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历史复习中的浓缩记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河南教育》2005,(4):34-34
现行中学历史课本包含了大量具体的历史知识,而高考历史试题覆盖面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无所不有,考生必须熟记所有的历史知识,并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实践证明:浓缩法省时好记,层次清晰,易于掌握。所谓浓缩法就是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点加工制作,进行高度浓缩和提炼,压缩成一个个知识点,在记忆时以少代多,减轻记忆负担,避免死记硬背。浓缩法常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浓缩特征:即根据某个历史事件的特征把它浓缩为要点。如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可浓缩为“税重、役多、法酷”六个字,就可以正确掌握秦朝残暴统治的三个…  相似文献   

2.
教材呈现给师生的是知识的脉络。要使工具性的教材鲜活起来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师要屏弃本本主义 ,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 ,根据教学实际 ,经验性地进行加工处理 ,这是备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 简———以简驭繁 ,浓缩知识一些重点知识是必须熟记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多想点子帮助学生记住这些重要内容 ,备课时采用浓缩提炼的方法将难以记忆的内容高度概括 ,可明显降低记忆难度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将有丝分裂前期特征总结为“两消”(核膜和核仁逐渐消失 )“两现”(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 )“一散乱”(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  相似文献   

3.
史庭宇 《广西教育》2009,(33):83-84,87
本文以刘震云乡村小说、机关小说以及新历史小说三类作品为例,从人物特征分类的角度,将其作品浓缩成“官人”和“小人物”两大系列,并就其中的权力庸俗化现象乃至本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柯锋 《新疆教育》2012,(11):139-140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理解”、“积累”和“运用”三者不可分割,“积累”和“运用”又是“重中之重”。如何安排教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高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几年来,我在实施新课程阅读教学中,彻底改变了“以理解为主线”的传统教法,闯出一条“浓缩理解、扩大积累、强化运用”的教学之路,并把“浓缩理解”作为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一不、二为、三业”六字是“梅艳芳精神”的浓缩。“不”指不屈不挠Never give in to difficulty or challenge);“为”指为善、为义(DO anything good for others);“业”是指专业敬业、乐业(Devoted to one’s duty and try one’s best to do it well)。  相似文献   

6.
浓缩记忆法就是抓住主要内容,紧扣关键性的字眼,把较繁杂的识记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来进行记忆的一种方法。运用浓缩记忆法,只要牢记要点,结合联想,并加以必要的扩充就能较全面地再现完整的内容。经过概括和浓缩后的材料微言大义,以小见大,印象深刻,难以忘却。浓缩记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数字浓缩法数字浓缩法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高度归纳,将历史知识概括成数字来进行记忆。如隋朝大运河的有关内容,可用“一、二、三、四、五、六”进行归纳和记忆,即“一条大动脉,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开凿,三点(涿郡、余杭、洛阳),四段(永济渠…  相似文献   

7.
汉字教起来要认真做到“咬文嚼字”。怎么“咬”呢,这里提出几点做法,供教师们参考。 (一) 咬文嚼字,细磨细琢现代汉语和文言词语,在字义、词义、语序、语法规范、句子结构等方面,差异很大。如果不加阐释,学生很容易囫囵吞枣,生吞活剥。而不同的字词,教起来要根据不同的实际,做到咬文嚼字,细磨细琢。以古诗教学为例:①浓缩的语句要“扩”。古诗中许多语句,是经过高度浓缩的。  相似文献   

8.
“大纲”(修订版)的颁布和实施 ,体现着语文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此次修订 ,提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 ,“发展个性 ,培养创造能力”的要求。而现行教材的内容难以达到“大纲”在这方面的要求 ,于是 ,如何用“老”教材 ,落实“新”“大纲”的精神 ,便成为当前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采取的做法是“浓缩与扩展” ,创造性地使用现行教材。一、浓缩所谓浓缩 ,就是压缩现行教材的内容。以“大纲”为依据 ,适当删减教学内容 ,调整课时 ,兼并雷同教学内容 ,其具体方法如下 :1 删减。删减教学要求不当的内容 ;删…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作文“立意多元化”的特征“立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浓缩在作文中 ,我们可简单地概括为 :主题、思维、意念、理趣、情调等。“立意多元化”是写作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表象。它既是一种思维、情感 ,又是一种活动过程。因为这种表象具有很强的特征 :1.包容性。所谓包容性 ,是指多元化的立意之间可以互为统一 ,互相包含、容纳 ,即多元和立意是统一的 ,或从属的、或暗合的。 (1)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的统一。每一个写作者的立意首先的依据是材料。这一材料往往是共有的。同一材料不同立意才能体现多元化。从另一个层面看 ,个性化的立意又…  相似文献   

