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同“做大做强”一样,“跨越式发展”是中国报业提出的又一个响亮口号,频频见诸各种讲话、报告、论坛和文章。确实需要对“跨越式发展”作一些实证性分析。本文试图从发行空间、广告空间、资本空间、产业空间、政策空间五个方面加以初步论证。 发行空间:小康社会信息需求趋旺,千人拥报率水平较低,市场容量很大 未来10年,正值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全面”不仅指物  相似文献   

2.
自测修养     
你是不是真的很有修养呢?不妨将下面这个简单的自我测验做一次。每一个问题,你只要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就行了。 1.你对待售货员或饭店的女服务员是不是跟你对待  相似文献   

3.
谢冕教授上来就说:“我是不是邵景文?”“你是不是蓝教授?”《桃李》是一部很容易令人对号入座的校园小说,是灰色知识分子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4.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一尊从末在国际场 合展出的“中医教学模型——针灸穴位单跪铜人”格外引人注目,并被人们称之为“稀世珍宝”.它能不能“针入汞出”?它是不是宋金战事中互不相让的珍宝?它是不是历朝历代人们一直在寻找的“正统针灸铜人”?本文将与你一起探寻.  相似文献   

5.
长期阅读“人民日报”,引发了我对新闻职业标准的直觉。我的反应往往是在新闻的形式方面,例如,我曾指出,外国首长在北京访问时,都毫不例外的受“热烈”欢迎,作“亲切”握手,举行“友好”会谈。既是毫不例外,那末这些“热烈”、“亲切”、“友好”一类的形容词是不是多余?尤其是在标题上加了这些形容词,是不是成为主观的渲染?  相似文献   

6.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新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贵 《新闻大学》2000,(2):99-101
“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在这重要历史时刻,中国的新闻从业人员不能不对其作出思考,不能不对其作出贡献,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义不容辞。 一、舆论宣传的强度要提升 在党中央作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之后,在国人中引发了诸多思想问题,如西部大开发是不是“扶贫”?是不是又一个“希望工程”?是不是又搞计划  相似文献   

7.
职场体检     
这是一场关于前程的占卜。你所干的工作是否真正适合你?你是不是把最合适的人放到了最合适的岗位上? 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有的人,会这样问自己一辈子,也有的人,为了寻找答案,选择了“职业体检”——做一场职业心理测评  相似文献   

8.
说新闻不同于宣传吧,似有“摆脱”之嫌;说是宣传吧,却很少有人用好它。比如说去年的抢购风吧,合肥城连八月末那次已是“第三次浪潮”了,且一浪高过一浪。群众很想知道,究竟哪些商品要涨?何时涨?为何涨?报纸却缄默不语。于是“谣言”替代了“红头文件”,愈散愈广。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再做些隔靴搔痒的“解释”,谁信? 讲实话,如今信息爆炸,有许多东西我难得一顾。但十三大文献中的两句话,我是溶化在血液里的,那就是“重大事件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十亿中国人不可能都拥到北戴河去讨论国事,只能寄厚望于那些“人民代表”了。但前一句做得如何呢?物价的调整(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调整)是不是“重大事件”?该不该“让人民知道”?  相似文献   

9.
李瑾 《新闻三昧》2006,(8):7-10
记者:《法制晚报》酝酿创刊的时候,很多业内的人就感觉很奇怪。有种说法是,“晚报是将消亡的报种”,更何况,在北京市场上,《北京晚报》多年来对读者培养出的阅读习惯,很难有人可以撼动。再有就是,做一份法制类的晚报,是不是题材有些单一呢?王林:关于这张报纸的名字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当时,《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是北青报系从《北京法制报》收过来的一张报纸,这之  相似文献   

10.
林浩 《军事记者》2006,(11):66-66
顾名思义,“编后”是编辑“编稿之后”写的,与稿件的作者何干?通讯员给自己的新闻稿写类似“短评”、“编后”这样的评论,是不是越俎代庖?是不是狂妄之举?笔者从新闻写作的实践中体会到,这种做法对报道员来说是有益的。给自己的稿件写评论,可以从历史渊源中找到根据。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一些篇章的末尾附有“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对所记叙的人和事写下的评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短评”、“编后”之类的文字。《史记》之后的史籍也多有类似评论,诸如《汉书》的“赞曰”、《三国志》的“评曰”、《魏书》的“史臣曰”、《资治通鉴…  相似文献   

