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新闻界》2014,(5):30-33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公民,都面临着文化身份的危机问题,而与此同时,对文化公民身份的重新建构也是当前公民身份建构的核心拟题之一。文化公民身份建构的途径有很多,影响因子也很多,广告传播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它与文化公民身份全球化的进程,公民文化权利和义务的实现状况,公民民主和自由的实现程度,公民共享的公共空间及公民身份的文化认同等因素都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当前有效建构文化公民身份绝对不能忽视广告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媒介,它不仅提供保存、展示、传播和建构社会记忆及历史文化的媒介技术,还通过定义当下与过去相遇的仪式和空间,超越了英尼斯所说的媒介在传播文明时的偏向,提供了一种时间性的空间.进入新时代,中国博物馆以自身为媒介,在建构国家历史、加强公民身份认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国...  相似文献   

3.
崔凯 《青年记者》2024,(4):5-11
数字身份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身份类型,受到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的数字身份特征,从表达性数字身份和工具性数字身份两个属性维度对数字身份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接入我国的早期,数字身份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的接入身份,体现了数字身份获取的机会不平等;在社交媒体时代,数字身份的建构则从表达性和工具性两个角度体现出意义输出、身份认同生产与建构新型社会交往网络的主动性,体现出这一阶段数字身份建构的公平性。数字身份与现实社会身份共存并对其进行延展,亦对现实社会身份有再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近年来城市中出现的一种特殊虚拟社区——社区网络论坛为研究对象,探讨网络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互动关系.本文认为,社区网络论坛在建构社区认同、协助社区治理方面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并实现了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嵌入.不过,受现实条件制约,网络社区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是为了在网络的自由言说空间中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努力对政治事件、政府决策产生影响,并获得身份认同。网民的身份认同对于促进网络政治参与和现实政治参与具有重要作用,在对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案例分析中,研究我国网民身份特征及加强网民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路径,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档案文化情境是受众获得和强化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因此探索档案文化情境中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CAPS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哔哩哔哩网站《档案》节目弹幕文本进行扎根理论分析,探索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的建构机理,并构建了档案文化节目受众身份认同建构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档案节目受众身份认同涉及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总体上遵循“档案文化情境—认知情感单元—行为反应”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对玉树地震的新闻传播体现了国家、民族一体化的宣传话语和媒介空间;而一体化的国家、民族也构成了一种社会与政治空间。此种空间的建构通过语言表述、报道对象的数量、评论、话语组接等方式达成。值得注意的是,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国家党政宣传强调了认同的同一性而淡化了身份及认同的差异性。同时,新闻表述多次出现人民、公民等指称,既体现了基于中华血缘的国家文化认同也体现了对公民身份的认可。与汶川地震的互文式表述以及上海世博等的语境衔接不仅在时间上构筑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血脉,也在空间层面构筑了国家民族的全球坐标。  相似文献   

8.
贾贝贝 《新闻世界》2012,(10):135-137
本文以人民网强国论坛河北版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等方法分析在网络论坛中河北省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地方网络论坛三题——以孝感市槐荫论坛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孝感市槐荫论坛由孝感日报社于2004年7月创办,经过几年的发展,槐荫论坛已经成为孝感本地人气最旺、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网络社区,并被湖北省委宣传部评为2007年度和2008年度“湖北省互联网站品牌栏目(频道)”。以槐荫论坛为例,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地方网络论坛的特点、空间意义及其与市民身份认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是建构文化身份的一种极佳方式,而短视频平台能够快速实现其传播需求,通过互动等方式快速帮助用户建构文化身份认同。文章通过符号互动论的视域,探讨抖音文化符号的案例,为我国短视频平台文化符号的传播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田飞  王海龙 《报刊之友》2010,(9):124-125
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是对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的补充,本文通过对微博本身进行社会文化传统分析,微博通过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构建了本身的社会文化现实,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认同,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微博群体的分割。微博本身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资讯功能。  相似文献   

12.
田飞  王海龙 《今传媒》2010,18(9):124-125
微博的"即时性"和"碎片化语言"是对传统博客和即时通讯的补充,本文通过对微博本身进行社会文化传统分析,微博通过自身的特点和规则构建了本身的社会文化现实,在这种文化存在的基础上,形成了微博和微博用户的身份认同,身份的构建导致了微博群体的分割。微博本身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新闻资讯功能。  相似文献   

13.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本质的不同在于前者表现为话语行动,后者以现实集群行动呈现。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呈现出草根阶层自我赋权、异质群体对话沟通和利用网络进行社群组织动员的新趋向,并在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身份的认同、公民参与的逐步实现中体现出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并存、文化资源丰富是新疆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但也易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认同不够、将民族和语言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的问题。通过电视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是电视媒介独特属性与新疆地理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通过对新疆多个民族的入户访谈,调查了解了电视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余玉 《声屏世界》2014,(5):64-66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哈贝马斯于20世纪60年代在其所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是指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是形成公众意见的社会生活领域。新闻传媒扮演了公共领域的建构者的角色,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契机,而网络中与公共领域联系最紧密的一种形态是网络论坛。  相似文献   

16.
网络论坛自出现以来,就在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中发挥着巨大的变化。它不仅拓宽了网民讨论话题的覆盖层面,扩大了事件的影响范围,也在讨论中促进了社会善良习俗的回归,有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但网络论坛在舆论引导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如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缺少公信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论坛管理层面和政府管理角度出发,并提升新环境下公民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公共空间的构成,其次通过网络公共空间的碎片化,公民意见的自我表达,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力量的影响,网络搜索技术自身的限制性等四个方面揭示了网络新媒体成为理想公共空间的制约因素。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媒所构建的公共空间,新媒体构建起的网络公共空间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8.
张霁 《今传媒》2011,(11):99-100
随着网络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论坛成为集结网民的一种有效方式。从网络维权到网络监督再到公民新闻,论坛促进了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让中国巨大的网民群体从喧嚣逐步走向理性,在意见表达和意见辩论中成长为合格的公民。然而遍布于网络小众化专业论坛却承担起另一种作用——娱乐帮闲,帮助人们丰富娱乐体验,谱写新时代网民的幸福蓝图。本文以柯布手工论坛为例,探究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小众化论坛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9.
由于网络具有"信息海量""迅捷发布"等特点,在目前的传统媒体实践中,网络更多地被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而使用.这里的"网络信息来源",不仅指发布在网上论坛、帖子、博客中的网友留言,也包括一些网络媒体转载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丧文化、佛系文化等流行,新兴青年亚文化呈现出娱乐化、碎片化、流动化等特点,当代青年在传统文化认同上的背离、政治文化认同的隔膜、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偏差等问题日益凸显,主流媒体应革新观念及传播方式,学会用"看不见"的宣传,以期积极建构并引领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