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冬天,当我踏上去福建采访的路上,我就暗自思忖,福建是改革者驰骋的天下,我何不用手中这支笨拙的笔热情歌颂改革的成就呢? 这个想法也符合我当时的心境。前几年,我的目光注视着改革中的阻力,和其他同志合作,写了几篇批评性的报道。我深感批评性报道采访之难,写作之难,发表之难。人被弄得疲惫不堪且不说,心情也长时间处在烦闷之中。扔下沉重的笔,用轻松的语调歌颂改革的大好形势吧,我念叨着这句话登上南下的列车。然而,事与愿违。从福州到厦门,我对改革的采访几乎是在凝固的空气中进  相似文献   

2.
批评性报道采写难,这是人所共知的。被批评,对象因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新闻媒体的批评存有抵触情绪,不仅不愿意配合采访,甚至想尽办法对抗新闻舆论监督,设置种种障碍阻挠记者采访、发稿,更有甚者对记者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那么,怎样采写好批评性报道呢?笔者总结几年的采访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3.
批评性报道,比较难把握。批评首先要真实可信,而且在事件的把握上,也必须要全面,否则就会引火上身。那么,新闻工作者在批评报道中,应着重注意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除了批评性报道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外,更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目前电视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曝光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止记者的采访工作。我们在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被曝光者在摄像机前,有的气急败坏,有的破口大骂,有的伸手堵镜头,在这些“最佳的采访对象”面前,他们的无理举动,常常会使记者的报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被采访者为防止新闻曝光,采取或大门紧锁,或一问三不知,或避而不见,以此来对抗记者采访。面对这些“软钉…  相似文献   

5.
几乎每一个通讯员都有这样的体会,“批评性报道难写”。写批评稿有无方法可循呢,笔者在此谈谈内己的看法: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心理平衡。一篇引题为“昔日浓烟滚滚,今日无烟少尘”,主题为“峨眉铁合金厂铸造用珍珠岩砂改善  相似文献   

6.
几乎每一个新闻采编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搞批评性报道难!还有些同志常常问,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笔者研究了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怎样抓好批评性的典型报道? 实行舆论监督已成为新闻改革的热门课题。搞好批评性的典型报道是实行有效的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人们所知道的种种社会历史原因,批评报道很难开展,批评性的典型报道更难,面对这个现实的问题怎么办? 近几年来不少新闻工作者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一是更多地采用客观报道的形式。在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整党过程中,中央和地方的不少报刊、广播、电视,抓住那些对广大人民群众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大案、要案,及时进行了客观报道,使反面典型成了活  相似文献   

8.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进行舆论监督、写批评性报道的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它可以真实地、准确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通过隐性采访获得的材料写出来的作品,更加真实、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搞隐性采访要做好哪些心理素质准备呢?  相似文献   

9.
大凡每一个新闻采写者都感到搞批评性报道难。那么,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呢?经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取得一些心理平衡。这种报道,一般是在事情有了明显的结果和定论后加以报道的。二、正反对比。这种方法,只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记者不加任何  相似文献   

10.
所谓时政新闻的采访就是指以党政机关为采访领域,以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为报道范围的新闻采访。往往这样的报道枯燥无味,说教多、套话多,不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把党和政府的主张、政策和方针以及党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心通过报道,及时、准确传播给广大受众,怎样才能写出领导与群众都称赞的时政新闻来呢?  相似文献   

11.
2009年11月中国足坛掀起反赌风暴,引发媒体一系列针对中国足坛黑幕的批评性报道.诸如足坛赌球假球等违法乱纪事件,媒体不可能跟公安机关办案那样通过侦查手段掌握全部事实情节,体育记者要对体坛类似现象展开舆论监督,采写批评性报道,只能采访相关新闻信息源获取信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记者在采写批评性报道时,如何处理与信息源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岂止是读书需要"源头活水",在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中,记者的采访提问同样也需要"源头活水"。人物专访比常见的新闻报道要详细生动,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记者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人物专访中获取更多、更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需要掌握一定的采访技巧。提前制作采访预案,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常见的人物专访报道,记者要围绕主题精心设计问题,拟订采访提纲,制作采访预案。对于采访一些知名的公众人物,记者在事先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对  相似文献   

13.
批评性报道是近几年来电视新闻中异军突起的新项目。在总的原则上,电视批评性报道和报纸的批评性报道是一致的,但又有它的特殊性。电视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把批评性报道搞好?不少电视台正在研究这个问题。下面谈谈个人对此的思考。(一) “四人帮”粉碎以后,较有影响的一条批评性报道《王府井商场旁的小轿车》是在一九七八年播出的。它批评一些同志用公家小轿车上街采购商品  相似文献   

14.
县(市)报是四级党报中最接近基层的报纸。城乡各业的基层单位在贯彻、落实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县 (市)报了解得最快、最清楚,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思想、作风,对群众的喜怒哀乐、县(市)报编辑部心中最有数,因此,县(市)报对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县(市)报开展批评性报道为何感到特别难呢?这主要是因为县(市)报同地市以上党报相比,在开展批评性报道上还存在着种种困难的条件: 一、地域上的近。由于被批评者靠近报社,“电话一拨就通,汽车一乘就到”,因此,每当报社要采写批评稿时,从发现问题、组织采写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报道中,有多种环节,如报道线索、采访、写作、编辑、校对等,但首推第一环节的应是报道线索。报道线索从何而来呢?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报道线索均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任何报道线索就无从谈起。提起报道线索,不少通讯员感到难,主要表现在:我们单位小,又不是先进,无宣传可言,认为本单位出不了什么报道线索,特别是有价值的报道线索;我们单位各方面工作不错,有宣传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何方 《新闻前哨》2004,(10):68-68
新闻媒体发表批评性报道,行使舆论监督权利,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但批评性报道不仅难写,而且极易引发新闻官司。批评报道引发新闻官司的常见情况主要有:传播虚假事实、发表不当评论、表达侮辱性言辞等。  相似文献   

17.
目前新闻工作中有所谓“批评难”的问题,不少记者感到写批评性的报道是一大“苦恼”。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这种稿子不好写,不易登,登出来麻烦多。这是实情。然而,如果全面地看问题,“批评难”也不光是难在外界的阻力大,也有难在新闻工作者这一方的。古语说:“事有不成,反求诸己。”解决“批评难”的问题,我们也不妨“反求诸己”。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传媒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都开设了以舆论监督为主的节目或栏目。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究其原因,主要是开展批评报道难度大。那么批评报道究竟难在哪里?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职责之一,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媒体与生俱来的职能之一。笔者认为,作为与群众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都市类报刊,更不能忽视批评性报道的重要性,针对批评性报道,记者如何及早发现线索,如何做好采访、报道,在报道中如何保护好自身,笔者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20.
问题性、批评性报道难写,难就难在掌握分寸上,此类报道中辩证法的运用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