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高速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和文化旅游爱好者已经可以很便捷地访问考古相关网站,从而获取感兴趣的著名文化遗址的相关信息。但是传统的韩城司马迁祠旅游资源由于其平面化的表达方式和基于文本的查询手段,已不能适应游客针对古遗址信息进行空间查询和三维动态可视化分析的实际需求。以遗址场景和附属文物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为出发点,实现基于网络发布的文化遗址三维虚拟展示平台,为考古研究人员和文化旅游爱好者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支持,无疑是一项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与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休闲娱乐类、景观建筑类、教育展示类、遗址遗迹类、古村镇类和工业遗存类6大类,其中休闲娱乐类数量最多,遗址遗迹类数量最少;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衡;总体核密度分析呈现出以洛阳为中心的高密度区,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密度呈现不同特征;地形、水系、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交通是影响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州螺蛳山遗址是鄂东地区重要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文化内涵,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中有着重要地位。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研究,从社会经济、制陶技术、文化因素与价值三个方面对螺蛳山遗址的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认识到其文化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以分布在西咸新区的大遗址为研究对象,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的基础上,对西咸新区大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探索.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和认识西咸新区大遗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大遗址的类型、空间分布,及其保护和展示利用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从政府的管理机制、景区运行管理、建立保护特区和遗址公园等利用管理模式,以及经济、教育与文化内涵开发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西咸新区的大遗址保护不仅是文物保护者的职责,也需要政府与民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1 前言确定文化遗址的年代是考古研究中经常要做的工作。准确地确定文化遗址的活动时间 ,对于确认文物或遗址的文化价值 ,以及从事人类进化、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民族交往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确定遗址的年代时 ,除了根据遗址中有关文物的造型、纹饰、材质 ,以及遗址的建筑风格、布局方式、及相关陪葬风俗和物品等表观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外 ,根据遗址内相关生物样品的同位素特性进行检测判断也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根据同位素特性分析进行遗址活动年代的判断 ,一是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二是对于年代久远的文化遗址 ,特别是没有明确的表观特征可…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7,(8):107-113
通过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对云南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级别结构、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其级别结构特征是省级项目较多、国家级项目较少,但省级非遗项目晋升为国家级尚有一定的资源数量优势;类型结构特征是以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民间舞蹈为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和传统文化保护区次之;空间分布上形成以滇西南和滇中地区为中心,滇西北地区相对较多,滇东北和滇东南地区零星分布的特征,并与该省主要流域水系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最后从地脉条件和文脉条件分析了特征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浐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特征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西安浐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群的考古资料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归类和研究,确定了表述新石器时代遗址人地关系的特征因素.用特征因素表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人地关系,建立了遗址人地关系的计算机交互系统,关联分析了遗址特征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8.
唐代安西都护府渭干河西岸遗址群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兹是唐朝安西都护府的驻地,是当时西域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其政治、军事、交通、贸易体系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军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库车、新和、沙雅、拜城所处的渭干河流域是龟兹中心地域.新和县、沙雅县位于渭干河西岸,唐代46处古城、烽燧、佛教等遗址分布在该区域,是一处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军事体系遗址群,其中主体部分在新和县境内。,丝绸之路文化和龟兹文化的研究涵盖军事、政治、经济、屯田、文化等领域,其中古城遗址的信息更为丰富和重要,尤其是军事、政治、贸易体系建设方面的调查及研究需要加强,文章对遗址群的地理环境、形制、定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傅家遗址群落是东营市目前最古老的人类遗址,是鲁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类型,对此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傅家遗址群落是一个发达的聚落,周围已发现多处遗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五村遗址出土的陶鼓看,这个群落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乐礼文化,是后来齐文化的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0.
遗址旅游是一项针对特殊资源开发的文化旅游。从旅游消费需求趋势来看,旅游者兴趣不仅仅满足于独特文化的展示与体验,而是寻找这些独特文化的符号和核心价值观,因而,文化旅游的开发也不仅仅是特殊文化的“物理性存在”,更要求将这些文化符号抽象化,并赋予空间生产的意义,以“人文性存在”进行展现。借助于大遗址旅游思路和文化空间研究的视角,以武陵山区土司遗址群的旅游开发为个案,探讨文化旅游空间的构建方式,从而厘清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计289项。研究表明,安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方面都具有集聚阶梯性的分布规律,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是安徽地域范围内独特的地脉条件和文脉条件所决定的.为安徽省开发以非物质文化活化为灵魂的品牌旅游业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描述性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主要以游览观光动机、逃离保健型动机、情感交流动机三种传统旅游动机为主。本研究明晰了灾后重建初步完成后四川世界遗产地国内旅游者旅游动机状态,为世界遗产地旅游恢复发展提供科学的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13.
铜绿山古铜矿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手工业遗产的典型代表,“历三千年而炉火不灭”,其高效、集约的可持续矿冶开发历史形成了特点鲜明的生产传统和身份认知。这种生产传统作为反映古代人类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具有普遍的价值。文章通过将铜绿山古铜矿工业遗址与世界遗产名录中亚洲及欧洲等地的矿冶工业遗产进行比较,进一步明晰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4.
国内历史街区旅游改造的一般规律和成功路径的关键在于文化传承与旅游市场需求的融合度。文化传承是从城市街区历史文化演进的内在规律入手,关注的是城市历史街区的特色与风貌、历史厚重感及与当地居民沟通互动性等游客感知层面;市场配套关注的是在旅游改造过程中旅游产业要素供给、服务功能实现等游客需求满足层面。基于游客满意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与市场融合模式是城市历史街区旅游改造的一种更加全面和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元上都遗址曾作为大蒙古国统治中心的元朝国都,位于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成为一处全人类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将现实与历史有机结合,在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遗产旅游地营销管理中的组织机制及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世界遗产”的出现而衍生的遗产旅游业,既给中国旅游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产生了显著的旅游经济效益,又对旅游地传统营销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带来了重大挑战。文章在对遗产旅游地传统营销管理方式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依据遗产旅游地营销管理及营销运作所需要的组织设计和资源支撑,针对遗产旅游地营销管理中的组织机制展开研究,提出了构建一个政府领导、多方力量共同分担营销、一个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营销工作的组织机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摘要:城市历史景观遵循城市在时空上的演进规律,认为城市是文化和自然价值在历史上的层积,是种兼具文化传承和经济适应性的可持续城市保护方法。探讨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在古城保护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襄阳古城保护研究,从城市肌理形态与空间格局保护与延续、历史文化景观要素系统构建和动态发展研究三方面探讨了古襄阳城的保护方法,旨在探寻一条在高速城市化建设背景下城市规划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生存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包含遗产原真性和原真的遗产旅游体验。遗产管理者与旅游管理者并非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有着广泛的共识基础和利益诉求。在原真性的追求上,二者有着共同的责任。围绕原真性,努力作好遗产的保护、展示和解说工作,是实现遗产本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重要途径。文章对遗产旅游研究领域中的原真性概念演进略作铺陈,并以此观照海防遗址蒲壮所城的遗产管理与旅游开发工作,发现蒲壮所城在遗产保护、展示、解说和宣传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其改进的主要路径及策略要点。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弘扬,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文化支撑,如何将二者融合发展,值得研究。本文收集、整理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对其数量、类型、分布等进行分析,并实地调查了湖州旅游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现状,提出湖州乡村旅游应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从打造舞台盛宴、创新导游解说、打造非遗属性旅游纪念品三个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推动地方旅游文化事业,二者的结合是双赢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