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年来史学界开展了对30年代德国对华政策的研究。①在论及这一时期纳粹德国远东及对华政策的特点时,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这一时期希特勒在对华政策上“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②,30年代中期在德国的远东政策中存在某种“混乱”。③笔者认为,纳粹德国内部在远东政策上的分歧,是造成这一时期德国对华政策“不稳定”和“混乱”的直接原因,而上述论著对这一分歧几乎没有论及或详细分析。本文尝试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从另一个视角认识纳粹德国的对华政策。一、魏玛政府的远东及对华政策德国的远东政策主要包括对华…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节节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将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3.
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抗日战争前期,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了保守的“中立”观望态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中国抗战事业给予支持与合作,让中国军队牵制日本陆军主力,减轻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又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帮助蒋介石夺取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在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中立、结盟到“扶蒋反共”的演变;其每一步都是从美国自身利益出发的。  相似文献   

4.
在太平洋战争不同时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是不同的。开罗会议后,美国对华政策进入调整期,军事目标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了,而政治目标日益受到美国决策者重视,美国对华政策中心从军事目标向政治目标转移。这个调整过程直至“史迪威事件”结束而完成。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基于战时和战后军事、政治战略的需要,与中国结成盟国,对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使中美关系出现了新格局。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的新形势,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对美国采取什么政策,其影响如何?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全面认识抗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有助于深刻了解战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面对共同的敌人,美国迅速同中国建立了同盟关系,并加强了对中国的援助与支持。战争初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和美国“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决定了在战争前期“打击日本”这个军事目标是美国决策者对华政策的重心。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军事、经济、政治与外交上的政策与实践都体现了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成功的,取得了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时期,在美国的对华政策中,国共两党的因素无疑是主要的。“第三方面”因素始终没有处于中心位置。但是,只要认真考察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在制定、调整和贯彻其对华政策中,作为一种策略,“利用第三方面”因素,仍是构成其对华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其对华政策的调整,这种策略也随之变化。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华政策,不能不对美国对华政策中,利用“第三方面”因素的问题,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面临着严重挑战。肯尼迪政府试图利用适当的切入点采取一些调整和试探行动,缓和中关之间的敌意。中国出现的粮食短缺问题,在美国看来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因此,肯尼迪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姿态与行动,向中国传递愿意提供粮食的信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的这种意愿及有限行动还不可能导致中美关系的根本转变,却反映了美国对华政策上的某种潜在变化。并为适当条件下新的对华政策的产生留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9.
1937——1941年美国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美关系史上,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是一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本世纪初实行“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方针,转为援华制日政策.这种转变对战后的美中关系及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由于美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以及两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争夺和勾结,对日政策构成美国远东政策的中心。而中美关系是不密切的,美国对华政策也不甚积极。大战的爆发,美日交恶,使中美关系发生最大变化,美国对其在华利益及前途的估计大大增高,从而导致美国远东政策中心转向中国,新的对华政策形成。  相似文献   

11.
芦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悲壮史剧的序幕。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而1937年到1941年是中美关系逐渐变化的关键时期,美国抗战初期的消极不承认主义逐渐转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支持中国抵抗日本的援华制日立场上来。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容和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正确和认识处理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日本在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从1957年到1971年,日本在联合国中先后支持美国针对中国的“暂缓搁置”、“重要事项”、“逆重要事项”等决议案,企图阻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中国代表权问题是日本对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只要日本对华政策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其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也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汪伪政权初期,李士群的特工势力,因应了日本侵略者“以特制汪”的需要,得以恶性膨胀。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严重失利,日本侵略者被迫转变“对华政策”,以期充分利用汪伪政权解决“中国事变”。李士群的“特工政治”遂成为障碍,并最终成为日本“对华新政策”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王海军在《试论美国庚子赔款的“退还”》(载《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美国“主动”“退还”庚子赔款,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第一,这是美国政治、经济势力强大,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美国“退还”庚款正是其对华政策的需要。当时,震惊世界的中国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使美国因此而得到启示:光靠武力是不能征服中国的。从20世纪初起美国迅速调整其对华政策,如在文化方面,通过在中国办学校以及吸收留美学生为手段,加强资本主义思想的灌输,控制中国的知识界,培养亲美势力。美…  相似文献   

15.
关于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学术界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各有片面之处。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包括:美国整体世界战略、远东国际关系格局、中国国内政治形势。抗战胜利前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是促进国共合作,组成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这一政策实施的时间是1944年春至1946年3月。  相似文献   

16.
美国前参议员富布赖特,1959—1974年任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通过发表演说和举行一系列听证会,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作了大量舆论准备工作,对美国实现从“遏制并孤立”到“遏制但不孤立”对华政策的转变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后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史迪威与赫尔利的更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变化的产物,也是美国对华政策总目标合乎逻辑的发展。但是,有人却认为史迪威“亲共”,赫尔利“反共”,罗斯福不幸以赫尔利取代史迪威,从而造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使美国政府作了“错误的选择”,未能抛弃蒋介石,实行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等  相似文献   

18.
一、压蒋联共政策的提出及部分实施四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曾有一个“伟大的美国梦想”,其实质是想让美国成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实际主宰者,从而实现其称霸全球的野心。但由于美国政府受实力与战略目标间矛盾的制约,使美国只能依靠和平的手段来实现其防苏反共并把中国纳入美国势力范围的政策目标。为此,1943年初美国制定了一项新的对华政策,即“使中国成为强大的国家”(Chinabe a great power),其目的很明显:“战后日本作为东方大国,将在很长时间里消失,因此  相似文献   

19.
日本侵华期间英美在东方策划对日绥靖、牺牲中国利益的阴谋活动。因沿用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方式,史称“远东慕尼黑”。“历史上是否存在远东慕尼黑阴谋”,这是研究太平洋战争前中美日关系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对此的争论有,如何看待美日谈判?美国是否以牺牲中国来实现对日妥协?争论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给予中国抗战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又扶持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削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随着同盟国与轴心国力量对比的消长,中国国共两党抗日政策的变化,尤其考虑到美国的自身利益,美国的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向结盟。执行“中立法”的前一阶段纵容侵略,后一阶段实行“以华制日”策略;与中国结为同盟后,其政策又由“援蒋”发展到尝试“联共”,但抗战胜利的最后阶段又施行“扶蒋反共”政策。本文着重就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多变性及其变化的原因作客观、科学的剖析,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美国对华外交的实质,对我们把握与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的当今时代的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