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魏万静 《教育艺术》2011,(11):35-36
"律诗圣手"白居易的《长恨歌》为我们谱写了一位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旷世君主与一位家喻户晓的、倾国倾城的贵妃之间的爱情悲歌;也为那段关于李杨的爱情史做了客观的见证;同时,让那段君妃的爱情敲响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让尘世瞩目的凄美乐章;更让《长恨歌》的读者千百年来围绕一个  相似文献   

2.
一.关于李杨之爱情 李杨帝妃之间的爱情是经典的,具有传奇性的,他们的流传首先是在民间,这足以说明他们的爱情是大家公认的,确实存在,是作为真挚爱情的代表而备受关注的。  相似文献   

3.
唐代宫廷乐工对李杨爱情故事的生成、流传意义重大。乐工自始至终颂扬、同情李杨爱情。这由李杨爱情的真挚、感人,乐工与李杨现实利益的交织和相类的乐舞气质所决定。宫廷乐工传播能力强大,能够且一定会把李杨故事广泛传向社会。乐工是市民阶层,市民文化的娱乐本位保证了李杨故事的真貌,促使了士人以李杨故事为题材的创作的双重主题,丰富了士大夫文化看待唐前帝妃关系的单一模式,也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启发包容的文化心态的养成是当下经典创造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写的是李杨的爱情悲剧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从《长恨歌》的深层意蕴来看,在李杨身上所发生的已不单是皇与妃的个人爱情悲剧,而是一切人都可能经历的最基本而又最模糊的情感体验,最强烈而又最隐秘的生命感受,最伤感而又最无奈的人生况味。  相似文献   

5.
《长生殿》与《牡丹亭》,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爱情的经典著作。但是很多人在赞扬杜丽娘"至情"的同时,却对李杨爱情加以否定。无论从创作者意图、剧作本身还是社会影响来看,李杨爱情都可称是真正的爱情,值得歌颂。  相似文献   

6.
情节结构的安排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长恨歌》的情节结构表明,李、杨身为帝、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如同常人一样的爱情。这首长诗既有对李、杨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讴歌,又有对他们不能善终的爱情悲剧的浩叹。  相似文献   

7.
唐代小说家笔下的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后代作家更关注于李杨爱情本身不同,他们以历史的眼光关注李杨题材,在描写爱情时更注重其产生时的历史背景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从而提醒人们总结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历史题材,藉之表达心中悲喜。"李杨爱情"以巨大的张力性品格被历代文人咏叹,其蕴含的中国古典爱情意蕴和演绎"李杨爱情"的《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主题纷纭现象很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康熙皇帝是我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政绩武功及其对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所做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对于他的家庭及宫廷生活,真正了解的人就极为有限了。随着大型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的播出,剧中康熙皇帝的后妃容妃及女儿蓝齐儿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历史上是否有这两位人物?戏编得有没有根据?史学工作有责任将历史的真实介绍给广大读及观众。  相似文献   

10.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然而,对这篇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或以为是歌颂帝妃之间真挚爱情的,或以为是寄托深刻同情的;或以为是歌颂、同情、讽刺兼而有之的。笔者愿意南郭吹竽,东施效颦,提出一管之见,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洪升的《长生殿》取材于李杨的爱情传说,通过描写李杨爱情从帝王后妃之爱到普通人间儿女之真情的发展过程,表达着作者对于情爱的感悟,突出了“情”的主旨;另一方面也阐明了政治对于爱情描写的重要作用,以及二者本质缺陷的最终克服。从而完成了对同类题材杂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不张扬的爱     
嘘!告诉你一个秘密,在生活中我发现了真正的爱情———有关我爷爷奶奶的爱情。琼瑶的小说看多了的原故,总觉得爱情是最浪漫、最圣洁的东西,可生活令我失望,因为从爸妈身上我并不曾看到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爱情”这两个字眼,对我而言是既熟悉又遥远的。哎,爷爷奶奶之间有故事吗?于是我就转移了目标去追问奶奶,她和爷爷之间有没有爱情。而奶奶只有在被逼无奈时才吐出一句:“我咋懂那些啥情呀,我跟你爷爷是在入了洞房后才看到对方第一眼的!”真扫兴,可我不信,如果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怎么会那么的相敬如宾,又怎么会那么的如胶似漆呢!于是我开…  相似文献   

