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佛印做了和尚后,仍经常与苏东坡一道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而且均不乏幽默机智,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有一回,佛印听说苏东坡要到寺里来,便叫人烧了一盘他爱吃的红烧酥骨鱼。鱼刚端来,苏东坡恰好走到门外。佛印听到苏东坡的脚步声,想跟他开个玩笑。正好旁边有一只铜磬,便顺手把鱼藏进磬中。苏东坡早闻到鱼的香味,满以为又有鱼肉吃了。一看饭桌上没有鱼,而香案上的铜磬却倒扣着,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苏东坡与惠州文化关系的论著《苏东坡寓惠探幽》自今年4月出版后,受到惠州文化界等人士的好评。好些学者、苏东坡爱好者都撰文评论此书,大家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苏学专家乐靖华先生在该书《序)}中评论此书的特点是‘“全、新、深”表示同意,都认为这是第一部较为深刻、全面地研究苏东坡寓惠思想、生活和创作的论著。惠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惠州市政协副主席李靖国先生说:“我是同意朱靖华教授的‘三字评’的。”“总而言之,《探幽》一书,实现了惠州人研究苏武寓惠文化个人专著的零的突破,功不可没。”汤岳辉先生亦说:“…  相似文献   

3.
苏东坡被贬黄州,留下了种种神奇奥秘的文化现象话题。是神宗皇帝袒护他而编管黄州,是黄州的神奇山水、风月、古迹、仙居,铸就了苏东坡,黄州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把种种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黄州成为东坡文化发祥地、赤壁文化发祥地。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也成全了黄州。  相似文献   

4.
记得少年时看过一则苏东坡的轶事:一年秋天,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游玩。他的衣着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坐”,又吩咐小和尚“茶”。俩人谈了一会,方丈觉得面前的施主谈吐不俗,才华峥嵘,便又恭敬了一回,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俩人又谈了一会儿,当方丈听说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不由大加恭敬,连声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后来苏东坡要回去了,方丈便求字。苏东坡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白纸上写下:坐,请坐,请上坐茶,上茶,上香茶方丈满面通红。我那时看到这个故事,非常解气,…  相似文献   

5.
李月 《教学随笔》2010,(3):36-36
那一年,苏东坡渐渐老了。他有些想发牢骚,又不明说,想开个玩笑,就摸着肚皮问身边的妇人:“你们说这里面都是什么?”自然有人说是文章,苏东坡摇头;有人说是学问,他还摇头,直到朝云说这一肚皮都是“不合时宜”时,苏东坡才笑了。  相似文献   

6.
苏东坡寓惠时期的事业政绩、功德文望和嘉言懿行, 已和惠州的朴野山水、淳良的人心和丰富的民俗文化缠环糅合在一起, 构成了独特奇异的东坡寓惠文化现象, 所谓东坡惠州两相成。开发和利用这种文化, 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精蕴, 以文促商, 推进惠州文化产业建设, 提升惠州知名度, 繁荣惠州现代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东坡贬居黄州期间,有几个地点与他息息相关,对他人生观转变意义重大。文章以一种新的审美视角,对苏东坡黄州几个主要遗址遗迹所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了观照和诠释,描画了苏东坡谪黄期间,从其人生低谷登上普世人生顶峰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要了解苏东坡,不妨读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该书完稿于1945年,1947年由美国JohnDay出版社出版。《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自己最偏爱的一本英文著作,从酝酿此书到完稿共十余年,实为其呕心沥血之作。以下读者将欣赏到的片段就是节选自《苏东坡传》的几个重要章节。与原文相比,略有改动。苏东坡是中国人极为熟悉的宋代诗人,想把一个大家所熟悉的人物写好写活,无疑具有极大的难度。然而林语堂成功了———《苏东坡传》不但在海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自从两个中译本问世后,它又为国人所看好。  相似文献   

9.
苏轼贬惠两年又七个月。在这“蛮貊之邦”, 他除了创作大量的诗文外, 也留下了许多书信。这些书信反映了他当时“惶恐忧戚、小心谨慎又‘无往而不乐’”、“有思又无所思”的矛盾心态, 是研究其寓惠心态及情感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记得少年时看过一则苏东坡的轶事: 一年秋天。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游玩。他的衣着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坐”,又吩咐小和尚“茶”。俩人谈了一会,方丈觉得面前的施主谈吐不俗,才华峥嵘,便又恭敬了一回,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俩人又谈了一会儿,当方丈听说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不由大加恭敬,连声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  相似文献   

11.
相传有一个叫陈述古的人,不服气苏东坡的学问,认为自己爱好的佛学比苏东坡的谈文论道更有意义。苏东坡是这样回答他的:“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你所爱好的佛学就好比龙肉,我所爱好的就像猪肉,猪肉和龙肉相比,的确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但是,你天天说尤肉却不如我顿顿吃猪肉,既知猪肉之味美,又可吃饱肚子。”一席话说得陈述古哑口无言。仔细想一下,苏东坡的话中之理,除了运用巧妙的比喻而外,其中不可辩驳的道理实际是在铺垫中才得到突出的。他先说陈述古所好之佛学为龙肉,他所好的是猪肉,并且肯定龙肉比猪肉更好。至此,给…  相似文献   

