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新时期文学的流浪主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流浪学”的出现与现代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1980年代中国大陆,人类潜在的流浪情结逐渐被唤起。作家开始关注流浪怀着希望和惆怅的路上状态,追逐他们精神演变踪迹,以及他们的人生观和生命形态。知青群体的城乡徘徊、青春流浪的都市表达和为寻找精神家园的化流浪构成了新时期学中的三种流浪类型,共同表达了被释放的人性状态。  相似文献   

2.
流浪与流浪文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荷马开始历经数千年写作界的深情关注到了20世纪,劳身心之苦的经验感受和见多识广的知识阅历作为流浪的外在表现形态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千年写作文化积淀的“流浪意识”并没有在写作者身上消失,而是以更多更复杂的形态表现了出来一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游历行为依然普遍存在,习惯上称为“行万里路”;二是行为个体在无目的漂泊中,一种与个体或群体存在处境和精神处境相分离的生存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笔者管它叫“精神流浪”;三是群体或种族在“失根”状态下,因被同化及精神本源的失却而凝积为一种隐蔽的社会无意识状态,我称之为“种族流浪”;四是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远离主流文化中心自我放逐至边缘处境,理论界定义为“流亡”。本文就此四方面的代表作家及文本试作简略举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中出走者的归宿主要有三种:一种以《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和《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慧为代表,离家出走后独立地生活。不过,冷清秋是物质生活独立了,而精神未得独立;觉慧是精神独立了而物质生活没有独立。一种以《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纯祖和《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全为代表,离家流浪,并在流浪中塑造了新的自我。一种以《财主底儿女们》中的蒋少祖和《旧址》中的李紫痕为代表,回归家族及其文化。这三种归宿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的意义.也表现了作者不同的思想指归与客观历史环境对作者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安徒生生活与作品中体现了流浪意识和拢括其内涵的波西米亚精神,表现出其对艺术理想的不倦追求。波西米亚精神已融入安徒生的个体精神结构之中,也贯穿其童话、小说、游记等作品之中。作为一个不满现实、热衷流浪、具有创新才华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安徒生在作品中为那些被主流社会抛弃的人们发出声音的同时,也体现了波西米亚精神这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5.
《奥吉.马其历险记》是贝娄的第三部小说,主要描述了犹太青年奥吉为了寻找他"足够好的命运"而漂泊的一生。故事是以双重流浪的形式构建的,一层是身体流浪,一层是精神探索。小说反映了贝娄作品的一个永恒主题即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文章旨在对奥吉的双重流浪进行分析。通过对贝娄流浪情结来源的研究,揭示奥吉漂泊探索的驱动力量之所在。同时,从犹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存在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出发,对奥吉没有终点的旅程作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土地、劳动人民、流浪等在秦牧散文中出现的高频率意象,以及其作品所蕴涵的浓厚的反思性,使得评论界历来将他定位在颂歌鼓手类.但深入探究其人作品,这非但不能作为他热情颂唱的证明,反而透析了他内心的迷惘与困惑,折射出其生活在精神夹缝中引发的一种变向、曲折的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当代文学中的流浪意识,深具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这种理想主义的流浪意识作为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可以追溯至"文革"中"上山下乡"运动在知识青年中造就的深刻而苦涩的怀疑精神.北岛的经历与作品是这种流浪意识的典型表达.北岛前期诗中坚定的怀疑和否定的精神酝生出思想与精神的流浪,带有在精神上寻找出路的迷惘感、漂泊感以及理想主义式的悲剧英雄色彩.其去国之后的流浪则带上了一种焦虑感和宿命色彩.  相似文献   

