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二战后的日本通过了一部和平宪法 ,并通过这一宪法的实施获得了经济上的巨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 ,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而这一欲望实现的最大障碍也正是这一和平宪法。近年来 ,日本朝野关于修宪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不论是日本国会的组成和倾向 ,还是舆论的反映 ,都表明日本修宪的大部分准备工作已近完成 ,同时也表明在新世纪初 ,日本完成修宪已为时不远。联想到日本的历史、现状、对历史的态度和完成修宪后的将来 ,人们有理由对此感到担忧  相似文献   

2.
《日本国宪法》是1946年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在1952年美国占领结束后,日本国内各种势力围绕宪法修改展开了长期斗争,日本政府试图全面修改宪法的企图虽然没有实现,关键的宪法第9条通过日本政府的解释和议会相关立法,实际已经面目全非。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的修宪活动逐渐增强,安倍内阁通过《修宪国民投票法》等相关立法,使《日本国宪法》的修改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主要表现为:否认甚至公开美化军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力图突破并修改和平宪法:极力扩充军事力量。妄图充当政治军事大国;渲染“中国威胁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战争责任的清算极不彻底,日本政界总体保守化,“新民族主义”抬头。经济的持续衰退所引起的不安心理。以及加速走向政治大国的政策抉择的影响。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加剧。增加了日本未来政治走向的不确定性,加深了东亚主要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和警惕感。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以后,1890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史称明治宪法。战后1947年,颁布了《日本国宪法》,又称和平宪法。60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修改和平宪法,复活军国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多次制定战争法律,并派自卫队到海外活动。与此同时,始终未放弃扩军备战,保持在军事上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5.
4月27日,日本国会众议院不顾部分在野党和日本国民的呼声,强行通过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三个相关法案,它们分别是:《周边事态法》。《自卫队法修正案》和《日美物资劳务相互提供协定修正案》。这三项法案的通过,使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实施合法化。它的通过,标志着日本“防卫”政策出现了重大变化,日本由“政治大国”转向“军事大国”的图谋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日本战后和平宪法所确认的专守防卫原则公然受到违犯,这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陡增新的不利因素。日本急于通过“新指针”说明了什么?首先,在日美中三角关系中,日本企图…  相似文献   

6.
"和平宪法"的颁行,不但为战后日本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奠定了制度基础,而且为亚太地区持久和平提供了政治保障。然而,战后70多年来日本保守势力一直在处心积虑修改乃至废除和平宪法。如果说最初的"芦田修正"只是埋下了"修宪"隐患,那么日后日本保守势力掀起的四次"修宪"浊浪则将和平宪法推向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无论日本保守势力怎样兜售和平宪法"强加论""过时论""阻碍贡献论",都掩盖不了其向战前回归即复活军国主义的政治图谋和本质。日本"修宪"逆流之所以来势汹汹、愈演愈烈,既与日本政治右倾化和右翼势力重新抬头息息相关,也同美国出于冷战和反华需要采取放任乃至纵容态度密不可分。推动日本国民更多更快走向觉醒、努力壮大日本政坛护宪政治力量、推动亚太各国结成维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和平宪法之国际统一战线,是遏制乃至粉碎日本保守势力"修宪"政治图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柬埔寨问题进入实质性解决阶段。1992年2月,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在柬埔寨建立过渡时期权力机构,9月初,日本应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先后向柬埔寨派出两批自卫队员和军事观察员,负责修复道路、桥梁,辅助选举和军事观察。日本出兵柬埔寨为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出现了违反其和平宪法的趋向。日本积极介入柬埔寨问题的解决,反映出其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抱负。  相似文献   

8.
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日报》高级评论员马立诚说话客气,温和,甚至有些小心过甚,好像害怕惊扰了别人。但实际上,马立诚一向以胆子大、敢说话出名,为他带来这种声誉的早先是他和凌志军合著的《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这本书;现在,则是《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这篇文章。该文后来发表在2002年《战略与管理》杂志第6期上,后来又被贴在网上,在这个冬末春初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在这篇文章里,马立诚笔锋直插中日关系这个敏感领域的要害,其言论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他认为:国土狭小、能源贫乏却经济上高居世界第二的日本,是亚洲的骄傲;中国要有战胜国和大国的气度,对日本不必过于苛刻;日本道歉问题已经解决,不必拘泥刻板的形式,对日本未来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趋势要有心理准备,“要把日本恢复正常国家军事状态的军事诉求,同重新恢复军国主义发展道路区别对待”。马立诚还以“赵薇泼粪事件”、“姜文参观靖国神社事件”为例指责国内一些民族主义狂热是“义和团再度还魂”。马立诚认为,刚刚闭幕的“十六大”强调创新,在对日关系方面抛弃旧观念,启动新思维实为当前切要。据报道,2002年日本《读卖新闻》的问卷调查显示,日本国民对中国的好感降至1978年以来的最低点,认为中国“可以信赖”的人只有37%;而2002年11月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日本“感到亲近”的只有5.9%。  相似文献   