11.
是不是搞专业创作才是给自己做“衣裳”,而当编辑就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我这个过去摘专业创作、而今主编一报一刊的亲身感受是:读来信,编来稿,接待作者,主持笔会,不仅仅是为别人做嫁衣裳,同时也给自己做了一件件漂亮衣裳。 这,使我想起了五六十年代,那时,我在襄阳地委办公室工作,一方面要下乡搞调查研究,写调查材料;一方面还要协助领导起草公文和会议报告。忙不忙呢?忙得很,有时能三天三夜连轴转。按说,如此忙,还能业余搞创作?可恰恰这时,是我习作高峰期,小说、话剧、电影三套锣鼓一起打,《典型报告》、《万紫千红才是春》、《财政部长》、《小学里的“大学生”》、《“啥都管”与“只管己”》等作品不是进入学校课本,就是引起文艺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几本小说  相似文献   

12.
被人骂为“烂人”、“猥琐人”、“流氓”,是该状告骂人者还是为骂人者提供载体的博客网站?博客到底是不是媒体?被侵害者是在侵权结果发生地法院起诉被告,还是在侵权行为地法院起诉被告?南大教授引发中国博客第一案。  相似文献   

13.
要善于发现     
新闻是到处都有的。我们缺少的不是新闻,而是发现。这是我近两年来的写稿体会。1989年8月份,我到一家企业采访,在县城街上,碰到标有“陕西电视台”字样的一辆小车。当时我挺纳闷:陕西电视台的车到咱这小县城做啥?是不是要拍电视?我又一想:咱这儿是杨虎城将  相似文献   

14.
总编辑还不会写文章?你这不是闲着无聊说废话?!且慢,拿报刊登载的病句考一考出版社总编辑,是不是都能及格?拿出版社总编辑写出来的文章剖析一下,是不是都能达到通顺?即使及格了,通顺了,也未必够得上“会写”的水准;“会写”还意味着词藻、文采、逻辑、风骨……编辑的职业如同作家一样,成天同语言文字打交道,即使是美术、音像、电子出版物,其表达手段也  相似文献   

15.
《信息系统工程》2006,(9):41-42
不论厂商认为分布式IT架构何时能成为主流,不论分布式未来的场景被描述的多么美好,从目前分布式的发展状况来看,我们都有理由怀疑,五年,是不是有点早?分布式何时才能“兑现”?  相似文献   

16.
"河南人"现象中的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段时期,关于河南人的话题被热炒不断,各大小报刊纷纷围绕河南人做选题,一些出版社也来凑热闹,市面上已有《解读中原》、《河南人惹谁了》等书在热卖,网上大量的贴子也争得口水四溅。在这喧嚣的论争背后,是不是也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呢?为什么大小媒体上一提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而一轮到河南人,就没一个好人了呢?憨厚淳朴的“刘老根儿”(东北人)不也卖过拐吗?  相似文献   

17.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管理体制逐渐趋向“以校为本”,人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教育界近年来不断倡导“科研兴校”,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成为研究者,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究竟什么是行动研究?为什么要做行动研究?怎样做行动研究?中小学教师做行动研究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相似文献   

18.
《语言理据研究》王艾录、司富珍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干葡萄酒”是不是干的葡萄酒?“马路”最初是供马走的路吗?如果说,“牛刀”是杀牛用的刀,那么“马刀”是杀马用的刀吗?“米黄”是像小米那样的黄色,那么“牛黄”是像牛那样的黄色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是专业人员,可能也会  相似文献   

19.
拒绝初版本     
在我看来,初版本都不是“改定本”,它至少没经过审读后的“改”和“定”,更别说没也有经过作者、读者的“改”和“定”。普通读者,是不是更愿意读“定本”而不是“初版本”呢?  相似文献   

20.
集团的隐患     
每期五年规划都会有一个热门话题。“九五”规划时说的是“造大船”,“十五”规划直接就是“组建集团”了。如今,“大船”有了,“组建集团”方兴未艾,“十一五”规划又在倒计时,将会有个什么样的热门话题呢?是不是应当说说“生产精品”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