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并进而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侵华政策的直接归宿。在其后长达8年的中日全面对抗期间,日本的侵华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日本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台政策,始终没有放弃插手我国台湾事务的企图。去年年底,日本同意李登辉访问日本,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再次凸现两国关系中台湾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中日"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单方面条约",此时正值一战的欧洲列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采取不同的态度。作为日本经营远东地区强有力对手的俄国,自日俄战争惨败之后,奉行联日侵华政策,在悉知日本要求后,采取牺牲中国、讨好日本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明治维新后,日本便开始积极谋求向外扩张势力。在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满蒙"始终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了攫取"满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届日本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满蒙政策",以达到独占"满蒙",进一步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的。研究日本"满蒙政策"的演变过程,不仅有利于对"大陆政策"问题的探讨,同时对深入研究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史,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地区史,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6.
日本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的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是日本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文章探讨了这一时期日本出台的有关政策,主要有颇具影响的理工科扩充政策和政府针对报考大学者急剧增加所采取的对策。并介绍了日本各界在这些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所持的各种见解  相似文献   

7.
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以公办学校优先发展为内容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以私立学校适度倾斜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时期以及通过合理竞争促进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全球化时期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政府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调整相应政策,谋求适时规范、引导私立大学的发展,使其在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作为日...  相似文献   

8.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对美国是充满了好感和希冀的,毛泽东崇仰华盛顿,他说:“我们需要这样的巨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政策的对华政策一直处在变化之中.抗战初期,美国对日本纵容妥协,企图牺牲中国,祸水北引,挑起日苏战争,继而又采取以华制日态度.随中国形势的转变、国共力量的对比,美国又从单纯的扶蒋抗日政策转变为既扶蒋又联共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17世纪前后,由于海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从而逐渐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此时期的中日海外贸易是极其重要的国际贸易.但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丝铜贸易额偏大,这样一来,使日本大量的白银进入中国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政策方面来分析,自明朝和日本取消朝贡关系以后,二者就没有建立官方往来,但是,在进入清朝以后,日本也不再朝贡体系范围内.所以,中日贸易是保持中日交往关系的唯一通道,因此,中日贸易的意义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对明确之际中日贸易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贸易政策、贸易渠道、对中日贸易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日本将我沦陷区分块进行经济统治,掠夺我国资源.因其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致使出现不同的经济体系,即东北为日元经济圈的附庸.华北及华中为东北的附庸.其主要原因是战争影响、投资能力受限、主导经济政策的不同.比较分析可知:日本掠夺我国财产的险恶用心,是要把我国的东北作为日台朝日元经济圈的附庸,而把华北、华中作为东北的附庸.  相似文献   

11.
涉及二战中日本传播政策的法西斯化的主要方面是押19世纪末日本媒体主动、积极地鼓动侵略战争;明治——大正时期的新闻政策为媒体法西斯化提供了法制条件;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媒体转向法西斯化的质变开端;日本政府和军部采取的一系列媒体法西斯化措施和“国权论”是日本媒体转向法西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种软权力,在国家与国家、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实行了文化上怀柔、同化的政策,其巅峰期是20世纪40年代的"皇民化运动",这一政策产生了复杂而深远的后果。它促进了台湾意识的形成,促使岛内产生了"日本情结",也开启了日台特殊关系的滥觞;同时,由于日本殖民政府在文化上的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对两岸关系带来了长远的负面影响。该文旨在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日本殖民时期的对台政策,以及这一政策对日台、中日、两岸关系产生的复杂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朝建国,朱元璋为建立大国形象,因而采取和平外交政策。与日本的关系在明初经过洪武、建文、永乐时期,日渐趋于稳定。洪武初,太祖派使臣入日争取与日本建交,坚持睦邻友好政策。到后期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遂决定与日断交,这种相持局面持续到建文朝。而永乐时期,日本因国内情况变化积极寻求与明建交,两国正式建立勘合贸易,永乐一朝中日关系稳定,沿海倭患也得以缓和。这种政策不仅延续到仁宣时期,甚至影响了之后二百六十多年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4.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为弥补财政不足,采取了庙产兴学的政策,即利用寺庙、道观、尼庵的产业、租息及房屋等设施协助兴办学堂,但由于办理不慎,各地接连出现强占寺庙及侵产逐僧事件,引起了僧人极大恐慌,僧众企图依附日本势力保全寺产,其中以日僧干涉龙兴寺暨杭州三十六丛林集体寻求日僧保护为最高峰。围绕这一事件朝野、中日、僧绅各方从各自利益出发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揭示出各方的因应心态。  相似文献   

15.
日本帝国主义在武力侵华时期,为削弱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采取了毒化中国的政策。作为日帝早期殖民地——东北被毒化的程度远较中国其他地区深重,本文着重论述了日帝在东北的鸦片专卖制度的由来、实施手段和影响,从而进一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阴谋。  相似文献   

16.
王瑞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5):123-124
一、“移民”政策提出的背景与实施“初期移民 ”的实况不同 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移民从事侵略活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光绪18 年(1892年)即有日商三井物产进入营口专营贸易.日俄战争时,孔经纬先生提到“日人随军队来东北者雾合云集,以逐蝇头之利,所聚愈众.和局既定,俄军北徙,日兵亦渐次东归 ,而营业小民遍布城市,流滞不复去,”这些流滞不去的日本人,可以说是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早期移民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一、韩、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经验1.制定专门政策,优先扶持相对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韩国和日本虽然是两个义务教育起步不同的国家,但在其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都特别关注到了相对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实际困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过制定相应政策和法律来优先扶持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80年代、90年代以后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英国和日本采取一系列教育政策改造传统的公共教育体制,不断扩展公共教育的空间。现在,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的教育空间不是变得规则、协调了.而是在各自的地理环境中变得不规则了。对英国和日本的教育政策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英日两国菊在于公共教育空间背后不同的教育特质和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以及随后对中国华北的侵略,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国基于自身的利益对中日间的冲突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其中美国采取了“不承认”政策,英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苏联采取了“不干涉”政策,这些政策执行的结果是助长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气焰,使中华民族面临着更深重的危机。 一、美国的“不承认主义” 1931年9月19日中国东北被日本事实上占领的消息传到华盛顿后,颇引起美国的注意,美国国国务卿史汀生等关心甚切。众所周知,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争夺中国东北铁路权益的矛盾曾一度表现尖锐,以致在1…  相似文献   

20.
在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采取了提倡发展、限制发展和放手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