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燕 《东南传播》2014,(11):18-19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经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结果显示,受众对媒介人物有较高的价值认同,容易造成"晕轮效应",但准社会交往关系依然比较脆弱。对青年群体而言,只有加强媒介素养的培养,才能保障健康的准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2.
马燕 《新闻前哨》2014,(6):65-66
当今移动互联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从智能手机、i-Pad等掌媒获取信息,享受娱乐和休闲.受众媒介使用行为变化的同时,掌媒上的各类应用程序(Application Program,以下简称App)大量被催生,琳琅满目的基于iOS和Android系统的App被推向市场,成为“大众媒介”的重要组成.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拥有了新内涵.本文以广西三所高校各专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匿名的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力图呈现接近真实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掌媒App的选择和消费行为,及其中体现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3.
媒介技术变革带来了复杂多变的网络融合性媒介环境,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在这一纷繁的媒介环境中经常性地表征着网络娱乐、社交及狂欢沉迷等失范的一面——大学生所处媒介环境及其媒介行为失衡成为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依据媒介环境学生态理念推导"媒介技术(偏向)-媒介环境(偏向)-媒介认知和行为(偏向)-媒介素养(偏向)"范式,进而论述通过建构满足大学生身份角色需求的媒介生态(技术与文化生态为主)环境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发挥环境对大学生的涵化作用,帮助其改善自我媒介环境,以及改善媒介认知、消费和(创新)应用行为——即媒介生态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4.
马燕 《传媒》2014,(23)
以微博为代表的虚拟社交应用已成为受众与媒介人物产生准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按照经典的"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型,分析青年群体虚拟社交行为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作为新型的大众媒介(Mass Media)形式,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在虚拟社交中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也出现了一系列极端的社会事件,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这也正显示出媒介素养教育严重滞后于媒体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本研究以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一代"的主体,在原有的依赖理论中提出"社交媒体依赖"这一新概念,并将其作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类互联网朝着Web.3移动融合时代演进,比新媒介更"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推动中国从社交网络时代进入移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新媒介的使用主体,其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集群放纵、自我麻醉等表达变形问题也更加凸显。笔者认为,从大学生主体重构的外在优化和内在超越出发,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到媒介素质的锻造,强调将外在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表达,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人格化的核心,也是真正解决表达变形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两岸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比较,发现两岸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媒介认知、媒介批判、媒介近用、媒介道德伦理四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闫欢 《现代传播》2008,(2):137-138
本研究试图探讨新媒体视阈中大学美育与媒介素养教育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程度上得以融合与互动的可能性.本研究认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大学生正在对媒体产生更深层面的认知,需要对其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其中对审美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美育之间可以在审美素养与能力方面找到融合的基础,二者的互动将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婧妍  周惠懋 《新闻界》2013,(15):69-74
近年来媒介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融合与革新,使我们越来越容易在虚拟空间中获得一种与周围人"亲密无间"的感觉。然而现实呈现的却是专注于各自手中掌媒的沉默的人群。本文对中日大学生掌上媒体和SNS技术的使用及其对现实社交的影响进行考察,针对数据和访谈中呈现出的中日技术依赖共性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尝试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进行解释,并从差异中发现现代性兴起过程中陌生人社会出现对两国原有社交结构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吴昊 《今传媒》2020,28(5):54-56
高职校网络舆情具有突发事件为源头、社交媒体为渠道、多级双向为特征的传播规律。相应地,在学校舆情应对中还存在预防不足、应对被动、角色缺位等问题。利用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生媒介意义认知能力、信息评估分析及加工生产意识提升上的功能,可针对存在问题,加强核心群体意见表达的引导、持续做好各阶段舆论管控,并构建全方位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媒介生态下,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如何看待和使用社交媒体及信息的媒介素养成为大家关心的问题。特别对甘孜藏区藏族大学生来说,媒介素养问题尤为重要。无论是他们作为藏区舆论的重要一极,还是作为藏文化的传承者,抑或作为藏区今后建设的主力军,皆需较高媒介素养。由此,以四川民族学院藏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社交媒体时代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以便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媒介素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周丽娟 《新闻世界》2009,(9):109-110
本文旨在掌握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从大学生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对媒介的认知与评价情况以及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这三个方面进行调查,丰富该领域的实证研究资料,为在高校中开展系统、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兴起,大众传播范式转换,给媒介素养教育提出新的课题。与以往任何时代不同,大学生群体主动参与媒介活动,以传播主体的姿态活跃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如何分析、理解、甄别信息,如何利用媒介自我发展,协作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当下媒介素养教育遇到的新现象、新问题。本文以安徽高校大学生为对象,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安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3):118-128
借鉴媒介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整体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总体维度处于中低水平,细粒度中媒介参与、创建、制作能力要高于媒介信息获取、理解、判断能力;信息检索(信息素养)类课程对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能力高低有显著影响;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媒介信息的认知、判断有很大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22):68-72
在传统媒体主导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时代,公众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也有人将其称为"媒商"。互联网全面勃兴、尤其是社会发展到社交媒体时代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愿景成为真切的现实,社会成员均在不同程度上介入社会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与这种媒介环境变化相适应,公众新闻传播教育也应实现从思路到举措的全面嬗变,其关键是将教育重点转向以"媒能"为标志的新媒介素养,拓展公众自觉运用网络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能力与技巧。同时,对于意见领袖、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应当实行有针对性、各有侧重的分层化教育,以契合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  相似文献   

16.
新媒介时代河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红强 《今传媒》2011,(6):38-40
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介信息先天"把关"不足,后天监控缺位,以至网络舆情、网络道德、网络有害信息、网络不良舆论导向等问题突出。这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对河南省8所高校1000余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媒介接触情况、媒介认知能力、媒介分析能力、媒介信息评估能力、媒介使用参与能力5个方面,调查获得了河南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于推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黎 《东南传播》2016,(3):32-34
社交媒介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当代青年亟待认识并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于新媒介依赖的既有研究成果,本次研究运用美国传播学家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福勒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试图还原"媒介——受众——社会"的媒介依赖研究的基本框架,深度植根社会文化这个领域,结合青年受众群体与个人的特点,关注社交媒介技术和青年亚文化的转向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客观地分析青年受众社交媒介依赖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介依赖存在的原因,并为青年受众在社交媒介依赖中的异化问题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学生的媒介认知、评价与期待存在的问题,需要以新闻媒介的市场化、人本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走向为契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更新大学生的媒介观念、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科学的内容体系,开拓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媒介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9.
社交网络传播逐渐成为互联网媒介时代受众进行数字化生存的重要传播方式。人们使用社交网络进行社交(对话)、信息的生产与分配、自我展示从而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从而提升自我的肯定性情绪,最终达到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目的。但是互联网媒介既能提供数字化的机遇,也能提供数字化的威胁,正确认知互联网媒介的属性,合理地、健康地使用社交媒介,才能在人与媒介"同构"的良性互动之中,增强提升自身主观幸福感的能力。因此,本文从考察社交媒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入手,分析使用社交媒体传播过程之中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所在,最终提出明确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传播的双重属性——机遇与危机并存,确实地提升数字化生存的能力,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提升主观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李兴蓉 《报刊之友》2013,(3):138-139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现有文献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内容。研究发现,现有文献缺乏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成因的调查分析。本文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的同时,也调查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参与和认知情况。最后,本文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三元互动”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