似文献   

2.
韩立平 《寻根》2012,(1):33-36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烟节、熟食日,原为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而断厨房之火。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前三日,宋人又称之为“百五节”“一百五”,与冬至、元旦并为三大节日。  相似文献   

3.
石小生 《寻根》2013,(1):36-41
“花朝”,即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纪念百花生日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花神节”。因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花朝”又寓意“开枝散叶”、祈求人丁兴旺的意思。“花朝”起源于古代的中原地区,后随中原移民的不断外迁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以及台湾地区。据史料记载:“二月十五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故以二月半为花朝,  相似文献   

4.
王春华 《华夏文化》2011,(1):63-64,F0003
颜回(公元前521-前481),字渊,又称子渊,后世尊称为颜子。颜回为孔门“十哲”之一,自东汉明帝始,历代许多帝王在祭孔时往往以颜回配享,并且不断地给颜回追加先师等封号。颜回是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的开创者,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粟与粟文化     
高强 《华夏文化》2003,(4):15-17
《逸周书·佚文》在记述神农氏首创农耕时说 :“天雨粟 ,神农耕而种之”。无独有偶 ,《淮南子·本经训》描绘苍颉造字时的情景为“天雨粟 ,鬼夜哭”。农耕肇兴与文字诞生这两件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大事几乎都同粟有关 ,粟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粟 ,古代又称禾、谷、粱等 ,今天称谷子 ,脱壳后称小米。《本草纲目》说 :“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 ,今天我们统称其为粟类作物。粟的野生形态是狗尾草 ,又称狐尾草、绿毛莠 ,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认为野生粟大约是在距今 12 0 0 0年左右时 ,被黄河流域的先民们驯化成功的。迄今为止 ,考古…  相似文献   

6.
洪咏梅 《寻根》2009,(5):43-44
抓周,又称“试周”、“试儿”、“周晬”或“试晬”,是古代民间较为盛行的一种习俗,即在小孩满一周岁时,大人将日常用品摆放在孩子的面前,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由其任意抓取,并根据最先抓到的物品来预测他将来的前途和兴趣。这一习俗至今在我国许多省区仍很流行。  相似文献   

7.
刘燕歌 《寻根》2009,(5):39-42
亘古至今,对家族兴旺的期盼,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读《诗经》时,便可以感受到这种强烈的企盼心理,如“干禄百福,子孙千亿”(“大雅·假乐》)、“克诬克祀,以弗无子”(《大雅·生民》)等,都是希求子孙昌盛、瓜瓞绵绵的祈祝之词。古代隆重热闹的诞子礼俗便是这一文化心理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成都是中国四川省省会,国家16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人口980万。成都于2300多年前定名,至今城名与城址未变。在汉代,蜀锦生产居全国首位,故有“锦宫城”。“锦城”之称。在五代后蜀,遍种芙蓉树,故有“芙蓉城”、“蓉城”之称。秦时兴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举世闻名,至今仍泽被川西。由于灌溉发达,物产丰富,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成都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汉景帝时,太守文翁“修官学于成都市中”,…  相似文献   

9.
黄帝又称轩辕帝,这位中华民族的祖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存在,至今还众说纷纭,以至越来越虚无缥缈。把黄帝的“黄”看作“皇”的假借字,是顾颉刚、朱芳圃等人的见解。唐兰则把“黄”字看作“”的本字,以其“象人仰面向天,腹部膨大”,俨然一个突胸仰向瘠病之人...  相似文献   

10.
东兰青蛙节     
青蛙节亦称“蚂(虫另)节”、“蛙婆节”,是壮族人民传统的祭蛙节日,至今仍流行于广西东兰、凤山、天峨、巴马、南丹、河池等地。青蛙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举行,多从正月初一起,节期长短因地域、年景而异,一般有三天、五天、七天、九天、十五天,最长的可达一个月。 东兰青蛙节的活动以一个或几个村寨为单位举行。活动分为找青蛙、孝青蛙、葬青蛙三段。  相似文献   