8.
庞云芳 《现代语文》2009,(7):128-130
流浪是人类历史上最原始的行为之一。这种行为在文学中备受青睐,成为文学史上重要的母题。在流浪者跋涉的脚步中,不仅背负着时代的烙印,而且最为令人惊叹的是那一步一步中丈量出来的强烈的追寻精神。穆旦的诗歌中始终饱含着一种对精神流浪的执着。这种执着使人震撼,在现实生存与个人精神的双重困惑下,又受“哈姆雷特情结”东移的影响,穆旦选择了精神流浪,以追寻生命继续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八月之光》始于并止于琳娜的流浪,乔的生活也不断被喻为路上的旅程,因此他们的生活轨迹都象征性地代表了流浪,但福克纳通过对照和对比告诉读者他们的流浪是不同的。本文从精神和功能两个方面强调了他们彼此流浪的不同。通过分析,我们也能够感知福克纳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0.
张炜的长篇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叙事模式:受难叙事和流浪叙事,前者通常讲述“我”的家族苦难历史,与《离骚》、《圣经》中的“失乐园”的叙述构成较为一致;后者则由“家族”流浪与他者流浪组成,往往表述作者对人类前途命运的严谨思索,体现其一贯的怀疑精神。其长篇小说打破了传统长篇小说的藩篱,追求情绪的诗意张扬,显示出张炜在长篇小说与诗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契合点的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1.
魏静 《文教资料》2007,23(23):98-100
在郭沫若、田汉的戏剧创作中同时存在着一种"流浪"情结,但两者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动因是不同的,因而造成了不同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曾掀起一股“王朔潮”。王朔采取调侃的说话腔调,以惊人的准确性和艺术概括力反映了20世纪末一部分中国市民的流浪心态,其作品被称为“痞子文学”。其实,那群“边缘人”的显示现代情趣的精神的流浪,正是现代中国人企图摆脱精神困境的一种艺术“活法”。  相似文献   

13.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论薛荣的小说《回家》,认为这篇小说运用了反讽技巧构设主题,名为"回家",书写的却是"流浪",并且将小说中的人物表现归为六种形式的流浪:爱情的流浪、纯真的流浪、母爱的流浪、忠诚的流浪、父爱的流浪、宽容的流浪。  相似文献   

15.
美国犹太作家索.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是流浪汉文学的经典之作。贝娄通过出生富裕的主人公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的过程中,展现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其精神层面上的流浪和追求,在保留流浪汉小说艺术模式传统的同时又有创新和超越,成功塑造了一个现代版的流浪汉形象。通过分析作者对这一文学体裁的创新运用表现汉德森的流浪是现代人在物质富足情况下精神困惑,而其最终的解脱和转化显示了作者对这个群体出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16.
作为写作现象的“流浪”,大体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游历行为本身,另一种表达叫“行万里路”,二是指一种失“根”后的习理状态,对于写作来说可称之为“流浪意识”;三是指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自我放逐”,远离主流化中心,走向生活边缘,也正是这些内涵将诗悬置于现实生活之上,使诗人游离于常态人生之外,流浪成为诗与诗人最具特征的外在形式,诗人因流浪而获得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赋予作品以苦难和勇毅双重品格,诗人在黑暗中摸索,坚定而执着,最终凝聚为永恒的诗魂,这就是诗和诗人的神圣力量。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流浪女童在街头遭遇着比男童更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她们流浪的原因、街头的生活方式、生理心理问题都具有特殊性,因此,对流浪女童的预防需要得到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支持,对其的救助可分为街头救助和机构救助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由于传统社会学批评模式的局限,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者主要探讨其社会价值,很少从郭沫若的精神个性及生活经历等方面考察其创作的心理动因及其艺术价值。本文主要阐述郭沫若历史剧作中所潜藏的一种“流浪”情结,并论述它在郭沫若各时期创作中的不同表现形态及其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9.
张效林 《陕西教育》2005,(12):26-28
作为一名从小娇生惯养的学生.我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在街头流浪,直到有一天。生活将我逼到了流浪的街口,太多的茫然与惶恐让我不知所措![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张炜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关于流浪的书写,包括为了生存的流浪者和精神流浪者。这些流浪叙事的书写,不仅是小说情节结构的一部分,还蕴含着作品现实审视和精神追寻的意义和价值。张炜小说流浪叙事的生发主要有三个原因:作家自身的因素;文学中的流浪母题的传承;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