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伦敦,中国广州。这两座分处地球两边的城市,直线距离9558公里。跨越了不同的肤色、种族、历史文化、发展阶段……2012奥运会,让广州人开始瞩目遥远的伦敦,也让广州人有了一次探问伦敦的机会。为此,羊城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饮食文化很发达的 “烹饪王国”,如孙中山所说:“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而广州堪称“烹饪王国中的王国”。由高旭正、龚伯洪合著的《广州美食》,是到目前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介绍、论述广州饮食文化的著作。全书从远古一直写到90年代,以具体生动的材料、雅俗共赏的笔调,从广州饮食的内容特征、地理影响、社会历史和人文文化等方面展示和分析了“食在广州”的丰富内容和文化品位。笔者在这里侧重于从书中有关广州美食的影响、成因和特征三方面来窥探该书的主要内容: 1.广州美食香飘海内外的奇迹 这是该…  相似文献   

3.
钟鸣 《中国档案》2008,(4):61-63
每逢农历年岁末廿八、廿九至三十晚。广州的花市就成为一道奇特的景观.千家万户的广州人扶老携幼、倾城而出。共赴一个芬芳的盛会。 这个繁花似锦的盛会经历过多少兴衰沉浮.伴随着一代代广州人辞旧迎新.成为广州独有的传统民俗。  相似文献   

4.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广州和辛亥革命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是近代中国走向共和、走向世界的起点,辛亥革命的史迹不仅仅是广州人的财富,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财富,是广州培育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这方面的资源,是广州进一步擦亮历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抓手,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通道的侗族山乡,至今仍流传这样一句民谣:住不离山,走不离盘(即盘山小路),穿不离带,食不离酸.这是对当地侗族同胞住、行、衣、食的真实写照."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老圈",此话意指侗家人喜好酸食,若隔一段时间不吃酸,就会觉得身体不适应.  相似文献   

6.
在通道的侗族山乡,至今仍流传这样一句民谣:住不离山,走不离盘(即盘山小路),穿不离带,食不离酸.这是对当地侗族同胞住、行、衣、食的真实写照."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老圈",此话意指侗家人喜好酸食,若隔一段时间不吃酸,就会觉得身体不适应.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考察古代食礼,除了饮食典籍之外,小说也是个很好的途径.小说<老残游记>这部地方性文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齐鲁地区官僚缙绅的食礼.  相似文献   

8.
十多年前.广州地产蓬勃发展,溢出效应明显.星河湾、华南碧桂园等众多高档楼盘纷纷落户当时仍是广州郊区的番禺市.使得打着“番禺概念”的华南板块.瞬间成为广州人买房置业的首选之地,也成为中国地产界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食品安全的民族,早在周代时就有了专管饮食营养的"食医"和"浆人"来掌管国君的饮食:"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饮食活动中有着诸多礼仪。本文研究探讨了先秦儒家饮食礼仪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渊源,从饮食地位等级、器皿使用与"重味少食"饮食主张等方面进行历史考证。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承载了深厚的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内涵,其中的饮食文化,呈现出显著的鲁食风格,勾勒出齐鲁地区的肉食喜好与好饮之风,并体现了饮食发展史上"南食北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个16岁的高中生,总将"我是广州人"挂在嘴边,因为爱广州、爱自由、爱地铁,他大声地对地铁公司说出"不".  相似文献   

13.
叙事文九篇     
黔敖施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八十二字) 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旁施食,见一饿汉蒙着头,靸拉着鞋,茫然地走来,忙备好饭,端起水,叫他道:“哎!来吃!”“我就是不吃‘哎’来的饭,才走到这一步的。”饿汉横了黔敖一眼,这样说。黔敖劝他,他仍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说后,叹了一口气道:“何必呢,‘哎’你不吃,劝你也就该吃了。”则天改字天授中,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  相似文献   

14.
2000年盛夏的羊城,比似火的骄阳更热的是广州火车站地区的大整治行动。而这次持续了一个多月的全面整治工作,发端于5月9日《南方日报》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大整治的故事多多,从中透视剖析舆论监督的有效途径及特殊意义,不无裨益。 报上一封读者来信 书记三度微服探访 5月8日,是“五一”节长假后第一天上班,《南方日报》广州新闻部编辑的办公桌上堆了几十封读者来信,我拆开一封寄自上海复旦大学的来信,《火车站前看广州》,我立即被它的标题吸引住了。十多年来,广州火车站屡治屡乱的恶名,一直成为广州人心头的巨痛。广州人没有不在那里吃过苦头的,而这位上海客人的真挚情感,更让身为广州人的我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看得出,这封不事修饰却充满真情实感的来信,是作者一气呵成的,我也一口气读下去,内心被强烈地震撼着:让它见报,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反响,因为它真切地道出了广大读者的心声。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和“礼之初,始诸饮食”道出了饮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但由于饮食太过于寻常,致使中国历史上对饮食只偏重于实录,未从科学的角度来总结,更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鉴于此,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饮食学”的概念,指出中国古代有一门饮食学科[1].时隔多年,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先生和张振楣先生的新著《食学概论》倡导构建“食学”学科,与“饮食学”相互呼应,为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关于广州报业市场,"大三国"与"小三国"的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而广州的报人们大都认为,相关的报道中虽然不乏演义的成分,但有一点是可能肯定的,对广州报业而言,守势就意味着落伍,守旧则意味着失败--在竞争中谋求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相似文献   

17.
一、斋、布萨、持斋 汉化佛教僧人的食堂称为“斋堂”,吃饭俗称用斋,在家二众吃素俗称“把斋”。所以,讲汉化佛教七众饮食,还得先从“斋”字讲起。 中国古代,在祭奠神灵或举行其他严肃的典礼以前,要进行某些清净身心的活动,以示郑重恭敬之意,称为“斋”。其中大致包括独宿并尽可能与外界避免联系,以便去除杂念而使心神专一;沐浴净身,去垢除尘;不饮酒,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后来常是连鱼肉等动物性食物都不吃。如此则清心寡欲,净身洁食,身心都不染尘境,以示庄敬。因其有戒惕之意,故全称亦名“斋戒”。  相似文献   

18.
胡饼和烧饼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开元来……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可见,盛唐之际,胡食极为流行.而唐代僧人慧琳在其《一切经音义》中曾提到:"胡食者,即餫(饢)、烧饼、胡饼、搭纳等是."此处,"烧饼"和"胡饼"并列为胡食,都是流行于唐代的外来食物,但对于这两种食物的异同,历来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9.
方仁 《传媒观察》2004,(7):14-16
出差广州,学广州人的习惯去饭店喝早茶,在熙熙攘攘的餐厅里许多人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而手里拿的报纸竟然大多数是广州日报。一份党报能如此大规模走上老百姓的餐桌,在中国的党报群体中可能属于特例,在传媒产业日益走向市场化的今天,许多地方党报的发行空间正在被市场化的媒体挤压,甚至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但在广州这样一个市场经济率先发育的城市里,作为市委机关报却受到读者和广告商的追捧,广告收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不断传来在广州某某黄金地段又关闭几家书店的消息,但仍然有令人兴奋的事实:天河图书城是目前华南最大的已投入使用的购书中心;广州人年平均购书1000多元,仍然是全国最高的;1994年广东新华书店又创销售图书码洋之最,109,095万元。这里不说国营的新华书店系统,光说零售书摊,那遍布广州大街小巷的书报零售摊和独特的个体图书批发一条街,无疑又是广州都市文化图景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