10.
浓缩记忆是指在记忆知识时,要扼其要害,抓取精髓,挤去“水分”,并用最简明扼要的话把知识点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概括出来,然后记忆知识内容。浓缩记忆法的好处是:1.经过头脑这个“加工厂”浓缩过的材料,是积极思  相似文献   

11.
山西大学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实践的办学方向,着力于教育体制创新,把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实际“仿真”到学校,创造性地建立起了以仿真培训和“两证模式”(毕业证、职业技能鉴定证)为主要内容的“零适应期”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从而使学校与企业之间浓缩为“错误!链接无效。距离”。  相似文献   

12.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胞程序性死亡 (programmedcelldeath ,PCD)的概念由Gluchsman在 195 1年首先提出。对其认识和研究最初是从观察两栖类动物的变态现象开始的。后来的研究表明 ,PCD普遍发生于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体中 ,其细胞一般具有比较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 ,即PCD通常是以细胞收缩、核浓缩、染色质边缘化、核DNA被剪切成寡聚核小体大小的片段并最终被膜包围形成凋亡小体 (apoptoticbody)为特征。Kerr等(1972 )将这种在生理刺激下细胞死亡的现象命名为“apoptosis”(细胞凋亡 )。近一、…  相似文献   

13.
“一不、二为、三业”六字是“梅艳芳精神”的浓缩。“不”指不屈不挠Nevergiveintodifficultyorchallenge)“为”指为善、为义DOanythinggoodforothers;“业”是指专业、敬业、乐业Devotedtoone’sdutyandtryone’sbesttodoitwell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一篇现代散文诗。这种文体是“五四”后提倡白话文和自由体新诗的产物。它兼有诗歌的凝炼和散文的灵活两种长处。散体,无韵、活泼、浓缩是它的特征。作为一种简洁而富于独创性的文体、散文诗言近旨远,以小见大,要求在极为凝炼、浓缩的形象和画面中表现丰厚鲜明的意象和真挚高洁的情志。《梦与现实》(见初中实验课本《语文》第五册)如标题所示,艺术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对比法则的运用。然而,这种对比不是修辞学  相似文献   

15.
广告口号是广告主要信息的浓缩,是以最简短的文字把企业的特征式商品的特征、优点表达出来,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不论是海尔的“真诚到永远”,还是诺基亚的“科技以人为本”,其所要表现的远不是简单的创意而是丰富的思想。这些广告使我受到启示,获益不浅。  相似文献   

16.
针对网络歇后语,论述了其定义、产生、类型、特征与走向,得出以下结论:(1)网络歇后语的类型可从“谜面”、“谜底”等角度来划分,除了喻意歇后语、谐音歇后语以外,还有更能体现网络歇后语特点的类型;(2)网络歇后语具有互动性、语境性、娱乐性、时效性等特征;(3)“绿豆涨价——豆(逗)你玩”等网络歇后语较之“豆你玩”等所谓新词语更能让人接受;(4)网络歇后语的生成路径为网络资讯+传统歇后语(“谜面”+“谜底”)一网络资讯(浓缩为“谜面”)+传统歇后语的“谜底”;(5)应注意规避网络歇后语创作的粗俗化倾向,使之走上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17.
留学资讯     
学生谨慎选择“快餐式留学”据了解,英国政府将在五所大学率先推出“浓缩版”的大学教育,将以往的三年学制改为两年学制,以缩短大学生在校就读的时间,同时有效减轻学费负担。“浓缩式教育”缩短  相似文献   

18.
“浓缩记忆法”在历史总复习课中的运用●湖南湘潭杜浩波在高三历史总复习课中,运用“浓缩记忆法”就是将中学历史教材中复杂的史实,通过精心提炼、高度浓缩,抓住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的字眼,对识记材料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的组合,最后以清晰、系统、生动、具体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下面,我就结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来谈谈体会。一、“无为式”链接,唤醒师生的先见“无为式”链接也就是对“诗”“文”不进行链接,  相似文献   

20.
习语是化的精神,是“浓缩的化”,在体现语言的化特征方面具有典型性。从汉英习语中的比喻用词可以透视其化含义,本通过对其化含义的比较来看汉英民族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