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洛阳纸贵     
西晋作家左思,以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初不为时人赏识。后来左思携此赋拜见当时的名士皇甫谧,皇甫谧阅后大为称赏,亲自为之作序,张载、刘逵也为《三都赋》作注,张华并把左思誉为东汉著名辞赋家班固、张衡一流人物。班、张诸人  相似文献   

2.
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其实生活中也不乏善做"广告"之人。他们运用自己的机智,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把自己或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获得了成功。左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辞赋家,他构思十年。终于写出了《三都赋》。左思把文章投于名家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之作叙",这篇赋很快轰动了整个洛阳。诗人、作家争相传阅,不  相似文献   

3.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西晋左思写了《三都赋》,开始并不被时人赏识。左思便将文章送给当时在文坛很有名望的皇甫谧(mì)看。皇甫谧大为赞赏,并为它写了序。接着张载、刘逵等人纷纷为《三都赋》写序作注,张华读后也赞叹它余韵悠长,越读越觉得新奇喜人,可与班固、张衡的作品媲美。于是豪门贵族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城纸张紧缺,纸价也因之上涨。《世说新语·文学》也有东晋的庾阐将他写的《扬都赋》(注:扬都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送给庚亮看,庚亮因为庚  相似文献   

4.
左思精研十年乃成的《三都赋》是中国辞赋史上京都大赋的绝响。“太康中兴”对揄扬时政的要求与以经致仕的社会风尚、炫耀博学的文人心理是其产生的深刻背景。赋文既歌功颂德,又反映了左思的辞赋观:赋自《诗》出;取材宜实;侈丽合经;诗赋相分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中国古代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作家,他在诗、词、、赋、书法、绘画等各方面都卓有贡献。然而历代注苏诗蜂起,注苏词在宋人傅干《注坡词》之后,却鲜有传人。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开现代注苏词之先河,筚路蓝缕之功固不可没,惜其抄傅注而又骂傅注,增注部分其错处亦不在少数。20世纪后半期,苏词校注本不断涌现,先后有曹树铭《苏东坡词》,郑向恒《东坡乐府校订笺证》,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拙《东坡词编年笺证》,蔚然可观。邹同庆、王宗堂之《苏轼词编年校注》(以下简称《校注》),虽于2002年9月始出,却显其出蓝之胜。  相似文献   

6.
王粲《登楼赋》 兹楼 《赋选》以为“登当阳城楼”。误。王粲所登城楼,旧说有当阳(属湖北)城楼(《文选》李善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说)者;有江陵(屑湖北)城楼(《文选》刘良注说)者二说。但核之赋中所言“漳水”、“沮水”、“陶牧”、“昭邱”等地理方位,则“当阳”、“江陵”二说显属不合。今据郦道元《水经注·漳水注》:“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宜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  相似文献   

7.
晋朝的左思用十年间完成了《三都赋》,由原本的无人问津,到后来的有钱者"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洛阳纸贵"这一现象的形成可以看出在左思的自我传播和他人传播之下,《三都赋》得到了有效传播,一时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8.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9.
洛阳纸贵     
双双  光宇 《红领巾》2007,(6):38-39
西晋文学家左思,小时候相貌丑陋,说话还有点口吃,先后学习书法、琴术都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他的父亲左雍对此十分失望。左思这孩子将来恐怕不会有什么出息!这事对左思的刺激很大,从此他发奋读书,文章越写越好。左思随全家来到京城洛阳后,萌生了撰写《三都赋》(“三都”指三国时魏、蜀、吴的首都)的念头。为使自己的文章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大量收集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等方面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在家里到处都挂上纸笔,每得佳句,便随手记下,并反复推敲每一个句子。用了整整…  相似文献   

10.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人,大约公元二五○——三○五年在世,是我国晋代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出身寒门,其父左雍,起自小吏,后被擢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自幼勤学,“博览名文,遍阅百家”(《世说新语》),少有文名,曾经写过《齐都赋》。晋武帝泰始九年,其妹左芬被选入宫中,左思随全家移居京师洛阳,做过秘书郎的小官,后因写成《三都赋》而名震京畿,  相似文献   

