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学夷诗歌辩体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诗体“正变”论。讲“诗体正变”与论“体代兴”并不矛盾;以规范与变异来描述诗体的流变,并非意味着变体就毫无价值;以变论变并不等于学诗应首先以学变体为入门基础,强调学诗“复归于正”亦并非不要变化,而是要求变化是在继承最优秀的诗学传统的前提下进行的。目前明代学研究领域一些研究尚未将这些概念区分清楚,因而导致对许学夷诗歌发展史现的评价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2.
叶燮正变观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燮的正变观是在继承以《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正变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的主变思想,并在与汪琬等崇正排变的观点的论争中提出来的。叶燮的正变观表现出主变而崇正的特点。“主变”是主艺术形式之变,强调艺术形式风格发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崇正”是崇尚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要求文学艺术要充分发挥其政教功能。同时它也强调温柔敦厚不受形式风格的制约,温柔敦厚为体,形式风格为用,任何艺术形式风格都是为温柔敦厚的本质服务的,这就充分肯定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儒家一向主和平之音而排怨愤之调的诗教传统,在理论上发展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汉儒提出的"风雅正变"是正变思想诗学转向的关键点,也是诗学中正变观念的源头.历代诗论家们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这一源头,但是,清初诗论家叶燮超越了这种延续.他不拘泥于传统,回到原典,重新审视汉儒学说,无论在思考范围,还是在思考方式上都突破了前人的桎梏,对"风雅正变"作出了原创性的阐释.文章在梳理历代诗论家对汉儒学说不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叶燮如何创造性地阐释汉儒思想,并进一步探究他的诗学立场以及对清初时政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方东树诗体正变观受其雅正的诗学取向制约,强调变而不失其正,重视"变"对诗歌创新的积极意义,目的在于明确诗歌创作之正途,对清中期以后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影响。他继承了前人正变思想的合理内核,并与其通变论相结合,揭示了制约诗歌史发展两大核心要素,发展并总结了传统诗歌史观。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诗学中的"通变"问题,方东树提出"善因善创",要求诗家既要善于继承前人创作精神,又要以此为基础加以创新,并提出具体的继承、创新的方法或角度。这一看法继承了诗学史上通变观念,旨在实现诗文创作的个性化。它与方东树的诗体正变论一起构成《昭昧詹言》诗学批评的基本思路,体现了桐城派包容并蓄,融通开放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明代文学正变批评主要在古典诗学与词学两大维面展开:从诗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主要从诗体正变与诗史正变展开了阐说;从词学正变批评而言,明人则着力对词体正变予以了辨分与消解。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清代文学正变批评的深化与成熟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7.
唐诗学是明代诗学的主体,七律研究是明代唐诗学关注的热点之一。产生于晚明的《诗源辩体》中的七律论不是许学夷所独创,而是与前代、同时代诗论有着深厚渊源。正是在融汇众家的基础上,《诗源辩体》中的七律论成为了明代唐诗七律研究的总结之作。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都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内容。刘勰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以"经"为正规范浮艳文风,拯救时弊;叶燮则提出"正变盛衰互为循环",颠覆"伸正离变"的传统,以"变"去消解当时主正文风。本文通过两者的比较,认为叶燮的"正变"思想更有利于诗歌创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作者的自由想象,超越了刘勰以"经"为标准的"通变"思想,并提出叶燮的"正变"观念正是孔子诗学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诗经》的诗体以四言为正格,而以杂言为变格。《诗》体的正变对《诗经》之后的文学体裁发生深远的影响。《诗》体的四言正格在汉魏被改造成三言及不同于《诗经》的四言,并发展演变为五言、七言和辞赋等诗体。四言在《诗经》时代的正格角色,在其后的时代里,让位给五、七言,而成为变格。《诗》体的杂言变格,成为后来五言、词和其他杂言诗体的直接源头。词、曲在宋、元时代成为诗体正宗,而四言则厕身于庙堂。  相似文献   

10.
孔子强调诗歌讽谏功能的诗教、诗学观,对汉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毛诗》大小序、三家《诗》、司马迁、班固、王逸、郑玄等皆继承了讽谏论诗的传统。汉儒不仅在文学批评中强调诗歌的讽谏功能,还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以《诗经》当谏书;在创作上,仿照《诗经》作者“大谏”的传统,在诗歌中寄寓讽谏之义。重视诗歌的讽谏功能,是汉代诗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汉代的诗学,基本上是《诗经》学,而《毛诗序》就是汉代《诗》学的纲领与津梁。“温柔敦厚”的“《诗》教”与《毛诗序》融合以后,“四始”、“六义”,“美刺”、“比兴”,“风雅正变”,“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温柔敦厚”等重要的诗学范畴,形成了汉代《诗》学的体系,并对汉以后的诗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心雕龙》与汉代《诗》学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刘勰的诗乐观与《乐记》和《汉书&;#183;礼乐志》的关系紧密。受《毛诗序》的影响,刘勰弘扬了“四始”、“六义”。在美刺比兴方面,刘勰发展了《毛诗序》及汉儒各家对比兴的解释。另外,《文心雕龙》还继承和发展了“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2.
清代孙濩孙《华国编文选》和《华国编赋选》不但于选文选赋极为精审,其赋论尤多警策。其谓"赋之自诗而文者,复约文而近于诗",不但揭示了赋史发展历程,也揭陈了他对"赋"、"文"关系的历时性探讨。在此基础上,他摆脱长久以来受诗学影响的赋学传统的"正变"之说,重新审视了古赋与律赋的相契相融关系,并且对赋体评点提出了"以意逆志"的美学审鉴标准。  相似文献   

