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2年8月,英国卫报集团报出约7600万英镑(约77亿人民币)年度亏损,①再次敲响数字激进主义的警钟. 赫胥黎说: "科学的大悲剧,就是以丑陋的事实扼杀美丽的假说."丑陋事实再三出现,到了认真反思传统媒体数字化进程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陈佑荣 《视听界》2006,(1):39-41
半个世纪前,英国作家奥威尔就对未来充满忧虑,认为我们的文化将成为受制文化,我们将受制于痛苦,我们憎恨的东西将会毁掉我们。而与他同时代的赫胥黎也对未来充满隐忧,不过恰好相反——认为我们的文化将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我们由于享受将失去自由,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50年后的今天,所有的一切似乎更偏向于赫胥黎,娱乐至上已成为一种主流,但我们真的会被娱乐所毁吗?答案也许没有赫胥黎那么悲观。  相似文献   

3.
邓演达1895年3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一个农民家庭.他一生坚持革命,追求真理,不愧为一代英豪.  相似文献   

4.
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部著名的反乌托邦的批判小说,描绘了一个被高科技垄断且高度极权的未来社会.赫胥黎通过自己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被技术裹挟的新世界,人们在虚假的快乐中成为技术的奴隶,充满了对现实社会技术滥用的讽刺和批判.技术垄断时代使人们在媒介接触中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群体依赖与自我迷失,如果我们不能在技术所带来的舒适和娱乐中保持清醒,不能对其无限扩张趋势加以遏制的话,赫胥黎描绘的美丽新世界势必将会成为现实.我们必须重新倡导人文主义传统,注重公民教育的反思与回归,特别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媒介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国最早的中文月刊,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主编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文报纸,是1822年在澳门出版的《蜜蜂华报》,葡萄牙文。第一份华侨中文报纸是1854年在美国旧金山出  相似文献   

6.
一、最初的改良主义宪政思想 吴玉章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重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宪政思潮逐步萌生和发展的时期. 1895年甲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王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利用西方宪政思想,极力批判封建专制政治因循守旧,希望清王朝能变法图强,为废君主专制立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社会反响强烈,戊戌变法就是维新思潮影响下的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7.
1895年12月28日 法国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影片,正式宣告电影诞生.  相似文献   

8.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赫胥黎,他著的《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在世界上发生了重大影响,他论证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出了“人类是猿类由同一祖先分支而来”的结论,他与达尔文齐名。 1883年5月5日他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论《科学与艺术》,此时他近60岁。在这篇简短的演讲中说:“我就不能理解,任何一个具有人类知识的人怎么  相似文献   

9.
孟德尔(1822-1884)——奥地利生物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Mendal J·G·,)一八二二年七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西里西亚州(今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园艺家,对各种植物都很有研究,这对孟德尔有很大影响,使他从小就爱上了园艺工作.孟德尔的家庭十分穷困,他二十一岁时,没有读完大学,就到布龙一所修道院当了修道士.一八四七年,二十五岁的孟德尔获得牧师职位.由于孟德  相似文献   

10.
访费孝通     
在一枚黄褐色的铜质奖章上,雕刻着人类学先驱者赫胥黎的头像,瘦削有神。奖章背面,刻了FEI HSIAO—TUNG(费孝通)的字样。为了奖励人类学研究有一定贡献的各国学者,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每年颁发一枚赫胥黎奖章。费孝通是第一个接受赫胥黎奖章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0月6日,第41届布克文学奖揭晓,英国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创作的以都铎王朝时代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狼厅》(Wolf Hall)脱颖而出,一举击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两度问鼎布克奖的J.M.库切的新作《夏日时光》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2010,(6):44-44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现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  相似文献   

13.
1894年(甲午年)7月25日日本军队对中国陆海军发动突袭.8月1日,中日双方宣战,甲午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国方面不敌日军.最后,清政府于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被迫与日本签订了结束战争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为:割让台湾及所属岛屿;承认朝鲜独立;赔偿巨额军费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等.随后,杭州划定了租界.  相似文献   