11.
吐鲁番出土的《左传》昭公七年服虔注残片是迄今所知唯一的服虔注旧本。通过对残卷的考释以及与《左传》杜预注的比较研究,可知服注有繁琐详尽的特点,其为清通简要的杜注替代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服注在名物训释上,仍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该残片的出土对于《左传》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人认为,张问陶的诗学、诗歌主要受袁枚的影响,也受李白、苏轼的巨大影响.其实,张氏与杜甫的渊源关系最大.因为他在诗中大量引用、化用杜甫的诗句,直接论及杜甫、杜诗达四十条之多,且在题材、体裁、风格上与杜诗相似.他高度赞扬杜甫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以之自况,并同情其遭遇.他全面、具体地评价杜甫的诗歌,赞同并生发其诗学主张.对此,清人多有论述,近来则罕见涉及,故反思与探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胡仔首次将苏轼、黄庭坚与李白、杜甫并列,确立了宋诗与唐诗平分秋色的文学地位;否定了"苏黄争名"说;分析了黄庭坚的创新精神、某些句法和诗体本自杜甫、对仗句的工整和题画诗的传神、咏花诗的得失;对黄庭坚悉毁"不复淫欲饮酒食肉"的禁戒,从人性的本能角度表示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4.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来到四川.随着阅历的丰富、眼界的开阔,其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开始向杜甫靠拢,成为宋代学杜最有成就的篇章.本文拟以陆游川中诗为例对陆游学杜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太康元年 ,西晋不出三月而一举灭吴。其实当初西晋伐吴之时 ,并非是一帆风顺。伐吴的策略 ,是羊祜最先提出的 ,在他殁后 ,由张华、杜预、王氵睿等人继成其事。而贾充、荀勖和冯等人则从开始就极力反对 ,幸亏张华、杜预等人的积极努力和武帝的坚决支持 ,伐吴才得以最后成功。只是在伐吴问题上意见一致的张、杜、王三人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党派 ,他们不是一贯结合在一起的贾充一党的对手。所以 ,在伐吴之后 ,他们不但并未因伐吴之功受到重用 ,反而遭到了疑忌、排挤甚至诋毁。  相似文献   

16.
王维诗与儒释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儒释道三修,三家人生哲学思想融注诗里行间。他是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音乐家和禅师于一身的通才。其诗,天才妙悟,推重意境,神韵悠然。诗情、理趣、画意相融,胜境独造。诗歌表现形式众体兼备,且多精品。王维是开元诗坛声名超过李白和杜甫的核心人物。李白的豪放纵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情画意,共同构成盛唐诗坛最灿烂的景象。  相似文献   

17.
刘明华《张籍〈节妇吟〉的本事及异文》认为现存张籍集各版本《节妇吟》原题均为三字,寄赠对象或本事的出现始于宋代。文献表明,此并非事实,该诗原题当包含寄赠对象,或作"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师道"当为"师古"之误。  相似文献   

18.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青年时漫游四方,中年宦游于洛阳、长安,期间也曾客居过陇右,晚年漂泊于西南,现存1400余首诗,基本上是在漂泊中完成的,因而他的诗歌创作中映射着所到之处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地域文化反映在他的诗歌中,总体丰富了他的作品内容,提升了他的诗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在文学观念上主张"温柔敦厚",这与其疏狂傲世的人格和刚猛激烈、放诞不羁的文风存在着悖离。祝允明将"崇李抑杜"推向了极端化,却在某些地方有着接近杜甫的一面。究其原因,这与祝允明反对当时盛行的"道学"之风有很大的关系。不过,他在反对"道学"的同时也难逃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扬雄、左思《蜀都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蜀都赋》作于出蜀前的汉成帝永始二三年间,左思《蜀都赋》作于晋惠帝初(292年)左右。两赋皆以描绘蜀都为题材内容,铺陈夸张,未出汉人樊篱。但前者重在模仿相如,展示才华,为都城赋的先声;而后者重在讽谏,旨在表明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为都市赋的绝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