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回族自治区歌舞团美丽富绕的宁夏有“塞上江南”的美称,而亲有“凤凰城”美誉的银川市又是古代西夏王朝的故都。秀丽的山川,独具特色的民族、绚丽多彩的历史为宁夏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块沃土上,宁夏回族自治区歌舞团建团38年来,创作和排练了大批富有民族风格和西部地方特色的歌舞、音乐节目。回族舞蹈(喜悦)、(宴席曲)、(哈骡子的哥哥回来了)。(山娃子)、(玩灯)、(塞上欢歌)、(黄河船歌)等节目多次在全国获奖。该国曾带着这些节目参加了亚洲太平洋艺术节,世界民间艺术节,先后访问了亚、非、欧…  相似文献   

2.
西夏王朝是党项族所建立的一个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其割据西北达2个世纪,曾与宋、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有关西夏王朝的史料极其匮乏,在二十四史中,唯独没有《西夏史》,故西夏学有“绝学”之称,西夏王朝也被誉为丝绸路上的神秘王国。近年来,一批热衷于西夏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张笑峰 《寻根》2011,(6):90-95
西夏于1038年立国,都兴庆府(今银川)。其国号为“大夏”,自称“大白高国”或“自高大夏国”,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吐蕃等多民族的政权。西夏曾先后与宋、辽、金成鼎立之势。《宋史》称其为“夏国”,《辽史》《金史》称其为“西夏”。  相似文献   

4.
素有“塞上明珠”美称的湖城银川,绿色覆盖,碧波涟漪。“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文一景”——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特色景观,风格迥异……令到此观光者如醉如痴,  相似文献   

5.
西夏(公元1038-1227)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西夏先与北宋、辽抗衡,后与南宋、金鼎立,结束了西北地区吐着、回鹤、拨鞋等民族长期不相统一的局面,对发展西北地区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夏钱币是我国优秀的货币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西夏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19世纪初,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发现了西夏窖藏钱币数笔,其中有后钱、来钱,有“西夏元德、天盛、乾信、皇建、光定诸品”,还有“西夏梵字钱”,即西夏文钱。这是一次很重要的发现,使人们对西夏钱币有了深入的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  相似文献   

6.
14世纪末,朝鲜王朝取代灭亡的高丽王朝,并定都汉城(当时称汉阳,今称首尔)之后,即在王宫东侧建造了一座寺庙-皇室的宗庙(注),以用于供奉朝鲜王朝已故历代国君的灵牌。当时,皇室的后裔们每年都要在宗庙内举行祭祖礼仪。这是朝鲜王朝时代国祭中规模最大的重要祭祀,亦称“宗庙大祭”。  相似文献   

7.
一 “杨家将”是一则妇孺皆知,流传千古的反映宋代“金刀令公”杨业一门忠心保国为民的故事。熟知这个故事的人,自然知道宋代有位有名的宰相叫寇准。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大辽国的萧太后与辽圣宗挥兵大举进攻宋王朝,先后攻占了宋朝的岢岚军(今山西岢岚)、莫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为古史文献记载的大禹故里、大禹治水肇始地和古蜀人发祥地、冉駹古国核心区及今日羌族聚居区。大禹被道教法师和羌族巫师释比奉为巫师始祖,冉駹的巫师为商王朝重要贞人,古蜀人的巫文化与冉駹属同一巫文化体系并以岷山为天庭圣山,羌族与冉駹有着重要渊源关系且至今盛行以天神、山神和家神信仰为中心的巫文化。大禹、冉駹与羌族在岷江上游地区在巫文化上呈现的重合现象,反映了三者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东北部,宗喀山脉南麓,清澈碧绿的黄河环绕着一片神奇富饶的土地——尖扎。尖扎是青海射箭运动的故乡。射箭是当地最为广泛的民族民间活动。尖扎人人喜弓,村村射箭,淳朴的藏族人民以此表达他们对于和平、正义、吉祥的向往。相传,尖扎射箭源于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灭亡,戍边将士逐渐转为守地百姓,但生产生活中仍不忘习武射  相似文献   

10.
孙昌盛  朱存世 《寻根》2000,(2):63-67
贺兰山拜寺沟口北侧台地上耸立着两座西夏古塔,它们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夏贺兰县拜寺口双塔。1999年5月,宁夏文物工作者在整修双塔院落(俗称北寺)时,发现有彩绘的白灰皮出土。同年9月至10月,宁夏  相似文献   

