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包括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三个层次。中国古代小说尽管有个别采用倒装叙述的(如唐代李复言《续幽怪录》中的《薛伟》),有个别采用第一人称限制叙事(如唐传奇中的《古镜记》、《游仙窟》、《谢小娥传》等都用“余”、“予”的口吻叙述)和第三人称叙事的(如唐初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也有个别以性格或背景为结构为中心的(如《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山市》),但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以情节结构为中心、以连贯叙述为主要方式,在叙事语言上的典雅的文言发展到既有书面的典雅、又有口头的活泼。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广泛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对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叙事艺术。本文从风格、结构、方式、语言四个方面论述《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成就。无疑,《红楼梦》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的成功,使它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3.
任何叙事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叙事人。在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中,这个叙事人往往是一个全知全能的说书人。《红楼梦》保留了中国小说传统的说书人——叙事者这一特点,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它“并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人物的狭隘的角度进行叙事”。《红楼梦》的叙述结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作者直接出场,声明其创作情况和立意本旨,声明《石头记》故事是他的创造和编述。如第一回开头,“作者自云”一大段文字即是如此。作者的声明,表明了《石头记》完  相似文献   

4.
本根据杜贵晨先生的“三复情节”理论,列举了《聊斋志异》中运用“三复情节”的诸多例子,分析了它在作品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指出了《聊斋志异》暗用这一理论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5.
作为曹雪芹的主要叙事谋略,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在《红楼梦》中有着广泛而成功的运用,这使《红楼梦》在叙事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含蓄暗示与客观展示。具体而言,隐晦的“春秋笔法”使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意旨表达等许多方面达到深文曲笔、义见丈外的艺术效果;讲究客观冷静的“春秋笔法”还使小说在客观叙事方面达到相当高度,作者分别采取与叙述者刻意疏离、运用限知视角、客观叙述口吻、对心理描写的规避等策略以达到叙述的“无我”境界。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予后代作家丰厚的滋养.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巨匠茅盾,深深接受了《红楼梦》的艺术熏陶,并在其传世名著《子夜》中,灵活借鉴、运用了《红楼梦》的若干写作艺术手法.可贵的是,茅盾并非对《红楼梦》进行机械的照搬与模仿,而是将其创作经验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两者在某些地方处于“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一、《子夜》对《红楼梦》结构艺术的借鉴《子夜》对《红楼梦》最重要的借鉴,是在小说的宏观结构方面.我们知道,《红楼梦》以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作为全书的艺术纲领.通过宝玉遇见警幻仙姑,翻阅“薄命司”中所陈图册,以及聆听仙女们演唱的“红楼梦”曲调,点出小说的主人公并暗示了他们的命运,勾勒了小说情节的基本发展趋势.因此,第五回对于全书来说讲,起着一种提纲挚领的作用.换言之,《红楼梦》通过某个中心情节,用一组相  相似文献   

7.
“因文生事”是金评《水浒传》中提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在中国古代的小说叙事理论史上有重要意义。虽然金圣叹没有摆脱“拟史批评”的影响,但他清醒地认识到了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水浒传》是金氏极力推崇的“才子书”之一,因此,“因文生事”与他的“才子”说有密切关系。这一命题不仅揭示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也强调了“文”是小说叙事的生命力所在,“因文”是小说叙事所遵循的潜在原则。  相似文献   