13.
《边城》中翠翠与傩送这对痴情儿女凄美温婉的爱情故事,世人皆赞,世人皆叹!而我则十分鄙弃他们这种似有似无、欲求不求的爱情。我认为,他们并没有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放在最高地位,只不过当成水中月、镜中花罢了!历史上的伟人不是在高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吗?拿破仑不也呐喊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吗?梁山伯、祝英台不也为了爱情双双化作彩蝶了吗?爱情使一个人抛舍了自己的一半给自己所爱的人,又从她那得到新的一半。翠翠的懦弱让她失去了一个最好的追寻爱情的机会,没有抛舍一半,又怎么会获得新的一半呢?傩送的离家出走更…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明代“后”与“妃”拆分为两个群体,在界定后妃关系格局及其涉及的“帝一后一妃”结构状态的基础上,剖析了“后弱妃强”的表征、特点以及促成这一格局的主客体因素,进而论述了“后弱妃强”关系格局的形成,对处于统治集团中心地位的皇帝的自身素质、后宫环境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杨爱情是唐宋小说中的常见题材,在共同的矛盾心理下,小说呈现出共同特征:在刻画李杨二人形象的同时,注重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二人爱情带来的社会后果,使得此类爱情故事带有浓重的历史总结色彩,并产生了共同的重大缺陷,主题思想矛盾与人物形象割裂.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为人们所喜爱,被誉为“千古绝作”。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评价却有很大分歧。古今研究者们,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主题上;古代研究者们的评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谕,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看法认为《长恨歌》只是写李杨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建国以后,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论,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讽谕说;二是爱情说;三是讽谕、爱情双重主题说。 比较上述几种说法,我认为爱情说是符合作品实际的,《长恨歌》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本文拟从新的角度谈谈。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的《长恨歌》自元和元年问世以来,始终同那些多姿多彩的文艺之花争奇斗艳,不仅招引许多文人的青睐,也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们从不同角度揣摩和妙悟这一长篇绝调的实意真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题说.对此,历代学者更有迥然别趣的见解:或曰“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或曰“歌颂真挚专一爱情”或日“对玄宗既有遣责,又有同情”;还有人认为“白居易世界观有矛盾,本欲‘惩尤物,窒乱阶’,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李杨爱情的成分占了主导地位.”然而,细细品读这篇诗作,却又感到以上主题说,都有貌似神离之憾,很难说是《长恨歌》的真正主题.正如一些伟大作家常给人们布置一道“生活的方程式”一样,白居易的《长恨歌》无疑也是一道“生活的方程式”.如果是经过一番全面认真“验算”的话,当会感到把宋人欧阳修总结后唐兴衰之鉴的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移置为这一“方程的解”,是颇为合适的.由此说来,《长恨歌》的主题应该是:通过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渲染明皇沉缅女色,导致祸乱发生,终于落得妃死权亡的绵绵长恨,来讽谏君王弃绝淫习,励精图治的.  相似文献   

18.
吃人的封建制度在中国绵延了数千年,无以计数的生命呻吟、残喘、丧生其下,连至高无上的“皇上”也未能幸免——肩祧两帝 无以为继 溥仪为何没有子嗣一后一妃 无一宠幸 他到底得的什么病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历史上,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知名度甚高的皇帝。这不仅因为他是与开元盛世不可分离的“五十年太平天子”,也是由于他后期的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代社会由极盛走向了衰落。特别是有关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更是成为历代文人歌咏、表现的题材。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元曲中的《梧桐雨》,再到清代的戏曲《长生殿》,有关李杨爱情的故事屡写不衰。时至今日,它仍在我国的文艺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前人已发表的意见大致有以下三种:(一)以“讽”为主。认为“《长恨歌》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乱国和昏述不悟。”(二)以“情”为主。认为《长恨歌》“描写李杨的爱情遭遇,歌颂他们爱情的纯真性的”(三)“主题二重性”。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