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案例     
在教育生活中,很多新奇独特或习以为常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剖析“。案例”这一栏目,我们试图呈现一些可能在教育法律法规或教育教学管理方面需要思考的事件,并作为案例提请广大读者讨论。同时,也欢迎大家提供类似的案例和相关的评论。本期提供的三个案例也许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我们的思考:1.案例一中,老师的做法是否存在法律问题?从学校的管理来说,是否也存在着问题?2.同样是通过“挨饿”使学生受到教育(学会遵守纪律和学会珍惜粮食,同情穷人),案例一和案例二有什么不同?3.同样是让学“生体验生活“”、模拟社会”,案例二和案例三分别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它们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间以来 ,关于中小学生暴力犯罪的事件屡屡见诸报端 ,更有甚者 ,亲生子女竟然制造弑亲惨案 ,读来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 ,我们不能不思考 :在谴责父母溺爱孩子的同时 ,我们是否有责任反思和检讨我们基础教育的偏失?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 ,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公理 ,掌握了多少知识 ,却很少关心学生的心理意向和情感需要。我们津津乐道于基础教育培养了多少“人才” ,却很少关心学生通过我们的教育是否学会了做人。教学生学会做人 ,这是教育的第一要义。陈桂生先生考证认为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 ,‘教育(…  相似文献   

3.
刘江云 《教师》2010,(19):98-98
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出教师要坚持每天问学生同样的问题:“我今天教给你们的东西,你们将来会在什么地方用上?”这充分表明教育的目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学习和思考.能否坚持终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能否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郑月央老师的《谁为过失埋单》,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发生师生冲突了,该谁为过失埋单?二是整个事件没有控制好,该谁为过失埋单?三是学生教育失败,不听老师话了,该谁为过失埋单?这些问题案例没有明确提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  相似文献   

5.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历史教育的艺术同样如此。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学会思考,培养情感,获得一生受益的思想。而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考虑到"传授知识""服务考试”.这是很片面的,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有更长远的目标,要考虑服务学生的人生。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服务人生”的思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6.
林志强 《中学数学研究》2010,(1):F0002-F0002,1-3
新课标提倡“以生为本”,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不管课标怎样改革,我们的教育教学永远离不开三个方面: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师生的互动.我们的教应该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应该依托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展开,同时也应该处于主导地位.那么,作为数学教师,应该怎样衡量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是否成功呢?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近几年数学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那么,如何合理地定位数学探究的目标?如何选择和编制探究性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我们特邀季素月老师就上述问题进行阐述,旨在提高数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数学探究性学习中值得重视的两个‘问题”’一文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和关键,“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则为我们如何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9.
当学生听不进自己的谆谆教导而苦恼时,当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时,你是否应当反思:我们的良苦用心学生明白吗?我们的“教育要求”能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吗?怎样才能将我们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呢?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阅读了《江苏教育》(2007年第11期)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陈进春老师写的《“小题”也要“大做”》,文童主要谈习题开发,陈老师讲了两点:一是“小题”能“大做”吗?二是“小题”怎样“大做”呢?文童最后是陈老师的思考:“小题大做”要注意些什么?主要写了三点:一是教材中哪些习题需要开发?二是所开发的习题难易度如何把握?三是开发的习题怎样组织学生练习?我认同陈老师的三个注意点。但我认为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习题开发时。价值引领不可缺失。下面结合我听的一堂课,谈谈对这个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朱红霖 《数学教学》2013,(10):18-22,45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其中由“教会学生”向“教学生会学”就是实现这一模式转变的具体行为之一.而学会反思自己的思维、优化学习思维的过程又是会学习的重要内涵之一.那么什么前提下,我们要反思?我们如何进行反思?反思之后如何优化我们的思维?笔者就教学中的一些案例,谈谈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2.
1.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是智慧的生长点,数学创新教育的落实,需要教师每一堂课交给学生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让他们在思考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带分数加法的例题时,教师应避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先让学生思考“你打算怎样计算这道题”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最好?为什么?”学生就会对以上三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到各种方法的优越性与局限性。这样,整个例题的学习,教师只提了两个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掌握了带分数的加法,发展了思维能力。2.尽量让…  相似文献   

13.
教学改革和实践中的问题,为我们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总结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论题”源泉。写教科研文章,一需要学习,二需要实践,三需要思考。但是首要的是要学会捕捉论题的视点,重视教研论文写作素材积累。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14.
近期在新闻媒体中报道的大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用微波炉“烤狗”事件,让人感叹: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这不仅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人来到世间,从懂事到长大成人的过程,凝结了多少教师的心血。然而多年的“教”和“育”却会培养出连起码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的学生,这里面虽然包含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教条化或随意性的教育内容是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我们的德育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这一…  相似文献   

15.
教师需要反思各种课堂评价以及教育教学活动背后的深层问题。我们是否给予了每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和鲜活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我们是否相信每个学生都值得拥有成功和成长的权利和机会?我们是否信赖每个学生都具有成长和发展的潜质和心向?我们是否将学生置于平等的位置上来思考评价的发展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力图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下面,我们通过关于“摩擦力”教学的几个片段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方立新 《教育》2007,(6S):18-18
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即席发表“没有准备讲稿”的“心里话”。他指出,国家的发展要靠三个方面:人的智慧和心灵;能够发挥人们创意和能力的政治及经济制度;科技和创新能力。这三个方面都需要人,需要能够担当此大任的人才。中国教育如何不辱使命?怎样办好大学?总理的思考是:要有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各大学应各具特色,不要千篇一律;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向世界开放,多与各国大学交流;勤俭办学。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本义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教育是否纯粹为了培训人才,还是有其本身的价值与目的?其实教育不应单以“为学”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育人”。两者如何取得平衡,这关乎我们如何思考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定位。  相似文献   

19.
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七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生命及其价值,强调人性,人道,仁爱和人的尊严。科学精神提倡实事求是,鼓励独立思考,反对盲从和迷信,不论是科学的方式或精神,还是人文的方式或精神,其本质都是追求自由。它们为人类理性地追求自由和幸福提供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今天谈论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教育,应该思考:什么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市场经济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生存空间有多大?等等。  相似文献   

20.
改善学校管理的八个环节广东东莞市长安职高何介雄质量是办好职教的根本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办得如何,看什么?我以为主要看四条:一是专业设置、层次规格是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即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是否“适销对路”?二是教育质量高不高?即学生的知识、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