11.
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和其兄但丁·罗塞蒂一样,是拉斐尔前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英国最有天赋的女诗人之一。虽然英国文学史“维多利亚诗歌”一节中只列出诸如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以及马修·阿诺德等,而把她仅列入“其他诗人”里面,但事实是她的诗以其丰满的背景描画、精致的细节描写以及强烈的视觉感受而著称,蕴涵着浓厚自勺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宗教色彩,追求爱与欲望、梦幻与死亡等主题。  相似文献   

12.
清明节在中国传统节日里有它独特的地方,除了节庆内容有特色,还有两点与他节不同:一是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重合,二是与另一节日“寒食”合一,这自然有一个历史生演过程。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其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朗气清,草木披绿,适宜户外活动,故伴随扫墓而有踏青、郊游、文体活动,还有戴柳避邪的民俗,使清明节在追念祖亲的肃穆氛围中增添了欢乐吉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普显宏 《寻根》2012,(1):99-101
在哀牢山深处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乡峨足村,至今还流传着一种奇异的彝族原生态祭祀舞蹈——小豹子笙。“笙”在双柏罗婺彝族就是“舞”的意思。小豹子笙又叫“文身舞节”,是峨足村彝族群众祭祀驱邪的原始舞蹈,彝语称“余莫拉格舍”,意思是“画大母豹子花纹”。  相似文献   

14.
林夏 《寻根》2023,(1):70-71
<正>“纳西象形文书法刻印”是当代篆刻家吴颐人独步一时的篆刻名作。纳西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民族。古称“么些”,源于我国西北河湟谷地的古羌人。秦汉时往西南迁徙,约在唐武德年间定居今日云南丽江。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是东巴教。几千年来,它支配了纳西人的精神世界。纳西象形文是纳西先民创制的一种文字体系,主要用途是纳西族的宗教祭司(称“东巴”)记写宗教经书和宗教活动,所以又称“东巴文”。东巴文何时何人所创,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有11世纪中叶已有用纳西象形文字写经之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于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下称“萨节”)与新生的中国北京国际音乐节(下称“北节”)客观、全面的比较分析,使“北节”组织者能够反观自身“某块木桶短板”,以便从“中国梦”的高度将“北节”打造成受广大音乐工作者肯定并被观众喜爱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音乐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一生热爱自然生态的徐霞客是江阴人,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为纪念他的历史人文贡献,江阴市每两年举办一届大型地方文化节“中国江阴徐霞客文化旅游节”。该节融文化艺术交流、旅游观光、美食展示、经贸洽谈、产品展销等于一体,促进了江阴与海内外的经济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提高了江阴的知名度和城市建设的总体水平。自1991年10月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四届。每届旅游节都设置20多个文化、旅游项目,规模大,档次高,节中有节,内容丰富。特别是“天华杯”全国少年民族器乐大赛、徐霞客学术讨论会等全国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关羽与孔子一起被并称为“文武圣人”,与关公崇拜相关的祭祀活动在东方文明圈和全球华人社会一直延续至今,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解州是关圣故里,是关羽的出生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关帝庙中,位于山西运城解州的关帝祖庙和常平关帝祖祠(家庙)尤为著名。解州关帝祖庙的建筑规模最大、规格等级最高,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相似文献   

18.
傅功振  樊列武 《寻根》2008,(2):39-41
“中元节”作为我国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盂兰盆节”或“鬼节”,俗称“七月半”。其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其时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其发源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此时祭天;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此时祭水;而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传说这天地官下降,  相似文献   

19.
玻利维亚一些偏僻的乡村地区盛行着一种古老的仪式——“斗殴节”。在这个一年一度的节日里,人们饮酒狂欢,载歌载舞,互相斗殴,血流满地,甚至造成死亡。当地人将这种仪式称为“tinku”,在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中是“遭遇战”的意思。“斗殴节”是玻利维亚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每年农业收成之后的一种收获感恩节日。  相似文献   

20.
王鹤鸣 《寻根》2009,(5):116-123
十五坟茔 坟茔,在家谱中又称坟墓、坟山、庐墓、祖茔等,即埋葬祖先的墓穴。根据“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旨与需要,坟茔在家谱中居重要地位。和家族的祠堂一样,家谱中的坟茔也由图与文两部分组成,以图为主,文释图意,图文并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