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子责任意识是母亲教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责任认识、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行为构成.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宁波市406名3-6岁儿童母亲的教子责任意识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多数幼儿母亲有良好的责任认识,能意识到母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拥有积极的责任情感,能运用意志克服教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承担起养育、教育、化育的责任.母亲的教子责任意识受到原生家庭、母子关系、母亲受教育水平、母亲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为母亲育儿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支持,能帮助母亲更好地履行教子责任.  相似文献   

2.
尼泊尔对父母非常孝敬,其中母亲节就是儿女们孝敬母亲、缅怀母亲养育之情的一种形式. 母亲节是尼泊尔沿袭成俗的传统节日,尼历每年一月的最后一天是尼泊尔的母亲节.这天儿女们都要准备好母亲最喜欢吃的水果和丰盛的菜肴及一份厚礼,奉献给母亲.这天要让母亲得到最好的休憩,满足母亲的要求,千方百计使母亲心情愉快.出嫁的女儿更要带上最好的食物、母亲喜欢穿的衣服及象征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礼品,赶在这天的早上回到娘家.所有儿女象敬神一样对养育自己的母亲顶礼膜拜,表示自己的孝心,听取母亲的教诲.母亲也向儿女祝福.这天全家欢聚一堂,唱歌跳舞,共享天伦之乐.  相似文献   

3.
胡适《我的母亲》中前后三次写到母亲的哭,分别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母亲宽容和贵的品质以及母亲对名节清白的维护.以母亲的“三哭”为抓手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母亲这一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相似文献   

4.
谢家禄 《文教资料》2008,(28):166-168
"母亲"是张承志小说描写的中心.借助于"母亲"这一主题写出了一系列草原小说,张承志塑造了一系列勤劳、善良、仁义而坚强的母亲形象.更由于张承志自身独特的气质及对"母亲"浓郁的感激之情,造就了张承志"母亲--人民"的文学创作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5.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七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相似文献   

6.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 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3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别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钟爱.  相似文献   

7.
一位40多岁的母亲,进入更年期后,变得多疑、心烦意乱、好发脾气.她在北京某重点中学的15岁女儿正好进入了青春期,表现得非常叛逆.于是,处于更年期的母亲与青春期的女儿战事不断.母亲很痛苦,但又不知该怎样处理此事.咨询了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后,母亲给女儿写了封"道歉"信.  相似文献   

8.
① 母亲喜鱼,尤其是爱吃鱼. ②我小的时候,当乡村教师的父母用他们每月总数共九十七元钱的工资养活我们全家六口:姐、我、两个弟弟和父亲母亲自己.让人揪心的是,母亲长期患有胃病.母亲胃疼的时候,愁眉苦脸,双手捂腹在床上"唉唉"一躺半天,令全家人坐立不安.父亲心疼,用小铝锅为母亲熬稀粥,还挤出钱每周去墟上为母亲买回三五两肉,加水及佐料炖烂,供母亲一人慢慢享用.  相似文献   

9.
我的母亲     
母亲常给我讲家里以前的事,讲她的成长史,她经历得太多太多,我觉得母亲很可怜.   母亲一路走采确实不易.童年时她和她乡下的舅舅一起生活,八九岁时就开始挑柴、洗衣、做饭,到了读书的年龄又遇上了"文革".母亲很早就来深圳打工,是个并不太受社会尊重的"农民工".后来和父亲结婚,两个人工资勉强糊口,但为了照料整个家,母亲在生下我之后就没有再继续工作.每天买菜、洗衣、做饭、打扫,十几年,母亲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忙里忙外.……  相似文献   

10.
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优秀的母亲群体,便没有优秀的公民,更没有优秀的人类.母亲素养对孩子公民品质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母亲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公民品质的形成.孩子是国家、社会、家庭的未来,国家、政府、社会对母亲素养的关注就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心,就是对国家命运与国家未来的关心.  相似文献   

11.
母亲节是一个尊敬我们的母亲的节日.我们如此感激母亲在抚养我们的过程中付出的辛劳、爱心和耐心.没有什么能与母爱相提并论. 传统礼物 每年,美国最流行的母亲节礼物包括鲜花、贺卡、珠宝,当然还有周日带母亲去餐馆撮一顿.重要的是,心里有你的母亲.  相似文献   

12.
暖暖的火堆旁,坐着外婆、母亲和我. 寒冷的冬夜,我坐在火堆前烤着火,母亲坐在一旁织着毛衣,手指在绒线间不停地穿梭,外婆坐在母亲旁边,脸上洋溢着满足之情.夜格外寂静,只听得见母亲扯毛线的声音.  相似文献   

13.
集体备课时,老师们注意到<怀念母亲>里有一段话:"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对我来说,还不能真切体会作者失去母亲的痛楚.一个老师提到了自己的母亲,娓娓地叙说着母亲临走前的日子.言语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彻骨的遗憾.  相似文献   

14.
孝心     
一位公司经理抽空回了一趟家.回家没有什么事,就是陪陪母亲. 母亲说:"要不咱们去买鸡蛋吧."他就跟着母亲出了门.附近有一家超市,母亲偏不进去,说另一家比这里的每斤便宜两角钱.他知道母亲一向节俭,便同意了.他刚想去路边叫车,母亲拦住了,说等会儿有超市的专车免费接送,他又依了母亲.  相似文献   

15.
母亲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任老师,本文分析了母亲角色、母亲教育两部分内容,说明了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存在的“危机”,对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危机”的原因进行了探析,最后进行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32名1.5岁的儿童及其母亲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母亲人格与其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母亲的神经质与教养方式总分和共享情感氛围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经验开放性与共享情感氛围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移情关怀与母子共享情感氛围及教养方式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认真性、观点采择与母亲回应性呈显著正相关.为提高其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与有效性,母亲应增强积极情感的表达,增加对孩子的回应,增进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史记>所记录的女性人物中有一组母亲身份的形象,这些母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充满智慧仁爱的传统母亲.政治漩涡中异化的母亲和在情欲中迷失的母亲.她们形成了中国文学里最早的母亲群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和后世的文学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目光     
我是告别故乡,辞别母亲时,才发现母亲的目光竟然是如此的厚重. 那时候我正年轻,一心想要离开故乡,去大城市里闯荡一番事业.我不顾母亲的苦苦劝阻,执意要走.看到我去意已决,母亲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我收拾着行囊.偶然间,我从忙碌中抬起头来,母亲正在默默地注视着我,见我看向她,她的目光连忙转向了别处.可就在这一瞬间,我看到了母亲眼中的不舍与伤感.  相似文献   

19.
小玲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她家里贫穷.母亲勤劳节俭,每天从早忙到晚,但也只是仅仅能够维持生活.小玲很懂事,也很爱她的母亲.她发奋学习,希望长大能有一番作为来回报她的母亲.  相似文献   

20.
习惯母爱     
年迈的母亲上了公交车,儿子在旁搀扶.母亲没坐,却指着座位让儿子坐,短暂的推让后,母亲还是坐下了.这样的场景,我们见得太多,母亲让座似乎已成为习惯.打从我们记事起,或坐于母亲怀中,或依偎母亲身旁,抑或我们坐着仰望站在身旁的母亲--公交车上的孩子始终是舒服地坐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