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德化 《老年教育》2006,(12):29-29
敬老养老,是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专门法规,维护老年人权益,严惩不孝行为。如:隋朝的刑律使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对不孝行为予以严惩。其中列举的不孝行为包括:咒骂、告发祖父母或父母;祖父母、父母尚健在便分家;不尽力赡养父母;父母丧期之内,自作主张进行嫁娶;已知祖父母盛父母去世而隐瞒丧事不哀悼;祖父母、父母健在却谎报其已过世,等等。唐朝的法律也规定,对犯有“不孝”之罪予以重罚,如对殴打祖父母、父母之人将处以死刑。  相似文献   

2.
王静珠 《教育导刊》2006,(12):49-49
老人被弃养的事件,不断被电视、报章杂志披露。如一个老妇人孤独病逝家中三个月后,旅美的女儿才用电话联络,方知母亲已病故。还有更残忍的事例报导,如儿子弑杀亲生父母等,无不让人战栗。台湾省现行刑法规定:“弑杀父母尊亲者,罪加一等。”我国唐代的法律承袭着隋、齐的制度,将“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列为“十恶”。犯这些罪行者,不但加重处罚,遇有大赦、特赦机会,也得不到赦免。“不孝”便是十恶之一,杀害父母尊亲是大不孝,所以自古以来,对犯不孝罪者,都判重罪以…  相似文献   

3.
“父母在,不远游”出自《论语·里仁》,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儒学先贤要求子女陪在父母身边的告诫,并借此斥责儿女常年出门在外留下空巢老人是不孝的。然而,引用者往往忽视了这六个字后面的“游必有方”这—重要补充,从而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相似文献   

4.
丁勤 《老年教育》2006,(8):26-27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不是比谁对老人孝顺,反而比谁对老人不孝。(2)依赖心理。子女多了,子女之间有某种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地说:“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能帮助自己做事,反而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5.
丁勤 《老年教育》2006,(10):28-28
子女对老人不孝,原因有三(1)子女攀比心理。许多事实证明,越是子女多的老人,出现子女不孝的可能性越大,原因就是子女之间互相攀比,有的是比谁对老人孝顺,而有的是比谁对老人不孝。(2)子女依赖心理。子女多了,相互之间产生依赖心理,也就是平时说的“踢皮球”。有人针对这一现象感叹:“一个儿子是个儿,两个儿子半个儿,三个儿子没有儿。”(3)嫌弃老人。有些子女看到父母老了,病也多了,不但不能帮助自己,反而还给自己带来许多经济、生活上的负担,进而嫌弃老人。  相似文献   

6.
米琪热线     
《同学》2006,(8)
看到父母就烦,是“大不孝”吗?米琪:今天觉得心里异常地堵,很想找个人面对面倾诉,然而不幸的是,你在南京,而我远在新疆——看到我的信,尽快给我答复好吗?  相似文献   

7.
课题由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案例发端。杜某父母生在农村,吃够了无文化之苦。他们起早贪黑做点小生意,有了积蓄后,为了孩子的未来,不惜在城内购买房子。父母离异后,杜某逆反心理较重,甚至对家长、社会也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上学、放学路上,我们总是看到“倒孝顺”的爷爷或奶奶迈着蹒跚的步子,背着沉重的大书包,后面跟一个桀骜不驯的孙子。事实上,当前独生子女“不孝”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已日益显现,加强未成年人的传统美德教育已迫在眉睫。试想,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孝不尊的人,谈何爱国,谈何建设祖国?为此,我校以省普教科研资助金项目《小学生…  相似文献   

8.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陈情表》作为抒情骈文中的名篇,多年来一直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然而各种版本对“鸟鸟私情”的注释,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9.
孝,是百德之首。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立世之本。明朝小说家凌濛初在《拍案惊奇》中说:“人生极重的是那孝字,盖因为父母自乳哺三年,直盼到儿子长大。不知费尽了多少心力。又怕他三病四痛,日夜焦劳。又指望他聪明成器,时刻注想。抚摩鞠育,无所不至。”长成人的儿女对父母不孝,真乃是“败坏彝伦,灭绝天理,狗彘之所不为也”。台湾作家柏杨说得更深刻:“儿女的不孝行为,像一把两头尖的利刃,不但伤害了父母,也伤害了儿女。”此言深刻,就在于他能从关爱下一代出发,指出了不孝儿女“也伤害了儿女”自身这个理儿。当然,如今是现代社会,但我们还是强调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相貌修饰”是很多女生上高中住校以后常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在家里,即使孩子的相貌缺陷已经明显到了不孝的地步,父母还是会不负责任地进行蒙骗:“美得很,这样才健康,以后会长变的。”脱离父母,没有人进行蒙蔽,美容就忽然被摆在了台面上。  相似文献   

