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情境再现 在一次高二教学教研活动时,笔者听了一节课.这节课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课标教材人教版《数学3》“循环结构”.“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在实际的算法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是依照课本将内容展开,很少推陈出新,教学准备不足,课堂教学循规蹈矩,不敢拓展,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等.学生也只能通过观察和模仿来理解循环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为载体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笔者发现不同层次的教师对这节课的认识存在着共同的问题:理解不到位——确定位置的方法与描述方式等同.课堂教学中没有体现教材的教学思想——探索.基于这种教学现状.引发了我们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进一步探索.探索经历了“教学分析一教学决策一实践验证一修改完善”的过程.深入钻研教材.不但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课例的内涵和思想.而且对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操作能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次市优质课评比听课活动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参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利用教学线索串课,即以生活中真实的人物或事件线索创设主题情境并且贯穿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材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诚然,利用线索串课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判断选择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让课堂有了基点和生长点,但教学线索必须依照教学要求、遵循教学规律。主题情境创设得好,可以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否则会成为花架子,甚至导致教学偏题。那么,如何做好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一、教学设计背景、意图《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刻意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  相似文献   

6.
几何历来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两极分化的起点.笔者近期参与了区域公开课的评审活动,参评的题目为七年级"丰富的图形世界".笔者发现,三位选手在处理这节可称为是初中几何第一课的课时,都存在对学生的认知层次定位不准、提出的问题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设计了思维梯度跳跃的活动环节.因此,本文以范希尔(Van Hiele)几何思维层次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这三节课教学设计的对比,来揭示范希尔几何思维层次理论在几何入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笔者参加了全国化学教学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青年化学教师优秀教学录像课评比活动,有幸观摩了52节优秀教学录像课中的17节,颇为青年化学教师的迅速成长而感到欣喜。总的来说,青年化学教师对这次全国性的评比活动十分重视,也十分投入,为参评课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地送来评比的教学课都力图在教育观念转变和改革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以展示近几年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  相似文献   

8.
李先明 《中学生物学》2007,23(3):30-31,36
笔者在温州市高中生物优质课教学展示暨高中生物青年骨干教师研究班活动中开设了一节“STS专题复习”(高三)公开课。这节课受到了与会师生广泛好评。其中一位老师这样概括了本节课的亮点:优异的教师素养、独特的教学设计、独到的教学方法、严密的教学过程、学生开放性的参与和亲密的师生互动。下面,笔者就这节课的创意和修正过程做一介绍,以期自己的进一步成长和对同行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眼下,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等公开课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课罢,教者畅谈教学体会,听者抒发观摩心得,互相切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评选课(如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评选课等)的活动却进行得雷声大、雨点小,评选课活动的后续工作做得不太好.每次活动结束后,参评教师关注更多的是评委们手中的笔.评上的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课上得成功,评委们给了高分;落选者则心情沮丧,怅然长叹:课没上好,评委们亮了低分.这样的评选活动,不作评价、不作反馈,未能体现评选课的导向和功能.参评教师回去后,还是沿着老路子走下去,参评与不参评的作用差别不大.他的课也不会因为参加了一节评选课而有多大起色,这难道不是评选课的悲哀吗?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靠学生在活动中练出来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探求,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应尽量多些。”郭老师授完五年制小学教学第七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后,上了一节思维训练的活动课。课堂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加强美育启导,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令人愉快的美感,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让教研活动的可比性和实效性更强.学校推行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笔者对四年级王老师的数学课“商不变的规律”教学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炼出几个观点:导入要简洁、有趣、有价值。引导学生观察,要通过比较分析.揭示规律。引导学生探究,要抓根本.抓实质。有效的教学引领和指导,让同课异构真正发挥作用.使教研课渐入佳境.最终有一节精品课诞生.并推动了师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2.
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但多数教师在其学生时代几乎未曾有过真正的科学探究的尝试.笔者去年在本县组织了一次“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课专题校际教研活动,对如何上好本节探究课获益匪浅,体验颇深.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7,(13):55-56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数学课题学习被纳入我国中学课程教学。在新教材的实验和推广中,以"课题学习"为载体进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用自己的智慧去研究教材、整合知识,有创造性地教学,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使学生对数学理解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笔者设计的《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第2课时)》参加了"2016福建省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与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参评并获得二等奖。现以本节课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问题,借助自制教具,培养学生的问题转化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谈谈笔者的设计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紧紧围绕公式的探究这一教学目标,为学生搭建“做数学”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下面是笔者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几个方面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沈安琴 《考试周刊》2010,(7):101-102
本节课是阅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一些阅读技巧,兼顾听、说等能力的培养,并能根据所给场景编写对话。整个教学过程采用教师布置任务后,师生互动、学生个人活动、小组讨论、表演等形式组织教学,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作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与实践的必然要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上新课前,我常常将这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先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制定本节课的活动方式、方法以及活动顺序与活动规则,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表扬、鼓励为主的评  相似文献   

17.
王春丽 《河北教育》2006,(12):37-38
笔者最近参加一次赛课活动,有4位老师执教同一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并且都不约而同地用上了一首学生非常熟悉的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4节课上的学生也惊人地出现了相同的回答:“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这就不得不令人反思教学过程中4位教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笔者曾到一所农村初中了解电化教学情况,并听了一节语文课。执教教师为此特地在电化教室使用了多媒体教学,看得出这位教师在课前作了周密细致的准备,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教学手段新,知识容量大。我当时的感觉也很好,只是隐隐觉得这节课缺少点什么,一时又说不清楚,回来后反思这节课的时候,恍然大悟:这节课自始至终过于依赖多媒体,学生几乎没有体验学习的时间,因此主体性不强,加之培养学生能力、情感的活动太少,显得在目标达成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张敏 《小学数学教育》2023,(9):38-40+43
<正>课前思考:1.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具有了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直观认识,积累了从边和角两个要素描述图形基本特征的经验。单元开启课“平行与垂直”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边的位置关系”这一视角来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从“平行”这一核心概念来区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相似文献   

20.
梯形的中位线(二)说课设计□葫芦岛市锦西炼油化工总厂一中李鸿雁一、教材说明1.教材简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及其性质定理。梯形中位线定理是梯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在初中几何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拓展与应用,又为今后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