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纽约时报》所属阿诺出版公司于1970-1971年翻印了一批自十八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西方(主要是英、美)所出有关俄国和苏联的书,列为《俄国丛书》出版,共九十一种。北京图书馆已收藏四十九种。这些书的作者,绝大部分亲自去过俄国和苏联,或在那里任职工作,或在那里旅行、探险。丛书以回忆录、日记、书信集、记者报道、旅行札记,游记、历险记等形式发表。这些书涉及十月革命前后的仅占种数的八分之  相似文献   

2.
茅盾的翻译思想主要涵盖三个方面,提倡忠实于原文内容和风格的直译,主张译文应体现原作的神韵,重视文学翻译的艺术创造性。茅盾的翻译实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美国科幻小说的翻译,中期对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以及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后期苏联卫国战争小说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俄国社会的动荡和剧变 ,给俄国报刊业既带来严酷的挑战 ,也带来重塑和改革的机遇。目前的俄国报刊业是喜忧参半的 ,它既增强了信息性和生动性 ,贴近了生活和读者 ,又时时蒙垢于各方面社会势力的压力而违心伪造、粗制滥作 ,蛊惑炒作、华而不实。而在市场竞争的搏战中 ,毕竟是那些有着严肃的追求和丰厚文化底蕴的报刊渐渐崭露头角 ,不断地探索着报刊业健康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1954年年底,我曾在苏联塔斯社学习过一个很短的时期。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我接触了不少苏联的记者,并和其中一些同志交谈过采访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时隔三年之久,但至今在我的记忆里,仍然鲜明地浮现着苏联记者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联记者那种高度的事业心。在我所接触的记者中,很多都是有着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记者生活的经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谈起记者的工作来,他们都认为这是党所给予他们的最光荣的岗位。他们热爱自己工作的情绪时常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5.
《文汇报》副总编辑史中兴和记者张冠华,应俄国《文学报》的邀请,于4月下半月访问了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三国。史氏撰《苏联解体后……》一文,报道出访见闻。  相似文献   

6.
简史苏联通讯社——塔斯社,是一个后起的世界性通讯社。与法新社、路透社等通讯社比较,塔斯社是比较年轻的,至今只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在十月革命以前,俄国有一个彼得格勒通讯社(普塔社)。这一通讯社是国内通讯社,它的新闻受着当时国际新闻垄断组织的控制。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立了自己的通讯社,摆脱了国际新闻垄断组织的影响,开始开辟获得国际新闻的道路。俄国最早的一个通讯社,是1894年在彼得堡建立的俄国通讯社。1902年,俄国政府另  相似文献   

7.
由于术语相似,人们易于把"报告文学"和"文学新闻"看做同一类型.但考察下面例子:斯维纳亚·亚利塞维奇和安娜·波里特科夫斯卡娅,她们都于苏联和后苏联的文化氛围中写作,也都被称作"文学性报告"或"报告文学"(莱特·尤利西斯)作家.然而他们的写作给文体研究留下一个问题:正如本文将大概论述的那样,她们都身为记者,其写作却有明显区别的.亚历塞维奇的文字呈现叙事性和描述性模式,曾被定性为"叙事-描写性新闻",似乎更多地保留了文学新闻的美国式传统.(哈索克,"黑暗和暴风雨"263-64).事实上,在凯瑞尼和亚古达的选集中,亚历塞维奇就明确被列入文学新闻作者中.另一方面,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作品则以引申思辨性阐述见长.那么,两位同被称为报告文学作者的记者,何以只有一个被定性为文学新闻作者呢?  相似文献   

8.
我国读者所熟悉的苏联作家高尔基(1868—1936),列宁曾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享有崇高的世界声誉,他的作品开辟了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新时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影响。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暴风雨时代,高尔基由一个赤脚的流浪汉,艰  相似文献   

9.
一、“人民性”是怎么来的?“人民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俄国文学辞典里,还可译作国民性、民族性或群众性。研究俄国文学的专家认为:“人民性”产生于18世纪中叶俄罗斯文学中的浪漫主义流派之中,19世纪俄国进步的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指出,民族生活不是统一的,它有民众的生活和“有教养的社会”的生活即贵族的生活两种;而文学必须表现人民的生活,首先要描写农民的命运;文学的人民性在于无情地批判统治阶级,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在于真实而深刻地描写现实生活。很明显,进步作家理解和认同的“人民性”是针对当时文学中的贵族性而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0.
天曦 《青年记者》2004,(11):9-9
我喜欢文学,因为文学是感性的。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觉得感性的文学适合我。做记者之前,我不懂一个感性的人是不适合做记者的。但是,我执意地要做一名记者,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那么神圣与光荣。只要有一天哪怕给我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不会放弃。我就是抓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走上了记者的道路。在我开始自己的记者生涯时,我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啊!  相似文献   

