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修辞叙事学十分重视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作者在创作文本时的重要作用,并着重分析作者所使用的叙事策略对叙事效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将借修辞叙事理论解读小说《虹》中的主要叙事策略,并分析其产生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
B.B.纳博科夫《洛丽塔》的伦理取位一直是学界争议的重点之一。基于此,运用后经典叙事学中的修辞叙事学理论,解读《洛丽塔》文本,通过探讨文本中不可靠叙述的叙事策略,来研究文本的伦理取位。  相似文献   

3.
文本修辞是创造者为达到传播的目的而创作的完整的、独立的修辞作品;话语修辞是交际者为达到交流目的而进行的表达。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是基于修辞存在的形态而划分的类别,它们是交叉存在的,有时候可以合流。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在生成主体、存在形式、价值取向、影响对象和批评标准方面都有不同。区分文本修辞和话语修辞对修辞生成、修辞评价和修辞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叙事批评的两次转向,可以发现,叙事学研究是叙事批评传统中的一个"典型",而修辞性是叙事批评的旨归。当代叙事修辞批评以文本的修辞特性研究为基点,注重批评视野的扩展和方法上的综合,极大地丰富了叙事批评,但从另一方面看,它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5.
文本修辞是对书面的表现形式的选择和设计。文本修辞有常规形式、文字形式、版面(书面)形式三种类型。文本修辞具有直观醒目、缓解疲劳、提升兴趣、激活张力等作用。研究文本修辞对重新认识并拓宽修辞和修辞学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修辞心理需要用语言表现出来,不同的语言形式能表达不同的修辞心理。修辞心理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词语选择、文本顺序和修辞格的使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解析兼具修辞学者和古典小说研究专家身份的吴礼权教授创作的史传小说《冷月飘风:策士张仪》,该文本在叙事修辞上呈现了三个特征:以线性时间串连块状空间的叙事结构,以全知的视角进行情节补缀和细节描写,在深层叙事理想的指引下围绕传主的主导特征进行详略调适。  相似文献   

8.
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及其狭义意义的学术用途英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ses),无论是教科书还是学术篇章,都大量地采用了原版教材和原汁原味的文本,以便更好地展示各种专门用途英语.这使得教授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师及其研究人员详细地研究这些专门用途英语文本所呈现的特色,以便找出其难点,使初学者更好地理解文本,并找出有可能快速理解文本的方法.本文从广义的修辞上重点研究探讨了经济语言的特色,目的在于揭示经济语言特有的修辞手段,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例子揭示了经济学英语原版文本所采用的特定的修辞手段或策略,从而为经济学初学者提供基于对经济学语言理解的最基本的语言修辞构架,使他们可以更快、更容易、更好地理解经济语言.  相似文献   

9.
陆晓珍 《陕西教育》2009,(10):89-89
《逝川》是迟子建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很多读者从诗学、叙事学、文化学等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本文主要从文本的声音和色彩这两方面作修辞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修辞研究应该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加强人本研究。人是文本的创作者,修辞研究如果不研究修辞者,就对修辞活动失去应有的指导意义,对修辞现象缺乏应有的解释力。只有研究修辞中的人,研究人的方方面面和方方面面的人,才能寻找出合乎修辞活动规律的轨迹,才能对人们的修辞活动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因此,应该强化修辞研究中的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修辞批评是探讨文学修辞行为和规律、解读各种文学作品的批评样式。近年中国文学批评界引入国外的修辞批评模式 ,却忽略了中国古代的修辞传统。本文试图在梳理中外修辞批评历史的基础上 ,汲取各自的精华 ,演绎出未来中国文学修辞批评的基本样态 :更多地关注作家的修辞目的和策略、作品的修辞环境和技巧、文本的修辞接受与意义 ,从而揭示文学创作语言层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不可靠叙述"是当前叙事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可靠叙述的修辞性理论创始人韦恩.布思,主张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为标准判断叙述者的可靠性,后经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进一步发展了他的观点,将"不可靠叙述"分成了6种类型,进而又细分为"疏远型不可靠性"和"契约型不可靠性"两大类别。探讨戏剧叙事作品中的不可靠叙事策略不仅可以促进读者对戏剧文本的多层次解读,影响读者的伦理判断,而且可以引导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剧本的创作过程,体会到文本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13.
《士师记》是一部以男性权威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文本,但在表面的男性压制下,同时也隐藏着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女性主义叙事学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研究相结合的批评方法,而本文就是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切入点,以兰瑟的叙述声音和沃霍尔的叙述视角理论为方法论,来探讨《士师记》中的两性意识以及潜藏在文本下的性别政治。  相似文献   

14.
唐宋时代兴起的“活法”,不仅涉及到学创作的问题,而且还触及到汉语修辞的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活法”是汉语修辞所特有的语言的语法与言语的修辞、固定性修辞规则与临时性修辞策略的辩证统一。它反映了中国人善于在言语与语境的普遍联系中感受和认识修辞意义的修辞传统,是中国古代修辞方法阴阳并用、正反对待的基本模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旅游解说研究过于偏重"实证主义",用跨界学科视角进行旅游解说的研究非常少。叙事是人的一种本能,旅游解说实质上也是一种叙事媒介或叙事形式,旅游解说的叙事维度应得到重视。从修辞叙事学角度来说,旅游解说是多元叙事、全知叙事、聚焦叙事、在场叙事、审美叙事、宣导叙事。  相似文献   

16.
Many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facilitating role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text comprehension, but there are also studies where rhetorical devices have not shown such effect. The present study sets out to explore whether readers’ knowledge of rhetorical devices (that is, rhetorical competence) moderates their effectiveness beyond general comprehension skills and, consequently, whether rhetorical competence may be considered a component skill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192 sixth- to seventh-grad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on rhetorical competence and were required to read a difficult marked text with specific rhetorical devices (a refutation, an objective, and four organizational signals) or the same text without them. After reading, students produced a summary in order to obtain three dependent variables: main ideas (as a measure of participants’ ability to se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 causal links between them (as an indicator of participants’ ability to grasp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text and to organize its idea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main ideas plus causal links (as an indicator of participants’ global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 Analyses controlling for general comprehension skills and other important variables (working memory, prior knowledge, decoding) demonstrated that: (a) readers of the marked text scored higher in terms of all dependent variables, and (b) rhetorical competence level moderated the effect of rhetorical devices on the composite measure (main ideas plus causal links) and o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ummary by means of causal links.  相似文献   

17.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余华小说以叙事时间策略为切入点,借助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制造时间倒错和时间跨度的无时性;利用“空间化”时间强调人物在瞬间的感觉体验;强化心理时间.有意地淡化作品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重复的手段实现对时间形式的探索,显示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实现对个体精神真实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8.
"花儿"不仅注重言语符号本身的建构,更注重这种话语形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透过这种修辞文本往往可以窥见其深层情感的体悟等。使用人本主义层次理论、格式塔异质同构理论、心理补偿功能与机制等心理学理论,解读"花儿"修辞文本,发现"花儿"修辞文本表现心理世界,心理世界影响"花儿"修辞文本。  相似文献   

19.
重复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现象,也是当前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的关键词之一。结合功能语言学、叙述学和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对《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的重复手段进行分类,以期揭示该作品中的重复艺术在阐释主题、加强审美效果和揭示文体意义上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