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整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周鸿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不断改革的过程。在过去,人们往往片面地注重传统与现代相对抗的方面,在教育改革中多是以现代否定传统而放弃反映民族特色的传统,忽视了传统与现代之间互补互动而必须整合这个重要方面。在当今世界...  相似文献   

2.
英美国家姓名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列举丰富的事例,较详细地介绍了英美国家姓氏和人名的特征,探讨了英美人们姓名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并与中国人在姓氏和起名方面的传统文化习俗略加对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人们姓名传统风俗方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刘铭传是晚清的一名杰出将领,他在应用西方科学技术方面很有成就。同时,他在传统诗文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透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窥探刘氏其人传统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的反思(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需要弘扬的好的方面,又有不宜弘扬的不好的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是多方面的,本文所论诸如对科学技术的漠视,缺乏实证科学的精神;过于强调道义的价值,缺乏注重功利的传统;缺乏平等观念,缺乏民主传统、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只是举其数端而已。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研究传统文化的缺陷与弊端,去芜存菁,扬长避短,使之适合现代化的需要,才是科学的、负责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成果,是中国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对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使文言文教学充满活力,也能使学生透彻理解文言文及其背后精神。文言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辅相成,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实践中,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文章重点围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闫祯 《教育探索》2002,(9):56-58
现代教学论应运而生,它是传统教学论的新发展。本以前瞻的眼光,着力论述了现代教学论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关系和教学方法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传统教学论的发展趋向,同时也简要地论述了现代教学论在其他六个方面也体现了传统教学论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刘章新诗》在入世求真的心态、天人合一的意境、虚实相生的手法、音韵和谐的语感诸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民族诗歌的优秀传统,研究《刘章新诗》在吸纳传统审美经验,改造新诗方面的足迹,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传统图书馆的优势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网络时代后,数字化图书馆已经在快速发展了,但是在一些方面传统图书馆仍具有优势。同时,传统图书馆也应该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9.
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家庭伦理、社会秩序、人生哲理等方面,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方性知识传统、诗性传统、群众性等方面。《玛牧特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个案,它是一部“活”的典籍,在彝族认同的实现、文化的传承等方面依然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虚拟社会的一种政治活动,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在参与主体、目标、方式上都与传统政治参与不同,并在这些方面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在推动传统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为此政府应当从各方面着手以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统所规约课程研究的文化机理为: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中,理解文化传统的内涵与旨趣;从文化传统的存在形态中,理解文化传统的性质与形态;从文化传统的变迁方式中,理解文化传统的变革与转型。进而,文化传统所规约下的课程研究的文化路向为:基于文化传统本土回归的课程理论研究与基于文化传统本土关怀的课程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把二百多年的意识形态论发展史划分为德国传统和非德国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非马克思主义传统。他认为,马克思总体上倾向于属于德国传统,而“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传统则是对德国传统和非德国传统的一种兼容并蓄式的发展结果。因此,从德国传统语境出发,麦克莱伦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形成;从马克思主义传统语境出发,麦克莱伦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经由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演化历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英语世界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梳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墨学传统的总体论述并非很多、很透彻。本文就道德理想主义、实用理想、哲学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了墨学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观念、文化传统的缺失、文化传统的断续的关系,从而认为墨学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并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透过传统看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这一术语一直是民俗学研究领域中众多关键词之一.文章对民俗学界是否剖析过"传统"及传统是否作为一个用以帮助民俗学家感知、探索和解释世界的分析性范畴进行了九个方面的探讨,分别是:作为过程和产物的传统、传统与创造性、传统:客位和主位分析、传统与现代性、民俗与传统、作为当代主题的传统、传统的驱动力、传统研究的趋向以及传统的困境.分析指出:只有当民俗学家厘清传统的运行机制时,民俗学才能成为一门"传统科学".  相似文献   

15.
评剧是冀东地区的重要曲艺形式,为“冀东三支花”之一,代表着当地的民俗文化.它诞生于民间,逐步为主流社会所接纳,历经了从俗到雅的过程.其间,雅、俗文化之间互动融合,优秀的艺人起了桥梁作用.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的大、小传统理论框架为研究雅、俗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有利于我们从宏观文化层面审视冀东评剧的产生,但是雷德菲尔德过于重视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影响,认为乡野文化这种小传统终将被都市文化这种大传统同化的观点有失偏颇,冀东评剧产生的历程就恰恰证明了小传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课程改革遭遇文化传统是必然现象,本文在厘清文化传统的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剖析课程改革中文化传统的迷失与症结,认为课程改革在借鉴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无视或忽视了文化传统的在场,为此,笔者指出课程改革应扎根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把改善文化传统的不足和薄弱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7.
“新笔记小说”的艺术渊源可从3个方面去考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以古代笔记小说为主的“远传统”,这是最直接的因素。二是现代抒情小说的“近传统”,这是不容忽视的。三是外国抒情小说构成的“外传统”,这也应当稍作考虑。  相似文献   

18.
口头传统过去在人类社会中占据着显要的地位,今天却遭遇到面临消失的窘境,这也是裕固族口头传统的发展轨迹。回眸裕固族口头传统研究,会看到在其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芍多的问题。通过对裕固族口头传统的研究进行回顾和反思,指出过去研究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对推进裕固族口头传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政治传统中的主张在经济事务中实行极端自由放任主义的杰弗逊传统,与民主政治合二为一,在 19世纪中期的美国一直居主导地位。20世纪初,美国工业革命在带来有形的物质大变动的同时,传统政治领域也开始出现大的变动,这就是主张强有力的政府管理的汉密尔顿传统在美国社会受到重视,并且成为以后美国政治生活的主流。自此以后,美国的政治传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This essay argue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tinuity of the historical British radical socialist literary tradition for the role that this tradition has played in the educa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and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western adult education. It is further proposed that that this tradition has been perennially marginalized by the dominance of the liberal tradition and its partnership in the hegemony of capitalism. The suggestion is made that, through the cultural practice of absorption, the liberal tradition has laid claim to many of those advancements in working class education which are more truthfully products of the radical socialist tradition. The influence of the British tradi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stralian radical socialist literary tradition is discussed. It is argued that it is the radical socialist tradition that carries a message of hope for the great mass of humanity, providing an alternative social perspective to the cynicism of capitalism’s economic Darwinism. The case is made for a re-valuing and continuity of a distinct socialist literary tradition as a means of continuing the provision of an alternative argument against capitalist ideological hegemo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