13.
戴蓥 《快乐阅读》2013,(12):69-69
“正变”一说最早源于风雅正变说,《诗大序》云:“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认为的正诗即治世之音,而变即指时代由盛及衰,国家的礼政纲纪呈现崩坏之时出现的怨刺诗。这就是诗学史上的“风雅正变说”,它是从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区别正变的。汉代尊儒,强调经世致用,文学被赋予很强的社会政治功能。《毛诗序》将诗歌和时代、政治的关系紧密结合起来,认为在乱世时,礼乐崩坏时所作的诗是变风、变雅。《毛诗序》首次言及正变,而后郑玄及唐代孔颖达等经学者则进一步将其系统化,风雅正变说成为一种专门研究诗经的学说。  相似文献   

14.
明代诗学批评中的唐宋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诗学唐宋之论是古典诗学批评唐宋之争的过渡环节,它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表现为诗家往往从门户推论,依据自身所持诗歌美学原则对唐宋诗予以辩分,并据此梳理诗歌正变论,这因此展衍了宋元诗学唐宋之争的批评成果,为清代诗学唐宋之争内涵的深化累积了丰富的理论概括养料。  相似文献   

15.
杨万里的诗学思想以对江西诗学的修正标志着宋代诗学的转型。他的诗学观包括了触物感兴、悟入活法、味外之味三个方面,他力图从自然万象中汲取灵感,创造出一种轻清活泼而又趣味隽永的新的诗风,被称为“诚斋体”。这种诗体虽对江西有所突破与变革,但仍与之有内在的联系,本质上仍是“内圣”人格的一种表现。他对江西诗法,尤其是它的句法论,也多所继承,故后人仍目之为江西派诗人。  相似文献   

16.
《诗源辩体》卷二主要是许学夷有关楚辞的批评,他对刘勰、朱熹、严羽、祝尧、胡应麟等人观点既有继承,又有所超越.许学夷以"辨体不辨意"为批评原则,强调屈骚本辞赋之宗,"不必以圣经列之";他接受《昭明文选》骚、赋二分的分类原则,重点辨析骚、赋之别.对于楚辞各篇价值与优劣比较,许学夷往往据其文辞之有无意蕴、有无文采而立论.他对《楚辞》作者的考辨,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屈原"忠而过"的评价,体现了许学夷对儒家中和思想的接受.  相似文献   

17.
宋元之际诗学阐释中,诗论家基于对宋、金余绪的批判,尤其是对宋末晚唐体的批判,厘清了诗歌发展史上诗体的正变,从习诗方法路径上为时人及后世指出了门径。具体说来,以古体为正,以近体为变;以吟咏情性为正,以雕琢模拟为变。于为诗之法,则讲求意先辞后、自然吟咏,反对求新求奇,反对锻炼删改,反对模拟。于习诗路径,则讲究自上而下,祖宗有别。此外,对为诗学诗过程也作了探究,注重创作过程中的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方回诗史叙述与诗史批评论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乃厘清诗体演变的脉络并构建其典范谱系.他不仅显现了律诗体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唐宋律诗各体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也大致勾勒出古体诗创作在汉、魏、晋、唐、宋诸诗史演进阶段中的沿革承转之情状,并突出强调了“变”而不失其“正”的《离骚》对于诗史创变的示范意义.从中也可看出,方回标“宗”立“祖”,并非崇尚“江西”,实则是想通过梳理、统合诗史各阶段正脉典范以确立具有深厚传统且又有丰富创作实践依据的诗学规范体系,使诗人作家有足够的诗学资源可供酌取,从而在涵咏、师法各体范型的基础上,开辟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方回诗史叙述与诗史批评论说的一项重要内容,乃厘清诗体演变的脉络并构建其典范谱系.他不仅显现了律诗体制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唐宋律诗各体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也大致勾勒出古体诗创作在汉、魏、晋、唐、宋诸诗史演进阶段中的沿革承转之情状,并突出强调了“变”而不失其“正”的《离骚》对于诗史创变的示范意义.从中也可看出,方回标“宗”立“祖”,并非崇尚“江西”,实则是想通过梳理、统合诗史各阶段正脉典范以确立具有深厚传统且又有丰富创作实践依据的诗学规范体系,使诗人作家有足够的诗学资源可供酌取,从而在涵咏、师法各体范型的基础上,开辟诗歌创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