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文评讲     
学而时习之山东曲阜一中高二(6)班王谦“学而时习之”,学,是指通常所说的学习;习,就是温习、实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了知识,还要按时温习、实习。 (习作者从解题入手,渐次透露论题。因为标题的侧重点不在于“学”字,而在于  相似文献   

2.
董向东 《甘肃教育》2011,(18):57-57
有位作者读了2011年8月份下半期《甘肃教育》杂志上我写的《这个“时”字该如何解释》后,问我,你怎么把“学而时习之”的“习”解释成了“实习”?许多人把“习”解释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礼记·射义》中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  相似文献   

3.
“学而时习,温故知新”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项重要而影响深远的教学原则,是孔丘首先提出并得到后人继承和发展了的,衍用至今仍有其旺盛的生命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知新,告诸往而知未来.”(《论语·为政》)这是孔丘的学生们对他这一教学观点的具体记载.在这里,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孔丘认为对学过的知识只有时时温习和练习,才能纯熟、巩固,同时自己也感到愉快,进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他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日三省吾身”其中之一就有“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就是传授给你的知识复习过没有?  相似文献   

4.
《论语(十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箴言,但是,学而时习之后,不“说”的人却很多,那是因为学的过程只是伴随不停地温习复习,机械重复,而不是运用、实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呢?修订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25页)是这样解释的:时习,即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也就是说,编者把“习”解释为“复习”。这种解释较早源于宋代学者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就是不停地学习,也就是复习。长期以来,编者如是编,教师如是教,学生如是学,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一解释。事实上,这个解释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这一名言的误解。首先,我们来看《礼记·月令》里对“学习”一词的解释:学,效;习,鸟…  相似文献   

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时习”教科书注释为“时常地复习”,句子可以翻译为:“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地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笔者认为教材对“习”字解释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不太确切,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  相似文献   

7.
比“学”语文更重要的是什么?答曰:“习”语文。“习”与“学”不都一样吗?不然。这里的“学”是“学”,“习”是“习”,一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非常遗憾的是,苏教版初中教材把“习”错译为“温习”,还是一种“学”,没有解出“习”的真正意义来。因此,现在非常需要弄清楚——  相似文献   

8.
许兴亮 《山东教育》2004,(18):37-37
如何理解《(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呢?修订后的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25页)是这样解释的:时习,即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也就是说,编者把“习”解释为“复习”。这种解释较早源于宋代学者朱熹。他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就是不停地学习,也就是复习。长期以来,编者如是编,教师如是教,学生如是学,大家似乎都认同了这一解释。事实上,这个解释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这一名言的误解。  相似文献   

9.
《论语(十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箴言,但是,学而时习之后,不“说”的人却很多,那是因为学的过程只是伴随不停地温习复习,机械重复,而不是运用、实践,只是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哪里还有什么快乐可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开心乐园     
问 路一对父女在大街上散步,一位乘车的先生从此路过,向那对父女问道:“请告诉我,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女儿忙说:“多奇怪,您不是正在自己的车里吗?”◎供稿/苏婉蓉广西百色市福利院居民楼二楼左(533000)高兴的虚字眼一位先生给学生讲《论语》,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时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说’,高兴;‘乎’,虚字眼。”讲完先生问道:“你们听懂了吗?”“懂了!”学生回答。先生指着一位学生说:“那你连起…  相似文献   

11.
初语一册所选《〈论语〉十则》的注释存在不少问题,兹商讨辨析于此。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教材未注,但从其对“时习之”的注释——“时常地复习”中不难看出,教材是将“学”理解为“读书”(即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的。这种理解尽管有所本,但却不全面。纵考《论语》中所出现的65个“学”字,都是指与近代哲学中所说的感性认识相似的一种认识活动,其内容和对象是相当广泛的,“学而时习之”之“学”,绝非仅指学习书本知识。明焦始《焦氏笔乘》即引赵仲修语云:“(公)且道‘学而时习之’以何为学?……所谓学,非记问诵说之谓,非绵章绘句之谓,所以学圣人也。”程树德《论语集释》亦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  相似文献   

12.
<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现行部分中小学语文教材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学习并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将"习"解释为"复习""温习",其实是曲解了这句话的原意。当代学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解释是"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将"习"解释为"实习",强调学了以后需要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13.
<正> 一、关于课文《论语》乃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及孔子几个弟子言行的书.二、补充注释“时习”的“习”,一般译为“温习”、“复习”,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课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密切结合,象礼(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故此“习”字讲为“实习”更好.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记述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各地所编辑的初中语文教科书都对此有所编选。其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则已成为广为传诵的名言。但各种教辅用书都把。学而时习之”解释为“学习知识并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值得推敲和怀疑。其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5.
董磊 《青海教育》2006,(1):47-48
偶尔翻开《论语》第一页,赫然在目的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不用说了,“习”是什么意思呢?甲骨作“太阳”上面有两根“羽毛”,意思是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说》云:“习,数飞也。”意思是频频地飞,不停地飞。孔子教给学生的功课,一般都跟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技能,如音乐、射箭、驾车等,因此光从老师那里“学”还不行,还要经常去“习”。  相似文献   

16.
《论语》试诂二则张家英一、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学而篇》首章的首句。这一句几乎为人所共知,而对这一句的含义,理解得却并不完全一至。这里的关键是对“学”与“习”二者的认识。《说文·教部》:“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  相似文献   

17.
《论语》第一章第一句 ,记录的是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对于其中的“时习” ,宋儒有很好的解释。据《宋元学案·双峰学案》《万年县志》等史籍载 :饶鲁 (1194-12 64 ) ,字伯舆 ,一字仲元 ,饶州 (治今江西鄱阳 )余干人 (其故里于明代划归新设之万年县 )。“髻龄有志于学 ,稍长 ,从黄勉斋干、李宏斋燔学。勉斋问 :‘《论语》首论时习 ,习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 :‘当兼二义 ,绎之以思虑 ,熟之以践履’”。“故传曰 :‘时复思绎于思虑 ,习也。’又曰 :‘学者将以行于践履 ,习也。’”勉斋大器之。”我想黄干和饶鲁确是解悟了孔子“习…  相似文献   

18.
笑话十则     
《好同学》2005,(11)
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讲完,老师问道:“你俩听懂了吗?”  相似文献   

19.
开心果网站     
虚字眼有一天,老师给李刚和魏利讲《论语》。当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时,老师解释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悦,高兴;乎,虚字眼。”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可见复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改善复习教学中枯燥乏味,负担沉重的现状呢?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复习的方法,喜欢复习,醉心于复习,那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