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使得学者对于城市历史和时间、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关注转移到空间上来,开始关注城市的空间性、社会诸过程与空间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建立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多种可能性的问题,这引发对城市传播研究的空间进路的思考。空间进路引入城市传播研究的前提是把学者普遍忽视的城市实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这三个层面传播关系和互动关系生成的城市传播影响力进行重新考量,有助于建立城市传播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媒介本体论视角探讨了城市传播领域的基本问题:城市空间作为媒介如何使传播得以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何种交往关系?从城市起源来看,人们对于恐惧的规避和城市空间对浪漫主义的召唤为城市空间中社会关系的形成创造了可能;就城市发展而言,以现代性为标志的技术象征空间、蕴含特定意识形态的形式象征空间和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的体验性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基本的话语体系,三者的博弈不断主导着城市的空间实践。其中,城市象征空间构造出的是不对称服膺关系,而体验性的城市空间促成了对称不确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12,(25):71
当下,营销已成为城市经营中最热门、最热闹的话题。构建营销场,可以引入到城市品牌传播中。围绕构建城市营销场,要关注两个重要的基础性概念,即品牌地图和品牌树。城市品牌传播的问题也是怎样赢得公众关注和好感的问题,为此,可用舆情调查和舆情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与城市空间是交互共生的关系,城市空间催生了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为其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影响了其风格特征。而新媒体则推动了城市空间文化的形塑、空间形态的变革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在新媒体的创新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建构过程中,需要将二者密切结合起来,以期实现耦合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城市和媒介,在"媒介表征"范式的研究中,大众传播媒体是再现城市的最重要的工具,城市实体空间与大众传播媒体建构的虚拟空间却是二元对立的,城市传播长期存在着缺乏连接、轻沟通的问题。媒介实践研究为理解空间与传播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基于该理论视角,采用理论分析、文献分析质化研究方法,将短视频传播成为一种媒介实践行为,得出结论:这种实践已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激活了城市空间,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回流与连接,重筑了新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出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6.
导读在市场化的传媒生态中,城市党报承受着四种力量的分割——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中央、省级党报;都市报、晚报。竞争的压力使多数城市党报陷入到发展空间日益萎缩的窘境,有效引导舆论面临挑战。如何在新的舆论传播环境中有更大作为?作者从舆论引导力的多维解构与合力建构角度,提出城市党报在舆论引导中的"五度"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邓庄 《现代传播》2019,(3):50-55
从空间视阈出发,阐述了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怀旧和纪念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表征,媒介书写建构了多样化的城市记忆,民众则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维持与认同城市记忆。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给不同的记忆内容与形式提供空间,真正建构以人为主体,以有益于人的体验和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绝大部分与城市的发展有关。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和当下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的作用日趋重要、方式呈现多样化。但其中不乏出现了一系列的值得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看,城市与传播的关系密不可分。以网络为媒介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更是加深了城市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大众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相较于以往能够更加真实地再现实体城市。传统的实体城市与新媒介所营造的虚拟城市正在呈现高度融合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城市形象传播也突破了传统的陈旧模式,呈现出各种传播形式相互融合的传播态势。现如今,城市形象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议题,而在这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就是城市文本研究。要说到城市文本,就不能不提到文本。那些能够帮助人们生产出自身、社会、信念及其附属意义的客体都可以视为文本。例如:媒体文本。文本是意义的载体。而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城市就不仅仅是一种地理性的空间实体,它还是一系列以时空为载体的抽象符号。城市文本产生于城市,存在于城市,它在时间上呈现着稳定性和周期性并能够帮助人们生产出关于自身、社会和信念的意义的客体。城市文本在我们所身处的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物理空间的组成,也是意识空间的再现。这一点它与媒介文本的绝对再现性不尽相同,因为城市文本既是一个个物质性的载体,也是一系列意义的集合,同时还是我们研究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对象和素材。本文希望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视野入手,参考以往的城市传播理论和城市文本研究理论,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文本进行分门别类地探讨,并结合广告的作用理论来解释城市文本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分析总结后对这些城市文本的更新策略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与见解。最后,本文将从城市形象传播的视野出发,探究城市文本与城市形象传播之间的联系。针对当下与城市形象传播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城市文化价值的突显、城市文化原型的表达、城市形象品牌塑造、旧城改造等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文本更新策略,为城市文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人际传播中的"关系"与关系中的"空间"问题,追溯城市空间多重性与人际交往多重性的理论源头,阐述人际传播学"城市空间"主题流变的各种视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时空变化,对人际传播学提出更高要求,并将其置于相关紧迫性问题的研究之中。人际传播学要在城市空间与人际交往主题上力求有所突破,形成更加令人信服的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10.
