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剑红 《成才之路》2011,(23):97-I0014
商品洽谈会上,有一位年轻的总经理很引人注目。很多人都热衷和他谈生意。钱老板也是其中一个。当他和这位做丝绸生意的年轻总经理洽谈的时候,总经理看了他一眼,问:"钱老板,你还认识我吗?"钱老板摇了摇头:"对不起,我们好像是头一次见面啊!"总经理说:"钱老板,您不认识我可是我认识你。  相似文献   

2.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一节非常传统的计算课,内容虽然简单、却比较难上,学生学起来十分枯燥,教师教起来也十分乏味。一年前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年轻的授课教师是这样引入这一教学内容的: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在我校一堂小学数学一年级公开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课堂活动的情境,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8+7",这时一位学生快言快语说道:老师"8+7等于15",老师似乎没有听见,还按部就班教学,引导学生探索"8+7"的计算方法,最后小结时,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你是怎样学会这些知识的?语言刚落,有的学生喊道,老师,我们早就会了。  相似文献   

4.
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上"抛硬币"这一课时,他通过抛硬币和摸球游戏引出可能性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生活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现象,他出了这样一道题:有几位同学想结伴出去玩,他们有的想去欢乐谷,有的想去动物园,  相似文献   

5.
魂魄     
7月17日 晴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学者去莫斯科交流学术,这个油墨飘香的国度,随处可见文学大师的雕塑,屠格涅夫、普希金、高尔基……似乎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他在一座文学家的雕塑下与一位年轻的莫斯科大学学子相遇。学者问他:"你们读果戈理、托尔斯泰这些作家的书吗?""当然。"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到邻居家串门儿,无意中遇上了几位年轻的父母正在聊各自的孩子。一位母亲说:"我女儿性格太孤僻,进幼儿园都一年了,仍然不合群,常常一个人搂着一堆玩具在一边玩。"另一位母亲说:"你孩子还小,我姑娘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也没见他交几个好朋友。"站在一旁扯着孩子手的爸爸插话说:"他们都是小姑娘,怕羞。我儿子与他姑家孩子,每到一起玩不上几分钟就吵起来。你争我夺的,互不相让。"家长们打开话匣子,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孩子学习挺好,却轻视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同学。有的说,孩子太任性,对老师不尊重,常与老师顶嘴……他们的一言一语都包容着对子女的忧虑和期盼。  相似文献   

7.
素材银行     
换路不换鞋一位哲人与门徒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点。一位穿了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双鞋呢?"哲人望望连着村子与外界的泥泞的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啊。"门徒顿觉心头一震。后来,在哲人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8.
袁淑仪 《生活教育》2014,(24):113-113
在第11周,我进行了一次微课,微课的内容是对"8和9的加减法(一图四式)"进行教学内容重点上的整改。在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并发现有以下方面需要改进:一、要培养学生的数感不足:在教学时出示图形让学生列出算式,他们对于加法的算式比较熟练,但对于减法的算理掌握得不够。例如,本节课是从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过渡到根据一幅图写出四个算式。  相似文献   

9.
邱春兴 《黑河教育》2013,(10):42-42
作为一名年轻的初中数学教师,笔者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这句话听似令人匪夷所思:学校教育中知识以外的能算真成果吗?其实这句话真正道出了教育的主导功能和内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曾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政客,一位律师和一位诗人在沙漠里迷路了,粮尽水竭,面临死亡。政客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绝望地喊:"谁能救我出去,我一定让他当大官。"律师挥舞双拳歇斯底里地叫喊:"谁能救我出去,我免费为他辩护,让他笑傲法庭。"只有诗人冷静依旧,面对空空的水壶,他想象着:在清幽的山谷中,一条小溪潺潺地流着,旁边空地上的野花争相吐艳,树林青葱。  相似文献   

11.
[心理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  相似文献   

12.
一位年轻的母亲这样诉说:“我家宝宝不愿上幼儿园了,宝宝说老师要让警察来抓他,因为他打了其他小朋友…”  相似文献   

13.
二千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希腊的叙拉古城上演了科学史上极其悲壮的一幕:一个罗马士兵闯入了一位老人的屋子,老人正在炭灰地上专心致志地画着几何图形。士兵的脚踩在了图上,老人气冲冲地喊道:“别弄乱了我的这些图!”勃然大怒的士兵,拔出剑刺向了手无寸铁的老人。就这样,这位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临终前他仍然执着于他所喜爱的科学研究。在这悲壮一幕中由于全神贯注于数学图形的冥想而殉难的老人就是同学们并不陌生的伟大科学家阿基米德。有关他的生平没有详细记载,但关于他的许多故事却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4.
导师彪哥     
彪哥是我读研时的导师,他在"评师网"上大名鼎鼎。第一次见面,彪哥就让我"吃了一吓":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已两鬓斑白,看上去俨然一介老学究。后来才知道,彪哥属于"少年老相",读书时就常被同学调侃称"大叔"。彪哥有一颗年轻的心,喜欢跟年轻人打成一片。玩微博,粉丝两万多;在校内网上也很活跃。  相似文献   

15.
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是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森林小说"异军突起,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乌热尔图特别钟爱写"鹿",原因有三点:首先,鹿与鄂温克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鹿的精神是鄂温克族民族精神的象征;最后,鹿还与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今年35岁的王海是一位武警军官,他从小就济贫扶困,热心助人。入伍十几载,在警营做好本职工作的同对,他还奔波在扶贫的路上,别人问他图啥?他说:“因为我和雷锋一样年轻!”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画饼干的活动中,一位男孩只在画纸上画了许多方形,一块饼也没画.当老师走过来时,他连忙把画捂住,很明显知道自己"画得不好".而坐在旁边的女孩立刻告诉老师:"他不会画饼干,他什么都不会."如果此时老师只一味地鼓励"你画得很好嘛……"作用并不大,说不定会让他更难堪.所幸老师是位懂心理的老师,她随意地说:"不会画饼干可以画别的东西,饼干罐子、包装袋……都能画呀!"听老师这么一说,男孩捂着的手放开了,他看着自己的画,有所发现地说:"这是罐子,用来装饼干."老师及时夸奖了他与别人不一样的想象,引来其他孩子一阵赞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相似三角形的一类题型进行分析与拓展成相似三角形中的"两山对峙"类题型,希望对理解与解决这类题型能有所帮助、有所收获. 一、相似三角形中的"两山对峙"图 我们知道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中,有两个基本图形:"A型"图和"X型"图.本文探究另一类基本图  相似文献   

19.
蒋光宇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1,(20):I0002-I0002
1958年,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满怀豪情只身从上海来到香港地区,希望闯出一番天地。可现实却并不如想的那么如意,由于既不会说广东话,也不会说英文,哪个公司都不愿意要他。最后,他只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不仅脏又累,薪水只有60块钱,而且有40块钱还要花在交通费上。如果换了别人,难免会这样想:"活干得这么辛苦,挣的钱又这么少,太不划算了,反正也不过是份临时的工作,不如马马虎虎应付算了。"  相似文献   

20.
近日参加一次教研活动,听了几节课,其中有两个教学片段引起了我的思考。 片段一:"老师,我是按纸张的颜色来分的" 一位老师上"平行与垂直"一课。新课导入后,老师就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让学生在纸上随意画两条直线。所有的学生都画完后,老师选择9位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然后让学生把黑板上的不同画法进行分类。老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把展示在黑板上的画法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