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讨论表象的定义、特征、作用以及双重代码理论(DCT)中关于人的语言系统和表象系统之间的关系。表象理论应用于英语写作实践,可以在议论文写作中借助表象表达抽象概念,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描写文写作中,运用表象写景状物,能使描写的对象神形兼备,增加语言的感染力。打破语言符号系统与表象系统之间的隔阂,将"意"与"形"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统一起来,会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让写作进入一个更加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放大一些力透纸背的细节描写,能够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和表象建立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荷花>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字是许多老师教学时处理的重点,往往运用换词法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之妙.我则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想象荷花冒出来想干些什么,使学生领悟了课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3.
<正>老师应当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呢?一、从阅读中撷取感悟,获得写作经验1.感悟阅读阅读是体验感悟语言书面表达技艺的最基本的方式。人们常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阅读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将文本的内容与生活经验、思想感情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联结起来。"只有当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和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表象才可能转化为用词加以描述的具有客观意义的形象。"简而言之,阅读架起了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将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所提出的言语系统和非言语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两系统中的言语码和表象码的加工充分激活,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将语言信息和意象信息相结合,共同促进阅读理解和记忆,使该理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言共时描写理论是索绪尔普遍语言学理论中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理论。文章从三方面阐释了该理论:1.共时状态的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2.从语言系统中划分出单位来;3.描写单位之间的关系。文章对怎样才能从特定语言系统中划分出单位来的大难题依照索绪尔的思路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文章最后还简要评论了索绪尔的语言共时描写理论,认为它使20世纪语言成为了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6.
正写作是交际语言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Krashen"输入假设理论"指出,语言习得是通过大量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完成的,[1]强调语言输入在语言学习中的基础性和重要性。由此,笔者认为,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应回归阅读之本,教师不妨改变写作教学的思路,在阅读教学中探寻写作能力培养的视角,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阅读中关注英语思维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形结合起来考查.根据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几何问题借助于数的推演提示其形的特征,使代数问题借助于几何直观地揭示其数之间的联系.它将抽象的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表象的联系和转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2015,(3):89-94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英语的写作过程与写作结果共同呈现,学生可以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技能的训练有效结合起来。该研究基于社会文化视角,建构了计算机支持的"协商互动"英语写作框架,重点分析了框架中学生与教师、协商互动以及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案例,说明如何将"协商互动"写作教学应用于大学英语写作的日常教学当中。  相似文献   

9.
正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多。如何让形形色色的人在文中活起来,使读者读文如见其人?下面为同学们介绍一些最基本方法。一、精雕心行言色,给人绘"形"为文添"彩"根据文章内容表达需要,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既能使人的形象在读者面前清晰起来,又能使文章内容变得丰满。1、外貌描写。对人物外貌描写最顾忌眉毛鼻子一起抓,如"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两个像3字的耳朵,一张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放大一些力透纸背的细节描写,能够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使语言和表象建立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荷花》一课中有这样的描写:“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字是许多老师教学时处理的重点,往往运用换词法让学生体会课文用词之妙。我则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想象荷花冒出来想干些什么,使学生领悟了课文的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