雷歌珊 《视听》2022,(5):141-143
成都作为一座包容性极强的人文城市,在短视频的发展下迎来了新的城市传播机遇.抖音作为定位媒介,弥合以往媒介城市传播中的地方感缺失,塑造的城市意象与以往媒介建构略有不同.抖音的城市意象主要从符号地点、制造地点、标志地点三重实践来建构.由于空间的社会属性极强、社会关系复杂,抖音平台的媒介空间建构的城市意象具有碎片化、商业化、...  相似文献   

11.
龙珠  周卫 《大观周刊》2012,(48):133-133
本文结合当前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的实际情况,探讨对城市环境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关系,以提出合理的方法与建议,实现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和谐性、整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曲哲 《图书馆学刊》2019,(10):64-69
在分析城市社区图书馆职能和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利用社区馆"第三空间"构建城市基层舆情站点。以时间和内容为经、纬度作阅读推广,并在其中嵌入舆情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舆情信息交流平台,保障居民平等的信息权利。同时讨论了建设基层舆情站点所必要的软、硬件设施支持,以期达到更好的公共资源管理效果,为社区馆舆情服务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城市化进程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新事物和新现象,学界多以管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视角研究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近些年,国内以传播视角的城市研究渐起,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城市传播的研究成果,发现中国城市传播学的研究现状,认识中国城市传播研究的转向和趋势,呼吁城市传播学研究的学科常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作为城市新空间的一种,对市民生活、城市交通、城市景观有较强的影响作用。文章从桥下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属性的角度,去认识桥下空间的特点与制约因素,并提出今后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适应原则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钟新  金圣钧 《编辑之友》2023,(2):62-70+79
网红城市是城市打破传统资源配置方式、见证城市创新形象传播的生动实践。随着图像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网红城市的认知建基于互联网空间中由大量城市影像构筑而成的网红标签,网红城市可能将陷入一场以图像化、经验化为特征的复制循环。文章聚焦网红城市图像中的视觉复制,以计算传播的技术路径对五座代表性网红城市的图像色彩进行计算视觉分析,发现三个代表性的复制逻辑。网红城市图像的复制生产主要为观者的“想象地理”所统摄,包括以都市轮廓、地方记忆性城市空间、怀旧空间等为代表的空间生产,及以风格化技术为代表的复制技术生产。虽然网红城市在图像化复制的驱动下可能形成了一种生成套路,但其也型构了一种新的文化张力,引导着人们在空间生产、意义共享和地方感重构的过程中见证新城市公共文明。  相似文献   

16.
齐凤  魏占杰 《出版广角》2015,(17):182-183
城市贫困问题是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解释城市发展的问题上,社会空间视角具有明显的优势。《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城市贫困空间研究的“样本”,通过对城市贫困空间的实证研究,探讨了空间正义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赵前卫 《青年记者》2012,(17):11-12
网络舆情作为一个概念,目前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共识.刘毅在其撰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一书中提到,“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曾润喜的定义是:“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①本文认为曾润喜的定义较能概括现实中发生的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发展到赛博时代,催生了赛博空间与赛博人的概念.赛博空间被定义为一种人、计算机、信息合为一体的非现实空间.海勒认为赛博人的现实表征体现为"表现的身体以血肉之躯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一侧,再现的身体则通过语言与符号学的标记在电子环境中产生".在赛博时代,赛博人作为媒介,自由往来现实空间与赛博空间,颠覆了传统传播中的时空观,这为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带来启发.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空间要适合当下赛博人的接触习惯,改变过去静止、单一、扁平化的传播方式,通过变文本接触为场景接触、变参与者旁观为参与者沉浸、变再现文本为体验文本三大路径进行历史文化空间的传播,创造新型城市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规模也逐步的壮大起来,进而为新媒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而新媒体自身的特性也反作用于城市空间,对城市空间的格局、经济、文化和体系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媒体并没有取消空间,而是改变了空间。本文将从新媒体对城市空间的多重影响作用进行探讨与分析,以帮助读者对二者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更好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微信、抖音、微博等自媒体的大规模应用,社会舆论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次生舆情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传播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重要支点。在突发事件中,网络次生舆情呈现出社会恐慌情绪高、公众无端猜测多、传播速度快等特征。所以地方政府要从网络次生舆情的传播规律出发,引导网络次生舆情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促使网络次生舆情与官方主流舆论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