11.
三道考题     
中专最后一年,学校开了一门课叫《人生》。第一节课,李老师说要摸底考试。“只有三道题目,都很简单。”李老师笑眯眯地说,“你们谁记得父母的生日吗?”只有少数几个女生举起了手。李老师并不作评论,继续问道:“教学楼有三个清洁工,谁能叫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这下大家都傻眼了。李老师接着抛出了第三道题目:“你是否打过自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首先要处理好的关系是父母的关系。“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成“举孝廉” ,就是选拔能尽孝道 ,做事正直的人为官。道教讲“百善孝为先” ,佛教说“堂上有佛二尊 ,就是你的双亲” ,儒家更以“孝为立人之本”。历代的法律都将“不孝”列为“十恶”之一。因此 ,中国从古至今的贤良 ,忠诚之士几乎都是“孝敬父母”的楷模。现在 ,从学校到社会只讨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结果呢 ?父母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孩子甚至还怨恨父母 ,弄得感情上出现了隔阂。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尊敬老师” ,却很少讲“孝敬父母” ,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孩子出生那一天起,父母就肩负了抚养和教育子女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上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然而,诚如国外一名人所说,“每个人都有做父母的权利,但不见得有做父母的资格”.那么,做父母的要怎样才能获得这种资格,成为一名出色的“第一任教师”呢?根据现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以及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现状,笔者认为,做父母的必须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按照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着重从下列五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4.
“童年是什么?”“幼儿教育应怎样有效实施?”对于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认为:应尽自己所能,让孩子现在多学点知识,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还有一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为孩子设计好了成长的“宏图”。然而,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真正关注的是什么?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也经常可以看到有关从小培养出所谓“神童”的报道。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当今的幼儿教育是为了迎合谁?是迎合儿童吗?难道幼儿教育仅仅是“将来时”吗?只能以牺牲属于幼儿的童年去换取将来在社会上的“一席之…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时问学生:“知道你们父母生日的请举手。”竟有一半的学生没有举。笔者又问:“谁曾给自己父母的付出表示过感谢: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开心的微笑、一次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全班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举手。这不能不引起笔者的深思,感到平时在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平时教学生要学会感谢帮助他们的人,但很少教育学生感谢父母,如何为父母着想。学生自然也就认为,父母为他们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现在不需要什么回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感恩应首先从感谢父母开始。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如何感恩父母。  相似文献   

16.
谁都愿意成为耀眼的大人物,为人父母后,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则更成了普天下父母们的期待。反思自己,虽然还算是个堂堂正正的人,但离“人物”,尤其是“大人物”则相距甚远——我顶多算是个“小人物”罢了。也因此,我无时无刻不在梦想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可以成为“大人物”。  相似文献   

17.
“我是谁”     
要刚入托不久的弦子(2~3岁)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的名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改变了以往直接要求幼儿讲名字的方法,面是一开始问小朋友:“我是谁?”他们一起说:“蔡老师。”我又问:“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大家都摇摇头。我说:“我的名字叫蔡孙俊。”小朋友一听,顿时高兴起来,接着我问:“那你们是谁?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孩子们都很愿意,一个跟着一个说出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我又说出自己父母的名字,再让幼儿说出自己父母的名字。我就这样在孩子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常识教育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8.
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知,“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谁与谁对话?怎样对话?对话应注意什么?不少教师感到困惑。为此,笔者撷取并剖析几个  相似文献   

19.
《尽孝,孩子的基本道德》。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修养,培养孩子的孝道,得从小做起。现在,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埋怨儿女不孝,病不给医,老不给养,做儿媳的常给婆婆脸色看、子女不孝,跟做父母的  相似文献   

20.
当您离开孩子的时候,孩子大哭起来,这是很正常的。事实上,离开父母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在出生后的最初六个月里,他不知道自己和父母是什么关系,也不知道自己和保姆是什么关系,所以谁想抱他都可以,谁给他提供食物都无所谓。然而,六个月大之后,孩子就开始一个一个辨认身边的人,对父母和保姆产生强烈的感情。他还开始有了“目标定位”的概念,当父母离开房间时,他会记着这件事,并且思考他们什么时候回来。实际上,孩子在和父母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是一种积极的迹象,这意味着他依恋父母。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