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王鹏 《培训与研究》2010,(9):133-135
林纾作为一个翻译家,在翻译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一页。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然而对于他的翻译动机,仅仅从他所翻译作品的序、跋中解读是不够全面的。笔者认为:动机来源于心理学领域,所以从其内部心理及外部现实进行分析其动机会更具价值,对林纾的认识才能公允。  相似文献   

2.
林达 《科学启蒙》2014,(2):34-37
正林百城年轻的时候是C城有名的画家,他的画不仅在国内很有地位,而且还驰名国外。退休之后的他在C城开了一家很有名气的美术展览馆,这里不仅陈列着他个人的画作,同时还有很多国内外知名画家的作品。为了让更多热爱艺术的人们能够拥有他们喜欢的画家的作品,林百城还专门在展览馆里面开设了画册店。在展览馆,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不懂外文的林纾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林纾的生平、作品、翻译问题及对他的评价作了简要的梳理和分析。林纾的翻译由于过度自由处理而招致众多批判。尽管林译小说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他对我国翻译事业乃至新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5.
撒路斯提乌斯是古罗马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和《历史》是我们了解罗马共和时期政治、社会发展状况的较好的史料来源之一。撒路斯提乌斯作为罗马的元老,对罗马的政治、战争有着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观察、分析视角。在他的第一部作品《喀提林阴谋》巾,撒路斯提乌斯描绘的喀提林阴谋是否客观,在史学界历来是订争议的。  相似文献   

6.
林纾,作为古大家,既兢兢于古,又热情于小说翻译与创作,其中的转换因子是“小说笔法”。林纾对这一古老而又新鲜的笔法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圆融,并逸出到小说翻译与创作,使其古与小说独具风味与魅力,具有深刻的化意义,体现了雅俗学的共容与交融。林纾和他的作品凝固成新旧学的临界态,而“小说笔法”则成为这一状态中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仇贞 《考试周刊》2012,(6):22-24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不懂西文.但与多人合译的百余种作品开启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热潮。正因如此.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可谓我国翻译界及文学界一大经典话题。本文简介林纾著名的两本译作并就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自己的理解阐释李何林先生一生的追求和学术道路。李何林先生一生所走的不是学院派教授和学者的治学道路 ,而是坚守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坚守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立场的“人”的道路。鲁迅是他的灵魂 ,他的思想 ,他的毕生追求。在此基础上 ,他选择了鲁迅及其作品 ,并且不论在任何艰难的条件下 ,都坚守并维护着鲁迅及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从而成为一个特殊意义上的鲁迅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9.
郑板桥《潍县竹枝词》赏析林书珍郑板桥的诗歌同他的书法绘画一样,离经叛道,自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呈放着异彩。有不少诗篇,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极其不满的悲愤心情。《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就是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组诗大约作于郑板桥任潍县县令后的第...  相似文献   

10.
林纾艺术上的进阶主要得益于游历中所见的历代经典作品。他以古画为师,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元四家”中的王蒙。王蒙兼有吴历之“精”与王翬之“博”,是中国画学集大成式的人物。而且,王蒙的作品浅白刻露,授人以用笔之法,是可学而可至的美的范式。当然,林纾所认识的王蒙并不完全等同于王蒙的本来面貌。他所关注到的这些侧面,隐约蕴藏着使绘画创作系统化、逻辑化的愿望。其结果是,林纾的作品工稳、细致有余,缘自性灵的特立独行、放旷不羁则很少显现。  相似文献   

11.
林纾的小说创作实践显然受到自身小说翻译实践的影响,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小说内容上,林纾小说受所翻译的西方小说的影响,表现出现代爱情观念的觉醒以及小说社会批判功能的突显;在小说的形式上,林纾小说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是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变革。  相似文献   

12.
勒菲弗尔认为权力产生知识和话语.权力通过赞助、诗学及译者意识形态等在林纾翻译活动的不同层面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林纾所处的特定时代的社会历史因素的探讨,以期对林译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作更深入的阐释,揭示权力对于译者翻译观的操纵作用.权力、意识形态、赞助和诗学成为影响翻译文本最后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把苏轼贬居惠州的一段时光称之为“仙居”,并以之名章,但究竟内容为何,语焉未详。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笔者以为,苏轼在地方官员庇护下所居合江楼时光以及与王朝云的风流缠缱的爱情、与友朋的诗酒唱和、抄书题品、种药浇蔬等赋闲生活是构成其仙居生活的主要内涵,这些也表现出苏轼一洗尘念,寂灭万想,物我两忘、潇洒自任的超旷态度。  相似文献   

14.
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清人王士祯及《四库提要》指唐庚于“苏轼兄弟颇有所憾”,“集中无一字及之”,且“殆负其才气,欲起而角立争雄”等等,均有违史实,本文尝试通过对唐庚仕履行止的考述和有关诗文的评析,说明唐庚一贯尊崇苏轼的文章道德,对苏轼被一再贬逐深表同情,对当朝焚书毁碑的禁苏行径颇示不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为框架,对美国作家斯陀夫人所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林纾译本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国家和民族状况、译者主体条件等方面说明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的思想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译者个性因素不容忽视。同一原文,常因译者个性不同形成译本的多样化。以《论语》为例,选取具代表性的五个英译本,探讨译者的不同个性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理雅各的学者气质,辜鸿铭的古怪个性,林语堂的作家气质,庞德的诗人气质,以及安乐与哲罗思文的哲学家气质都使各自的译本风格互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周志光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0-122
本文从译者的民族文化意识方面着手,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进行了文本分析,从文本中发现译者在翻译的多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指出翻译过程是译者进行选择的过程,译文文本中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This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explore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choosing the original text to translate,based on the case study of the subjectivity of Lin Yutang as a translator and Lin's translation of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  相似文献   

20.
归纳综合梁肃作品有关学创作,评论的见解,将它与前辈古家和后起古运动主将的学主张作对比分析,说明梁肃学观念承前启后的意义,指出他是唐代古运动中由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到韩愈,柳宗元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