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十一 可 《西厢记》二本三折[乔木查]:“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酬贺间礼当酬贺,俺母亲也好心多。”曲中“较可”二字,吴晓铃先生注曰:“减轻。可,语助词。”(见吴注《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五八年版)王季思先生注曰:“唐人诗:‘记得玉人秋病较。’较谓病轻也。可,助辞,较可犹云轻可,元剧屡见不鲜。”(见王注《西厢记》,上海古藉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按:  相似文献   

2.
(一)“些”字的传统解释及其存在的问题 《楚辞·招魂》每句末缀“些”字以为语尾。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创举。古今的字书、韵书对“些”字曾有不少的解释。例如从“些”字的含义来讲,则《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引《广雅》云:“些,辞也”,《玉篇》云:“些,辞也”;《广韵》云:“些,楚语辞”;《集韵》云:“些,语辞也,见《楚辞》”。从“些”字的音切来讲,则《玉篇》有“息计切”“息箇切”;《广韵》有“苏计切”“苏箇切”“写邪切”;《集  相似文献   

3.
楚辞中多次提到雷神丰隆,《离骚》曰:“雷师告余以不具”,洪兴祖《楚辞补注》云:“《春秋合诚图》云,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离骚》又曰:“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王逸《楚辞章句》注云:“丰隆,云师,一曰雷神。”《淮南子·天文训》亦曰:“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高诱注云:“丰隆,雷也。”从王逸、洪兴祖注文中,可以看出,云神和雷神都被称为丰隆,在《九章·思美人》和《远游》的有关“丰隆”的解释中,王逸也都注为云师。于是,云神和雷神便混淆不清了,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甚至认  相似文献   

4.
释“霸”     
王霸之“霸”古来常见,但正如《说文解字段注》云:“俗用为王霸字,实伯之假借字”。王霸之“霸”义并非“霸”之本义。 许慎《说文》曰:“霸,月始生魄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雨革)声。《周书》曰哉生霸。” 段玉裁注曰:“霸魄迭韵。乡饮酒义曰,月者三日则成魄。正义云,前月大则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则三日始生魄。马注康诰云,魄,朏也。谓月三日始生兆朏,名曰魄。白虎通曰,月三日成魄,八日成光。按已上皆谓月初生明为霸。而律历志曰,死霸,朔也:生霸,望  相似文献   

5.
一、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这句中的“覆算”,课本注:“算帐,追究,”这样解释,“覆”字没有着落。按《说文》:“覆,(?)也。一曰盖也。从西,覆声。”段玉裁注云:“覆,反也。覆、(?),反三字双声”,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更明确指出:“覆有倾覆、覆盖二义,相反而实相成也。本部诸文,若西与覆,乃  相似文献   

6.
《楚辞章句》流传既古,亥豕帝虎,舛误甚多。余用明以来《章句》《补注》(“章句”部分)十多个刻本互校,并参验古注类书,对《章句》校勘是正,有一些收获。今略举二则,以示其例: 误而又衍之例:《招魂》“倚沼畦瀛”,王逸注云:“瀛,池中也,楚人名池泽中曰瀛。”《章句》《补注》各本同;《文选》各本王注作“瀛,池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灜”。案:“瀛,池中也”之“池”字各本误,字本作“泽”。《文选·蜀都赋》刘渊林注引《招魂》本句,又引“王逸云:瀛,泽中也”,则王注本作“灜,泽中也,楚人名泽中曰瀛”,这才符合王注之  相似文献   

7.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此两句历来歧解甚多。王逸释之曰:“艰,难也。言己自伤所行不合于世,将效彭咸沈身于渊。乃太息长悲。哀念万民受命而生,遭遇多难,以陨其身。“又引王臣云:“太息掩涕,哀此万姓遭轻薄之俗,雨多屯难。”这个注释就不明不白,好象屈原这两句诗,既是自伤,又是为人民多难的命运而愁苦。王逸已为此模棱两可之辞,无怪乎后来学者见仁见  相似文献   

8.
子夏曰:“贤贤①易②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篇·七》有子曰:“信近于义④,言可复⑤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十三》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⑦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篇·十五》①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②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  相似文献   

9.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10.
《尚书、召诰》云:“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云;“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对于这些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有”字,人们已经提出过多种解释,例如: 1、宋邢(日丙)疏《论语·泰伯》篇云:“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以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之子虞’。”刘琪《助字辨略》据此而释“有”为“抚有”之义。 2、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有,语助也,一字不成词,则加‘有’字以配之,若虞、夏、殷、周皆国名,而曰有虞、有夏、有殷、有周是也。”马建忠《马氏文通》沿用此说。 3、王力先生《汉语史稿》中册云:“上古名词的前面往往  相似文献   