8.
论《红楼梦》的叙事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实生活中,时间的向度是由过去而现在而未来,是不可逆转的,其刻度、跨度和密度也是不能改变的,但在当代叙事文学中,却往往打破时间的不变常规,而将它随意切割、打碎或扭曲,穿插到小说中,由“绝对的”、“物理的”、“空间的”时间转移为以价值为核心的艺术时间。《红楼梦》在对叙事时间的安排上,对于中国古典小说和现代小说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于在时间上的“过去”向度而采用倒叙,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首创。正因为作品的时间向度指向“过去”,因而就模糊了时间的刻度;与《金瓶梅》等相比,《红楼梦》的时间跨度特别长,但有时密度又特别大,作者根据需要随意拉长或加快甚至扭曲叙事时间。曹雪芹选用的叙事时间,正是那种心理时间、情感时间,即有价值的艺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入小说”所导致的文言小说“诗化”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是将“诗歌”的种种“文学特质”带入了传统的“史书叙事”,从而促进了中国叙事艺术的发展,并最终完成了由“史传”向“文学”的蜕变,导致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成熟和小说创作高峰的出现。邱昌员的《诗与唐代文言小说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拓展,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整本书阅读与新课标颁布前的名著阅读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前者强化阅读的整体性,建构阅读经验。《红楼梦》作为世情小说,人物众多,情节交错,背景复杂,其叙事艺术是最为突出的特点。在阅读指导中,引导学生以叙事艺术为支点,把握前五回暗示主线主题的叙事功能,辨认关键情节化整为零,掌握"情节团"远势袭来、渐入高潮又逶迤而去的叙事特点。这些阅读经验能迁移到下一个"情节团"的阅读和研讨之中,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分散性研究较多,但张爱玲受传统文学的影响与创作中应用的研究却成果了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以“笔法”为切入点,将张爱玲研究与《红楼梦》研究相结合,分析“红楼笔法”对张爱玲小说语言、叙事方式与意境营造的影响及应用。具体而言,张爱玲模仿、套用、描摹《红楼梦》的语言表达,借鉴其简约凝练的语言风格,赋予文章含蓄蕴藉、韵味深远的美感。在叙事层面,借鉴《红楼梦》的多元叙事视角与封闭的叙事结构,结合“镜子”“月亮”等意象营造出苍凉诗境,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典范,整部书都在教导人们文学作品尤其是好的小说应该怎么写,无疑是一部生动的写作学教科书。《红楼梦》又是文学鉴赏的最佳教材,是文章鉴赏学的极好范例。本文即从这二个角度切入,分别从情节与细节、逆笔与曲笔、对比与映衬、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人物描写以及艺术结构等写作、鉴赏的六个具体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13.
【设计说明】《红楼梦》一书结构宏伟,情节错综复杂,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草蛇灰线法”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手法。“草蛇灰线”用以比喻小说叙事中有意留下的对后文情节发展所做的暗示、伏笔。这些暗示、伏笔,就如同蛇行草中时隐时现,又如灰漏地上,点点接续,看似一鳞半爪,实则隐含全体。这一手法的运用,使得《红楼梦》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叙述精练;同时使得全书情节扑朔迷离,充满了谜之魅力。  相似文献   

14.
分层叙事作为《红楼梦》叙事艺术的重要构件,在晚清受到高度推崇,具体到近代狭邪小说创作中,还可细划为两种类型,即“发现手稿”型与人物的跨层叙述。以分层叙事为切入点,不仅便利我们更为深入、准确地体味《红楼梦》独特的叙事魅力,也有助于揭示《红楼梦》与近代狭邪小说之间的承继关系,还原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5.
文学符号的功能不仅在于“合成文本”,也在于“直接表现思想”。在某些小说中,叙事性符号不仅是作者集成情节、体现主旨的构件.也是作者直接呈现信息组合主旨的意象。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甄士隐”,作为叙事符号不仅仅作为小说情节中的人物的姓名存在,符号本身包含的“假语村言”、“真事隐藏”的内涵已经直接传达出作者创作的立意。  相似文献   

16.
《集宁师专学报》2016,(6):16-20
《红楼梦》中存在着很多情节类似的部分,"出游"是典型的类同情节之一。小说通过将不同人物的出游背景、出游经历和出游后果在不同的叙事时空下展示,体现出不同场合的人物行为及其在全局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通过比较类似的"出游"情节所用的不同技巧和表现方法,意在探讨《红楼梦》叙事艺术的同异之辨和"网状结构"的构成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7.
惨淡经营的音响之维--《红楼梦》写声艺术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红楼梦》小说世界里。声音描写的艺术审美阈界得到大力拓展,它既是小说叙事的灵活工具。又是雕镂人物形象的利刃。更是令小说情节时空感和意境产生的有效催化剂。该文从语言、心理、美学等多角度切入。对其声音描写的艺术功能、写作技巧以及艺术效果作了集中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更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代表。它虽然是一部悲剧小说,但其中不乏幽默的人物和幽默的情节。其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章,就体现出了浓厚的幽默氛围。本文以刘姥姥为例,探析《红楼梦》中幽默艺术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史记》开中国古代传记文学先河,为中国近世小说叙事艺术之滥觞。其小说叙事艺术的超前成熟,代表着古典文学的一个高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史记》中的叙事名篇,其人物刻画与叙事结构都已臻化境,由此可管窥《史记》小说叙事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20.
诗歌渗透于小说,形成诗意化小说。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是最富于诗意的。诗意化小说的表现,诸如小说中大量诗词歌赋的存在,创造了许多充满诗情画意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等。这些特点在《红楼梦》中都表现得非常突出。但《红楼梦》诗意化最突出的表现,其他小说未能企及的地方却在于,一方面是《红楼梦》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另一方面,《红楼梦》体现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把小说诸元素都诗意化了,诗意化的叙事和故事以及诗意化的人物塑造是《红楼梦》非常突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