11.
苏联科学院图书馆位于列宁格勒。该馆建于1714年,是苏联历史最久的科学图书馆,也是科学院自1725年成立以来的最主要的图书馆。在整个十八世纪,该馆成了俄国唯一的大型国家藏书中心.该馆的早期赞助者有俄国著名的学者罗蒙洛索夫、科捷尔尼  相似文献   

12.
自从俄国工农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夺取政权的消息传遍全世界的那些日子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四十年!比半世纪短一些。但是在这个短短的四十年中,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漫长和光荣的道路,取得了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胜利。在这四十年中,苏联人民建成了社会主义,而目前在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有历史意义决议的鼓舞下正从事共产主义建设。共产主义的灿烂的未来的火已经燃烧起来。仅在最近几年,苏联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原子电站,在苏联国内及国际的航空路线上飞翔着苏联的客运喷气式飞机。正在十月革命节前的日子里,放射了苏联人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7):73-74
<正>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苏联共产党的前身)1898年3月成立(党的一大只有9位代表),但只是宣布了党的成立,产生了一个3人中央委员会,指定在基辅出版机关报《工人报》,没有制定党纲和党章。中央领导机构很快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尚未出版即被捣毁。蓬勃发展的俄国工人运动普遍存在着分散和自发倾向。列宁和其他许多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正遭  相似文献   

14.
去年12月25日晚,苏联正式宣告解体。当时,我作为人民日报常驻莫斯科的记者,在抢发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声明的消息后,立即赶赴红场,又采写了《红场易旗纪实》的现场特写。因为,只有红场易旗才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正式解体。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它不仅牵动着每个苏联人的心,并受到全世界的注目,而且也是当地新闻界和外国驻莫斯科记者竭力跟踪、深怕漏报的重大新闻。然而,当镰刀锤子的苏联国旗在飘扬了近70年后从克里姆林宫圆形屋顶上徐徐降下时,只有为数不多的记者及时赶到现场。  相似文献   

15.
去年12月25日晚,苏联正式宣告解体。当时,我作为人民日报常驻莫斯科的记者,在抢发了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辞职声明的消息后,立即赶赴红场,又采写了《红场易旗纪实》的现场特写。因为,只有红场易旗才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正式解体。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它不仅牵动着每个苏联人的心,并受到全世界的注目,而且也是当地新闻界和外国驻莫斯科记者竭力跟踪、深怕漏报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初,俄国建立了科学院博物馆、实验室和研究室,以后,成立了研究所。科学院各研究所都相应地成立了专门图书馆。1930年,苏联科学院设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其它城市的研究所图书馆联合起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组织严密的科学图书馆网。设在列宁格勒的苏联科学院图书馆是行政管理、组织和方法中心。从这时起,开始对外文文献进行集中化采购和集中化编目。1934年,由于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和许多科研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6,(19)
<正>"作家管写,读者管读"是列宁经常引证的俄国杰出现实主义作家米·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М.Е.Салтыков-Щедрин,1826-1889)的话,用以说明作者和读者存在着不应有的一种隔阂。谢德林是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以讽刺文学享有盛名,曾一度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一起称霸俄国文坛。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有高度艺术性的讽刺  相似文献   

18.
作为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和贸易的枢纽,中亚地区的文化遗产有其丰厚的历史传统与积淀。受近代政治格局影响,在构筑文化遗产总体框架的重要时期,中亚地区作为俄国-苏联的一部分,一方面开始以文化遗产加强内部的区域认同,另一方面则依然受制于俄国-苏联历史文化空间的总体安排,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和中亚诸国独立,文化遗产才成为中亚各国建构民族国家合法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这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以构筑历史连续性和跨界性为主的区域特质。  相似文献   

19.
在苏联,正如在其他国家,外国记者采访的事物有两大类:外交和内政.资本主义国家驻莫斯科记者注意的是,苏联外交动向和影响国际的苏联国内政治事件.这反映苏联在国际事务上举足轻重的形势.资产阶级报刊和通讯社尽管歪曲苏联外交政策的每个重大措施,却无法封销住这方面的新闻.至于苏联内政,从突飞猛进的共产主义建彀到欣欣向荣的人民生活,西方资产阶级记者是采取缄默的封销伎俩的.自然,像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这类矗动世界的事实,西方新闻机构既歪曲不了也封销  相似文献   

20.
萧乾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记者,也是一位著名的京派作家。根植在萧乾身上的文学素质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的新闻写作。他在恪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下,熟练地运用文学技巧,写出可以和现实主义小说相媲美的报道,也因此,他写的新闻特写引入入胜,文采斐然,可读性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