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中而孳生出"塘"、"溏"、" <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2.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申而孳生出“塘”、“溏”、“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3.
陈姓起源于河南淮阳,以国为氏。由于陈国内乱及后被楚所灭,其后裔遂向外流播。历史上陈姓由中原大规模地徙居福建共有五次,分别是在西晋末年、唐初、唐中期、唐末和北宋末年。明末以降,生活于福建的陈姓族人又开始播迁至台湾,并成为台湾第一大姓。  相似文献   

4.
出现在唐以前文献里的“砍”字不可信,“砍”字当是宋代出现的新字。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记栽的中国早期历史是可信的,在五帝时代以前还应有一个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氏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贡献是制嫁娶、正姓氏,使中华民族的婚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栽来看,河南应是最早实行族外婚制的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姓氏制度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唐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先世的籍贯、姓氏、内迁路线的考察,认为以往关于这一族出于奚、粟特、抑或突厥民族的说法皆难成立.这一族应该是回纥(回鹘)药罗葛氏后裔,中唐时代河朔地区"胡势"强盛是这一族冒改粟特姓氏的主要原因."泛粟特"的学术倾向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7.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8.
唐代法史编纂成就突出:《隋书》、《晋书》刑法志从史志角度揭示唐代以前法制的因袭演变,《唐律疏义》总结唐以前注律学的成就并应用于法典编撰中,《通典》则从通史的角度对唐以前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有大量的姓氏资料,为我们研究古代世族大姓之外的普通姓氏提供了方便.在这方面前人已做过若干工作.本文试图通过对吐鲁番地区上自十六国下至唐建立西州之前这一历史时期出土文书中出现的姓名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了解该地区姓氏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以及从姓名中反映出的文化特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并进一步讨论形成这种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兴旺的佣书业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弟 《历史教学》2004,(11):19-22
魏晋南北朝佣书业兴旺发达,生产了大量书籍,对官、私藏书之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之文献,包括四大部类的图书和佛、道典籍,大多经佣书人缮写而保存至今,使我们从中获悉了许多先民生产、生活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陈彬彬 《天中学刊》2015,30(1):121-123
对于《诗论·葛覃》"得氏初之诗"中"氏"字,相关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廖名春先生认为"氏"通"祇","祇"通"祗",故"氏"当读作"祗"。而笔者认为,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以及文献注疏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得氏初之诗"的"氏"字应理解为姓氏之"氏"。  相似文献   

12.
“九姓渔船”是指船民的九种姓氏。相传陈友谅兵败,子孙九姓家属(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被贬钱塘江流域舟居,从事撑船、背纤等苦活。徽州境内新安江主、支流上飘泊的船民,为“九姓渔船”的后裔,以陈、叶、钱、汪四姓为多。陈姓来自建德东州(徽港、婺港汇合处),叶姓来自桐庐。这些船民长期过着浮家泛宅的水上生活,  相似文献   

13.
“九姓渔船”是指船民的九种姓氏。相传陈友谅兵败,子孙九姓家属(陈、钱、林、李、袁、孙、叶、许、何)被贬钱塘江流域舟居,从事撑船、背纤等苦活。徽州境内新安江主、支流上飘泊的船民,为“九姓渔船”的后裔,以陈、叶、钱、汪四姓为多。陈姓来自建德东州(徽港、婺港汇合处),叶姓来自桐庐。这些船民长期过着浮家泛宅的水上生活,  相似文献   

14.
宁夏出土文献有图录型成果出版,个案研究多集中于唐及唐以前出土文献,清朝出土石刻文献研究还很薄弱.学界对本碑研究尚属空白.志主秦氏系湖广提军俞益谟副室,其赠号当从其子俞汝亮之官品而定.铭文为其子俞汝亮所撰.秦氏墓志的出土,为研究俞益谟生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释“禀庆”     
"禀庆"一词在有唐以来的文献中多见,前人未曾作过考释,《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没有收录。本文试对"禀庆"的词义考释,认为它有秉受福泽之义。  相似文献   

16.
《邢台学院学报》2021,(1):24-29
张姓是我国第三大姓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对于张姓起源的追溯,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从而也产生了各种学说。文章根据史料,对张姓起源诸说进行辨析,综合考证认为清河是张姓起源地;同时归纳分析了张氏的郡望、堂号以及家风世训。文章以姓氏学、谱牒学、方志学等多角度对清河张氏溯源进行综合考辨,这对当下姓氏学和地方文化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由于历代移民,尤其是明末清初"奉旨填川"的影响,现代四川方言与明代以前的蜀方言、中上古时期的蜀语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文献出发,对前人所用的"蜀语"、"蜀方言"进行了梳理,提出"蜀语"有蜀人语言、蜀人俗语和方言学著作<蜀语>等含义;而<蜀语>一书又有唐李商隐在明李实之前."蜀方言"一词较为后起.  相似文献   

18.
中国姓氏诸多 ,它的形成原因及类型极为复杂 ,这就造成了姓氏的发展演变情况也相当复杂 ;但是经深入探敲 ,认真比较古今姓氏的发展状况 ,就可以发现有一个大致的趋势 ,那就是渐渐的朝简单明了的方向发展。在这里着重从其演化方式、原因等方面来分析。首先从姓氏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复音姓氏的单音化趋势。在古代尤其是南北朝以前 ,中国姓氏中的复音姓氏为数不少 ,甚至达一半以上 ,但现在复音姓氏已寥寥无几 ,这就证明了中国姓氏是逐渐由复音向单音转化的。汉族的复音姓氏大部分产生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 ,从整个姓氏发展史来看 ,复音姓氏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释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20.
在华夏之邦,河南淮阳陈氏家族繁衍甚众,生齿颇多。自古及今,其宗族生息之所播及大河上下,长江南北;甚而,在海外一些有关国家和地区,其族人也举目可见,比比皆是。这个家族根系深远,枝繁叶茂,当今人口逾七千万,约占国人总数的6.8%,名列中华十大姓之第五,仅次于张、王、李、刘四姓,堪称神州名门望族。同时,与陈姓同源异流或由其衍生出来的姓氏多达40余,个中田、胡、姚、孙等均系中华大姓。更不用说王姓一支、袁姓一系,也为陈姓递传一脉。若把此等外姓支流亦归而纳之,其人口数量之大,实无出其右者。一言以蔽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陈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要源头,孕育了龙的传人繁衍生长的主体根系。陈姓族系为何如此光大显赫,盖由我国历史上的古陈国(今河南淮阳)封号而起。笔者读史之余,披砂砺金,叩蚌求珠,不无所识;愿以井中之天,管窥之豹,振叶寻根,观澜索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