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马廷锡是王阳明在贵州著名的黔中王门再传弟子,其心学之传得于当年王阳明在黔中的及门弟子蒋信。马廷锡的心学活动涉及贵州、四川、湖南三省,早年问学求道、任官行道,中晚年广交王门后学,在贵阳讲学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继王阳明、蒋信之后,在贵州掀起第三次心学讲学高潮,将黔中王门推进到成熟阶段。马延锡及其子、孙三辈均有功于阳明心学。马氏家族不愧是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与贵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在贵州只住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其黔中弟子相对较少并且不为黄宗羲等人所熟悉是很正常的。但即使如此,也不应像《明儒学案》那样阙如不记。黄宗羲之所以会如此漠视黔中王门,可能与钱德洪有一定关系。关于黔中王门,日本学者永富青地为我们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献依据。阳明刚到龙场时,由于精神上的极度郁闷和困惑,是把自己的全部心力投放到超越式的内心“悟道”上,于是便有了“龙场悟道”这样的思想创新。但随着政治待遇的改善和对黔中社会的逐步了解,阳明又很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当地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上。因此可以说,阳明黔中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在黔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不是为了王学的传播和门户的扩张,这无疑是王阳明为贵州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文明书院落成后,毛科延请被谪贬龙场驿的王阳明至书院讲学。这是王阳明在贵阳讲学的开端。席书任职贵州后,继续礼聘王阳明至书院讲学。在延请王阳明来贵讲学过程中,席书与王阳明通过书信互动,而相识相知。在聆听王阳明讲学后,席书的道德学问有了巨大转变,不仅在学术上深受阳明心学影响,而且政治上积极向朝廷举荐阳明担任要职。在此期间,席书与王阳明结成了知己和道友,成为阳明心学发展史上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后期书院讲会的兴盛与阳明心学的兴起密切相关。阳明心学的兴起对明代书院讲会产生了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王阳明不仅自己兴办讲会,还大力倡导讲会,使书院讲会渐成风气。其次阳明去世后,散处各地的王门弟子后学继承阳明之志,在各地邀集同志,创建书院,兴办讲会,使书院讲会兴盛一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第三,王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十分重视书院  相似文献   

5.
根据王阳明的个人经历及明代驿站分布图推知,王阳明或阳明学进入福建的路径大致有三条。然正德二年王阳明入武夷山时讲学传道的可能性极小,而阳明在正德十二、三年巡抚南、赣、汀、漳期间,通过军中讲学、随地教化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学说传播到闽西南的可能性最大。具体而言,王阳明路经并驻扎的闽西上杭县和"漳南战役"的主战场后又奏请设县的闽西南平和县,可以说是当时王阳明在福建讲学教化的两个主要区域。正因为王阳明与闽学真正发生关系是正德十二年以后,所以他对闽中讲学的关心,也主要集中在中晚年。尽管黄宗羲淡化处理闽中王门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能因此得出福建地区稀见阳明学者,因而也不存在"闽中王门"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孙应鳌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他的生平经历了科举求仕的青少年时期、为官各地的中年时期和归乡讲学著述的晚年时期。  相似文献   

7.
“龙场悟道”乃是中国思想史叙事结构最值得纪念的象征性事件。它不但标志着王阳明已突破了生命磨式的大关大隘,实现了个人心性体验上的大跨度飞跃,而且也预示了全国最早的地域性心学学派——黔中王门的形成,影响后世可谓既深且远。贵州思想世界的形成与发展,实大有赖于王阳明在当地的讲学弘道活动。历代地方学者大量与心学思想有关的话语言说,已构成明显的价值与知识互动的连续性学术谱系。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思想的传播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核心区域有四个:浙江的绍兴地区、江西的吉安地区、广州的潮州地区、江苏的泰州地区,而成熟地究竟在哪里还有争议。从王阳明晚年的讲学来看,绝大多数发生在江右,尤其是吉安地区,算不算讲会还很难说,但从人数上看已远远超出了此前王门所开展的单纯的学术讲学活动。如果以致良知说为阳明思想成熟的标志,那正德十五年前后王阳明在江西时期的讲学可以说是其思想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是明代的理学大师,《龙场教条示诸生》是其书院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相比较,它展示了阳明教育思想的心学特质,而这与王阳明在贵州的经历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浙中王门和江右王门公认为是阳明后学中的两大最重要的学派,两者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方面是基于阳明学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浙中和江右特定的地方历史文化背景。浙中王门更多地关注"学",阳明学的内在矛盾使他们逐渐偏离王阳明的宗旨,江右王门更多地关注"术",即以阳明精神为指导,挽救世道人心,建设地方社会,虽然在理论上对阳明学有所偏离和修正,却更好地贯彻了王阳明的宗旨,故"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相似文献   