11.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12.
许慎《说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文选》李善注引蔡邕《独断》曰:“诸侯言曰教。”《太平御览》文部九引《春秋元命苞》曰:“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效也,言上为而下效也。”《释名·释言语》曰:“教,效也,下所法效也。”《文心雕龙·诏策篇》也说:“教者,效也。出言而民效也。契敷五教,故王侯称教。昔郑弘之守南阳,条教为后所述,乃事绪明也。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文选》卷三十六有三种自上对下的文体,其中“教”收录了傅亮所作的两篇,…  相似文献   

13.
《荆轲刺秦王》 :“(秦王 )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左股 ,荆轲废。”“废”字注 :“残废 ,伤残倒地。”“废”疑为跌倒义。《韩诗外传》第一卷第二十一章 :“楚白公之难 ,有庄之善者 ,辞其母 ,将死君。……比至朝 ,三废车中。其仆曰 :‘子惧 ,何不反也 ?’曰 :‘惧 ,吾私也 ;死君 ,吾公也。吾闻君子不以私害公。’遂往死之。”台湾赖炎元《韩诗外传今注今译》注 :“废 :坠 ,跌倒。”跌倒义是。《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暗口恶叱咤 ,千人皆废。”司马贞《索隐》 :“孟康曰 :废 ,伏也。张晏曰 :废 ,偃也。”偃伏虽有别 ,其为跌倒则一。此文“…  相似文献   

14.
《说文》:“昔,乾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与俎同意。腊,籀文从肉。”段玉裁注“乾肉”云:“《周礼》:‘腊人掌乾肉。凡田兽之脯腊(月无)胖之事。’郑云:“大物解肆乾之,谓之乾肉,若今涼洲乌翅矣。腊,小物全乾者。’郑意,大曰乾肉,小曰腊。然官名腊人,则大物亦(亻再)腊也。故许浑言之。”注“从残肉”云:“谓人(?)也,象形。”注“日以晞之”云。“昨之残肉,今日晞之,故从日。”注“与俎同意”云:“俎从半肉,且荐之。昔从残肉,日晞之。其作字之诣同也,故曰同意。”“昔”为“乾肉”说,自许慎始,经《说文》学家发挥,沿袭了一千九百年左右,至今仍被古文字学者奉守。如康殷《文字源流浅说》云:“(?)甲释昔,可能是象在日光下晒制乾(腊)肉条之状。把一条条肉晒干是要几天时间的,因而殷人卜辞称几天之  相似文献   

15.
一、《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勒兵”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注为“检阅军队”。《说文》“勒,马头落衔也,从革,力声。”《释名·释车》“勒,络也,络其头而引之。”段玉裁为《说文》作注曰:“落络古今字……云落衔者,谓络其头而衔其口,可控制也。引申之为抑勒之义。”“勒”本义为  相似文献   

16.
三、衣饰、器用类1、表(表里、表面、地表、外表、仪表、表情、表率、表彰、表亲、表白、表记表表、表章等) 表,古文作“(?)”。《说文解字》云:“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段玉裁《注》曰:“上衣者,衣之在外者也。”为什么“衣之在外者”称“表”?段玉裁又于“裘”字条下《注》曰:“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可见,《说文》所训  相似文献   

17.
事物有体有用。名词表体,动词表用。周伯琦《六书正讹》:“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说文》“梳”字段注:“器曰梳,用之理发,因亦曰梳。凡字之体用伺称如此。”古人造字,一般是先从名词起,名词往往又用作动词。有的还破音异读。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凡字有体有用。如“枕”:上声,体也,实也;去声,  相似文献   

18.
12、镳(“分道扬镳”)衔(“衔枚”、“衔恨、”“头衔”等) 《说文》云:“镳,马衔也。从金,(鹿灬)声。”段玉裁《注》曰:“马衔横贯口中,其两端外出者銮铃”。他们都认为“镳”是指“马嚼子”。实际上,具体指称“马嚼子”的是“衔”,而不是“镳”。“衔”,《说文》云:“马勒口中也,从金行。衔者,所以行马也。”段《注》曰:“会意。”又曰:“‘也’,当作‘者’。革部曰:勒马头落衔也。落,  相似文献   

19.
三、引文不确 (一)引文误合 (40)《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甲午治兵》条) 按:《说文》无此体例。此乃将《说文》之“异”字注和“授”字注合而为一也。当点作:《说文》异从畀,云“畀,予也。”又云:“授,予也。” (41)《传》云:“自虐其君,虐我伯姬。”并训为杀,而引申又为暴虐也。(《杀敌为果》条)  相似文献   

20.
驸马都尉     
驸马,是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对皇帝的女婿的专称。驸马原是驸马都尉的简称。汉武帝设置驸马都尉这一官职,专门掌握皇家马匹,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据颜师古注引《说文·马部》云:“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一曰驸,近也,疾也。”颜师古把《说文》的三种解释都原原本本摊出来了。我以为选最后一解“疾也”为宜。因为疾字有快的意思,驸马即是快马,快马则是骏马,天子之马非驸而何?“都尉”又怎样理解呢?颜师古注引应劲云:“主诸官”故曰都;有卒徒武事,故曰尉。“依此解释,我们是否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