9.
修宪既是十分重大、复杂的理论问题 ,又是十分严肃、慎重的政治问题。修宪应当掌握正确的原则 ,由中共中央正式向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提出修宪建议 ,用修正案的形式进行修改。建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宪法 ,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 ,建立违宪审查制度 ,修改有关我国司法体制的规定以便为司法改革提供宪法依据 ,并对一些基本人权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日本为摆脱战后“和平宪法”及“专守防卫”的法律束缚,在强化日美同盟、配合联合国发挥国际作用等招牌下,采用偷梁换柱手法,先后制定了《国际和平合作法》《反恐特别措施法》《援助伊拉克特别措施法》,为其海外派兵提供法律依据。这三个特别法的制定及其海外派兵的实现表明,战后日本宪法的基础及其和平发展理念已经发生动摇,未来日本的走向值得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对政治大国的追求是以往日本的总体目标,但对国家全面的外交战略的研究和思考,是在小泉纯一郎执政的时候。2002年11月28日,日本提出了一份题为《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新时代、新视野、新外交》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将日本放在大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分析,全面分析了当今国际形式的特点,提出了日本今后的战略方针和任务。进入小泉时代,中日之间的矛盾成扩大趋势,这不仅影响日本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会通过“国旗国歌法”是日本“军事大国化”趋势的内容之一。日本“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一再宣扬“皇国史观”。这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继续。  相似文献   

13.
埃及在19世纪后期开始了自己的宪政实践,并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在获得完全独立后,埃及于1971年颁布永久宪法,从内容上看,这部宪法在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也奠定了埃及的基本政治结构。之后永久宪法在1980年、2005年和2007年经历三次较为重大的修订,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两次修宪,在进一步完善埃及政治结构的同时,也在宪政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日本政治日益保守化。其表现一是竭力突破日本和平宪法;二是加速军事大国化步伐;三是否认侵略历史。冷战后的日本政治保守化一方面对日本内政外交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严重伤害了毗邻诸国的感情,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值得人们警惕。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9·11”事件爆发以来,日本正加速向世界军事大国目标迈进。其主要路径是:以日美军事同盟为“平台”,紧跟美国军事战略步伐,背靠大树,借船出海;建立“有事法制”,突破和平宪法禁区,为军事大国化道路清障;加强军事力量建设,调整防卫政策和安全战略,为实现军事大国目标奠基。  相似文献   

16.
日本和平宪法规定日本不保留军队,没有交战权,日本政府却通过一系列立法,建立起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活动,并建立起战争体制,突破了和平宪法的限制,使日本成为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17.
新政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2003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草案,决定提请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是此次修宪草案中最受瞩目的核心内容。此外,修宪草案的内容还包括:增加“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和“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政治文明”、“保护人权”的内容明确写入宪法;将有关“戒严”的规定改为“紧急状态”等。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体现以人为本与民方便方面作出了一些新规定,…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日本制定的和平宪法中规定,“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和其他战争力量”。然而,近年来日本为修宪开始寻找种种借口。日本政府通过的《2005年  相似文献   

19.
1997年9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以下简称“教统会”)以《优质学校教育》为题,发表了第七号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行动计划。为推动该计划的实施,特区政府专门拨出50亿港元设立了“优质教育发展基金”。近几年来,“优质教育”成为香港教育界和广大家长关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0.
《世界教育信息》2007,(4):91-92
首先是教育的民族性。原《教育基本法》侧重于强调民主、和平及“具有普遍性之文化”等理念,而新的《教育基本法》则着重提出培养“尊重传统和文化、热爱养育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态度以及“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这种变化反映出当前日本政治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新保守主义势力给教育改革带来的深刻影响,即通过修改《教育基本法》来确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目的是加强道德教育,恢复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凝聚力,宣扬日本文化的优越性.强调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心和作为日本人的自豪感,从而以这种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灌输来加强政治统合力,使日本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