14.
2005年1月22日至29日,应英国国家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部主任魏泓博士(Susan Whitfield)的邀请赴英访学,其间参观了敦煌文献修复工作室。1994年国际敦煌项目成立之后,为加强敦煌文献数字化进程,专门成立了这间修复工作室。我们到访时他们正准备修复 S.6349号《易三备》,我们得以第二次见到这件心仪已久的文献。2001年我们曾经有幸见到过一次,然而当时条件不允许,只是在简单拍了几张照片后,恋恋不舍地看着管理者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回玻璃柜中。此次我们承蒙这间修复工作室主任 Mark Barnard 博士的特别允可,仔细品  相似文献   

15.
2014年3月28日,大英图书馆发表声明,宣布支持英国知识产权局于3月27日提出的版权例外草案,认为该草案是英国版权法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产物,可以为英国的图书馆用户带来利益,并且将推动科研、创新和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一、概况《邱园索引》(Index Kewensis),其副标题是《有花植物属和种的详细目录》(AN ENUMERATION OF THE GENERA AND SPECIES OF FLOWERING PLANTS),是一套由英国邱皇家植物园的植物学家们编著、牛津大学克拉伦敦出版社出版、装帧精美、印刷考究的大部头丛书。从1895年第一册的出版到1981年,连续出版了18册。  相似文献   

17.
编辑忽视校对之弊大约有三:一是易出现差错,造成讹误;二是见于报端,则易以假乱真,使读者受惑;三是影响报纸信誉。若偶而出错,也应及时公开更正.但事先疏于认真核对铸成讹误,事后又未更正者,仍不乏见于报端.今年一月份我浏览过的21种报纸中,曾发现167处讹误,不知其作者、编者事后是否核对过,是否知其有误?至今未见有何更正。现举几例: “生于1895年3月20日(光绪二十年,属羊)”(1月3日沈阳日报一版《欣逢盛世晚年乐》)。1895年是光绪二十一年(辞海)。“轱辘吱吜”(1月4日人民日报八版《龙年》)。其中的“吜”字读何音,是何义?《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均查不到。作为象声词,有“吱喽”一词(辞海),而无“吱吜”。  相似文献   

18.
宋育仁(1858-1931.年),字芸子,四川富顺人,光绪年间进士出身,曾任翰林院检讨.1894年被任命为出使欧洲英、法、意、比四国公使的参赞,被誉为"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在伦敦居住了两年,结纳社会名流,经常出入英国议院,留心考察西欧诸国社会状况,这使得他有机会亲身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目睹西方国富兵强的现实.1895年,宋育仁出使欧洲归国后,即受聘北京强学会都讲,大讲"中国自强之学".  相似文献   

19.
回忆雷锋     
1960年10月10日至1962年8月15日,这段难忘的岁月里,雷锋同志担任了抚顺市望花区建设街小学(现雷锋小学)少先队校外大队辅导员.当时,我们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亲身经历雷锋同志生前的许多往事,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雷锋同志对我们的热心辅导及帮助,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仍然记忆犹新,永不忘怀.  相似文献   

20.
题记 2000年春,我在英国剑桥与几位清末民初英国入华传教士的后代的接触中,获得英国入华女传教士埃米莉·M·尤因斯(Emily Marry Ewins)的《辛亥家书》,由尤因斯的长子H·M·拉滕伯里(H.Morley Rattenbury)于1989年12月编辑作注成册,共辑录尤因斯从中国汉口、武昌英国租界循道会(Wesleyan Mission)发回英国的八封家书,分别写成于1911年10月15日、10月17日、10月29日、11月9日、11月19日、11月26日、12月10日和1912年11月3日。前七封家书是尤因斯在辛亥革命爆发期间(内容所述的时间起始于1911年10月2日,迄止于12月10日)、在辛亥革命爆发地(武昌与汉口)的所见所闻所历。第八封信写于1912年11月3日,内容则是对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周年纪念日的追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