12.
下棋巧对联     
苏东坡和黄庭坚都是宋朝文学家,两人见面,常互相对对子,以此来增加谈话的兴趣。有一次,两人在松树下下围棋,苏东坡刚投下一子,忽然树上一颗松子掉在棋盘上。过了一会儿,又落下一颗。苏东坡盯着松子,随口说道:  相似文献   

13.
名人故事     
少年苏东坡羞改对联苏东坡少年时代就聪明过人,读书过目成诵,诗文出口成章,常常受到师友们的夸赞。因此,他有时踌躇满志,洋洋得意。有一天,他竟在自己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过了几天,有一位白发苍苍的乡村老人上门向苏东坡请教。老翁拿出一本小书请他诵读,苏东坡翻开一看不禁愣住了,原来书上的字竟然有许多认不得。苏东坡顿时羞愧得无地自容。老人走后,他便在原来的对联上首各加两个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苏东坡发愤砺志,刻苦读书,终于成为宋代有名的文学家。名人故事@晋辉  相似文献   

14.
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有一次去逛庙会.老和尚见他衣不出众,貌不惊人,就显得很冷淡,对他说:"坐."然后对站在一边的小和尚说:"茶."交谈了几句之后,老和尚发现苏东坡知识渊博,并非凡人,于是改变态度,谦恭地说:"请坐."又对小和尚说:"敬茶."最后,当老和尚了解到此人就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苏东坡时,立即显得十分殷勤,笑容可掬地说:"请上坐."又连忙叫小和尚:"快敬香茶."临走时,老和尚请苏东坡题词留念,苏东坡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老和尚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相似文献   

15.
1993年11月在苏东坡家乡四川眉山购得林语堂著的中译本《苏东坡传》(译者为台湾学者张振玉,时代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一口气读完,发现该书中多处提到靖江,说他有个堂妹嫁在靖江,三次到过靖江,并写过有关靖江的诗文。当时觉得不大可能,并认为可能是“镇江”误为“靖江”,未予重视。2002年12月,靖江成立“苏东坡研究会”。又得一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也是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未注译者姓名,两书在文字上大同小异。因此,对苏东坡是否到过靖江和是否写过有关靖江的诗文,存心留意,经查阅有关资料,作了初步探讨。现将一管之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贬官黄州时的一天,他所敬重的司农朱载上前来拜访,在客厅里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见苏东坡出来。苏东坡再三向朱载上道歉,说是正在做功课,不能马上出来,很对不起,朱载上问他做什么功课,苏东坡说“抄《汉书》。”朱载上惊奇地说:“象先生这样的才华,开卷一览,终身难忘,何必手抄呢?”苏东坡说:“那可不行!我读《汉书》,这已经手抄第三遍了。第一遍,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  相似文献   

17.
黄玉峰 《当代学生》2011,(24):30-31
主持人龙吟:苏轼为人富情趣、有性情,京城生活风光无限,也惹出风波连连--神宗死后,哲宗继位,苏东坡"连升五级"被提升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又当了幼帝的师傅,此时,举国都敬重苏东坡,以与他交朋友,效仿他为荣,连他自己设计的长筒"子瞻帽"都成了有学问的象征。有一次,苏东坡陪同皇帝到醴泉游玩,正好有艺人在表演,一个演滑稽的小丑在台上自夸:"我的文章你们永远比不上。"众艺人说:"何以见得?""你们没看见我头上戴的是什么?子瞻帽!"皇帝回头看看苏东坡,也跟着笑了。  相似文献   

18.
苏东坡虽然轻而易举地跳过了龙门。可他的“仕途”却并不顺畅。在中国古代的官场上,只有那些溜须拍马的小人或平庸无能之辈,才有可能步步登高,而苏东坡这样的大天才却注定是要吃亏的。起先苏东坡被安排在史馆任职。在史馆有机会看到皇家珍藏的各种图书秘籍,这对苏东坡来说倒是特别高兴的事,因为他原是个爱读书的人。然而就在这一年,他年轻的妻子去世了,紧接着他父亲也离开了人间。两兄弟立刻辞去官职,把两口棺材送回家乡安葬。等他们守丧期满回到京城时。正赶上王安石主持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9.
我看了那么多中国历史人物传记,想写读后感的,就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了。读完这本书,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人物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全才。他生于一个  相似文献   

20.
王安石与苏东坡是宋代文坛上两位成就卓著的文学家。特别是苏东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广泛的爱好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堪称文艺全才。这些早已成为历史的定论.但是,他二人的创作因思想、政治、文化教养、个人志趣、社会地位诸方面的差异,致使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别。现以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和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这两首七言绝句来作比较,虽不能以此论定二人的全部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但透过这个小洞天的窗口,亦不难从中窥出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