11.
杨蕤 《华夏文化》2007,(3):47-49
西夏文化是以党项族为主体的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西夏文化是在与周边文化不断地融合、碰撞中成长起来的。具体来说,有三支文化对西夏文化影响较深:中原文化,即一般所讲的农耕文化,吐蕃文化以及回鹘文化。就中原文化而言,西夏学界常用“唐宋文化”一词代替。平心而论,“唐宋文化”的确对西夏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但“唐宋文化”这种提法容易给人造成唐宋一统文化面貌的误解。事实上,我们在承认“唐宋文化”有继承性的同时,也必须承认二者之间亦有较大的差异。李泽厚《美的历程》谈及唐宋文化不同时说…  相似文献   

12.
一 1998年8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史衛民等譯,陳高華等審校),是《劍橋中國史》的第6卷,此書英文原名是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于1994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書名直譯為《异族王朝與邊疆國家》,譯者按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翻譯《劍橋中國史》的通例,將中譯本的書名改題為《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相似文献   

13.
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应该成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导者、依法实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学校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教育功能、积极呵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热爱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企业与志愿者加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列、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等措施来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正弘化公主是唐代历史上第一位与吐谷浑联姻的公主,也是唐王朝第一个成功和亲番邦的公主,她在吐谷浑生活了58年,经历了吐谷浑灭国、迁徙等重要历史事件,饱受政治动荡和战乱之苦,以一己之力促进吐谷浑与唐的密切联系,维持了两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吐谷浑位于中西陆路交通要道,其疆域大致止于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地数千里,内有青海,地兼鄯善、且沫,在吐蕃、突厥、西域诸国、大唐王朝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中原王朝十分重视对吐谷浑的战略经营  相似文献   

15.
"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大地震灾区,在现代地质学上属于龙门山断裂带,在历史地理上属于岷山山脉。岷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文明和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老羌族在现代唯一的聚居区,地震对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羌族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四川灾后重建、灾区历史文化和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6月27日召开了“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  相似文献   

16.
在辽阔的祖国大地,矗立着神奇的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多民族聚居的青海省。这里地域广阔,河流纵横;气候独特,物产丰美。朱德同志视察青海时亲笔题下:“青海地大物博,是祖国一个十分可爱的地方。”的确,青海是可爱的,但青海的可爱,不仅仅是因为它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不仅仅是因为雄踞世界屋脊,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而是因为早在远古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因为数千年来,汉、藏、回、蒙、撒拉等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神奇而瑰丽的文化,被誉为“高原明珠”的热贡艺术就是这灿烂文化星河中的一员。热贡艺术是宗教的产物。宗教和艺术的结…  相似文献   

17.
美丽蔚蓝的河水折射缕缕银光,她满怀意念地吟唱着,源源地从高原流向东方大海。6月15日晚,在青海省贵德县的黄河岸边,“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2009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音乐会”激情奏响。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夜晚,淙淙的水声仿佛大地母亲的心跳;这是一个唱响世界“水与生命和谐对话”的时刻,人们只须将耳朵贴近水声,便可倾心体会水的絮语。  相似文献   

18.
丝织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唐、宋时期,中国的丝织业尤为兴盛,丝织技术达到很高水平。西夏是与宋朝并存的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当时也具有较高的丝织水平。我们现在见到的西夏时期丝织品,除了西夏陵出土的之外,数量最多的当数1991年出土于宁夏贺兰山拜寺沟万塔的丝织品了。方塔出土丝织品有绢、锦、绕、罗、绩、纱等十几种,品种丰富多采,图案绚丽多姿,为研究西夏丝织工艺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下面逐类介绍。绢。绢是一般平素类织物的通称,分生熟两种,绢不织花纹,主要用印染方法进行装饰。方塔出土的绢是西…  相似文献   

19.
建立“四川藏羌生态保护区”走民族生态旅游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藏族、羌族地区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保护长江、黄河源头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民族文化出发,结合其开展旅游的实际,本文认为:四川藏族、羌族地区应确立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四川藏羌生态保护区",走民族生态旅游之路.  相似文献   

20.
墨迪 《寻根》2001,(4):103-103
7月17日至22日,“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专家学者150人。契丹民族,从公元4世纪始兴至13世纪初西辽灭亡为止,共存在近千年。契丹民族所建立的辽王朝,自公元907年建国到公元1125年灭亡,是契丹社会经济文化大放异彩的时期。辽王朝与北宋共存,统治北方中国达200余年。终辽一世,其统治中心始终在今赤峰地区。辽上京遗址、辽中京遗址及祖州城遗址、辽太祖祖陵等一系列重要的辽代遗存,都在赤峰境内。会议主要围绕发祥于今赤峰的契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辽王朝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