11.
黔南是贵州境内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明代中期开始,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得以传播,一百余年间,以都匀为中心的黔南地区崛起成为黔中王门的"五大重镇"之一。以阳明心学为主流的儒家文化促进了黔南教育文化的发展,使黔南成为贵州儒学文化最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45年以来,贵州阳明学界秉承“坚守与传承”的精神,通过四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一心一意完成了一件大事,即恢复了《明儒学案》缺载的“黔中王门”,获得海内外学界的认同。此外,贵州学人不仅在全国率先出版阳明学大型刊物——《阳明学刊》,而且大力搜集、整理、出版相关阳明学文献资料和阳明学论著,并在阳明学核心概念、阳明学哲理探析、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一会一堂”“两院三中心”的局面。贵州成为中国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化论坛》2010,(1):F0002-F0002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明中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出身士大夫家庭,其父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28岁举进士出身,34岁任兵部武选清吏司在事,是年开始授徒讲学至57岁寿终。在贵州的龙冈书院、文明书院,广西的南宁学校,  相似文献   

14.
作为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生活在明王朝中期的王阳明,以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为实践背景,植根于儒家经典,并开创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通过兴办书院、社学等讲学活动,广泛宣传他的"心学"理论,培养门人。论文从相关历史背景入手,尝试分析王阳明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内容,并重点从其所倡导的社学、乡约来考察王阳明的道德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5.
孙文恭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贵州建省以来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反映了清平孙姓家族的历史变迁,修谱经过,尤其从纵横两个方向确立了孙文恭在其家族中的位置以及孙文恭与其家族之间个体与系统的关系,记录较详,具有较大的文献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渭作为王阳明的私淑弟子,是阳明心学在贵州的三大传人之一。他继承了阳明心学并有所突破。他的“求本心”反映了“心即理”的阳明心学本体论;“必为圣人”目标体现了王阳明“立志为圣贤”的人生观;“明道”、“不欲”与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行为先”的认识论对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有所突破。他一生着力“躬行”,力求达到“常清常明”反映了“事上磨练”的阳明心学方法论。他一生坚持讲学传道,对阳明心学在贵州、云南等地的传播和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中国书院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有很深的书院情结,建复了大量书院,推动了明代书院的勃兴;他二十余年书院讲学不辍,促进了书院讲会制度化和讲学平民化,也在书院史上再现了书院学术一体繁荣的局面;在长期的书院教育实践中,王阳明还在书院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师教学原则和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书院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在滁州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期间,在琅琊山下传授"心学",追随王阳明的弟子后学中不乏太仆寺人和滁州地方仕宦,他们尊崇王阳明,创立阳明书院(祠),传续阳明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孙文恭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贵州建省以来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反映了清平孙姓家族的历史变迁,修谱经过,尤其从纵横两个方向确立了孙文恭在其家族中的位置以殛孙文恭与其家族之间个体与系统的关系,记录较详,具有较大的文献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的主要势力之一,就是江右王学;江右王学的核心代表,就是邹守益。邹守益在学术梯队建设、建造书院、刊刻语录、传播心学等方面,对阳明心学做了杰出贡献。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王阳明与邹守益无话不谈,将自己的心思与学术主张经常与邹守益分享,并敦促邹守益讲学必须坚守“致良知”路线,从而进一步表明邹守益之于阳明心学的重要地位。邹守益这个案例亦提示我们地域性传播和发展对扩大阳明心学的影响具有特殊且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