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当编辑的面对案头上每天大量的稿件,总喜欢挑肥捡瘦,选择那些主题明确、新闻事实清楚、表述流畅的稿子,而这样的稿件,实在少之又少。大量的来稿是编之费力、弃之可惜、介乎可编可不编之间。那么怎样把这些“死马”、“病马”当成“活马”、“好马”医呢?我觉得编辑应当像一名地质工作者那样,学会勘探找矿、选矿提炼,从稿件的矿石中开采出新闻价值,挖掘闪光的东西。一、发掘矿有贫富之分,搞有优劣之别。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是辨别出矿藏品位的高低,而新闻工作者的功力则是发掘出潜在的新闻价值。去年初,我收到一位志愿兵的妻子写给新…  相似文献   

2.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李强 《军事记者》2005,(10):62-62
在我厚厚的剪报本的扉页,贴着一篇被“枪毙”的稿子,稿子上是政委覃汉科用红笔写下的批语——“新闻,用事实说话”。就是这篇被“枪毙”的稿子和那句批语时刻提醒着我,才会有我后来的稿件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没有一篇虚假新闻。是那篇被“枪毙”的稿子鞭策我走上了我挚爱的新闻路,并将一直走下去。  相似文献   

4.
渴望好稿     
好稿太少了,这几乎是所有编辑同事共有的感受。一些通讯员朋友可能不理解:我不是投了许多稿件,也没见编用,你怎么说“没粮没米”呢?确实,每天案头都有一大摞稿件等待处理,但有时候一天也难选出一篇象样的稿子。你说,能不让人心焦吗? 从大量被淘汰的稿件来看,不能用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类:  相似文献   

5.
在报社编辑部学习两个多月所见所感颇多,尤其有两件不为人知的小事让我“刻骨铭心”,也许这两件小事将会影响我在新闻道路上所走的每一步。编了一篇言论稿下楼找不到“北” 分到理论部学习的第二天,负责带我的编辑就交给我一篇500字的言论,让我编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星火小集”。这是我编发的第一篇稿件。过去总以为编稿子要比写稿子容易,改个标题,删除一些文字就可以了。然而,事实并非自己想的  相似文献   

6.
谢顾问: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常常因为稿件时效性不强而“告吹”。我向一位老报道员讨教,他开导我说,搞新闻要“打提前量”,估计一定要发生的事实,可以提前5—10天就把稿子写好,尽快发走。不然,稿子到了编辑手里,往往就成了“马后炮”。我不明白,为了不使稿子成为“马后炮”,就得“打提前量”吗?36232部队张景奇张景奇同志:那位“开导”你的老报道员说的话是不可听的。新闻报道稿件的确应注重时效,有时候,一篇稿子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稿子的成败。但是,提高稿件的时效性,主要靠快采快写快发,而绝对不能用“打提前量”的…  相似文献   

7.
“精品”是这样打造的●总编室实习学员孟祥林能到军报系统学习报纸采编流程,进一步提高新闻采写能力,也算了却自己在基层搞新闻报道工作两年的夙愿。分在总编室三版组实习,我更是庆幸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是吗?经过“两关”,凝汇作者和编辑们大量智慧的“样稿”,每天如潮水般涌向总编室,这里为我提供了一个别人看不到的稿件怎样“过关斩将”走上版面的机会,也使我目睹了深受基层官兵喜爱的三版一件件“精品”出炉的全过程。好稿子一路绿灯好稿子编辑愿意编,编起来也轻松愉快。有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个月前,一名新疆部队的报…  相似文献   

8.
天天编稿子,天天忙于做“压缩”工作。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印象:现在的记者和通讯员似乎都喜欢“蒸发面馒头”,写出来的稿件既长又空,很难激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由此,我想起了小时候在故乡“洗面筋”粘蝉的日子,总觉得写新闻与“洗面筋”有某些可比之处。  相似文献   

9.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0.
姜辉 《记者摇篮》2004,(5):63-63
常听到同事这样抱怨:现在下面提供的高质量稿件实在是太少了,有些稿件就是“表扬稿”和“流水账”,看到这样的稿子很难找到兴奋点。这是目前编辑们普遍遇到的难题。诚然,眼下编辑们拿到的稿子“精品”确实不多,一来是基层报道员素质参差不齐,反映在稿件上就是佳作的短缺;二来是信息时代对新闻传播提出的快速要求,使用者们顾不上精耕细作就仓促出手,造成“产品”质量不高。那么,作为“替人做嫁衣”的编辑们来说,如何将手上的“粗粮”打磨成“细粮”呢?  相似文献   

11.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12.
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在组版安排稿件时感到稿子不少,甚至为当日发不上而为难。而当“评好稿”特别是选稿参加某项好新闻评比时,却感到精品不多,挑选优质稿较难。这种现象说明一些稿件的质量不高,而其重要症结在于稿件采写时进行新闻价值评价做得不够好。因此,强化稿件采写的新闻价值评价,是当前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新闻价值评价,作为新闻评价的内容之一,即对社会事实进行质的规定性分析,选出最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而舍弃没有新闻价值或者相对来说新闻价值比较小的新闻,这本来是新闻采写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何当前又要特别地强调  相似文献   

13.
有过新闻写作经验的同志,都有这样一种学习写新闻的体会:在对自己写的稿件经过几次“剥层皮”似的修改后,才体会到什么叫“字斟句酌”,理解了“推敲”的含义。也就是经过这么几次认真的修改,以后再写稿子,水平似乎提高了一大截。佛学上的“修炼”,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妨在写作上也来一次这样的修炼。下面我以一篇看上去写得不错的稿子作为修改对象,作一示范。原稿: 民建领导看望王慕贞 8月17日,南宁民建领导看望了王慕贞老会员。 当天下午,王武陵主委、黄肇富副主委率机关专千一行四人,驱车到南宁舜帆爱晚村,看望85…  相似文献   

14.
阅读每周才出一期的小报,你若稍加留心便会发现,稿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日前”二字。这是因为这样的报纸出版周期较长,某些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若照实写出,总给人以明日黄花之感,于是就来个模糊的时间概念:“日前”。原来,我一直认为这样做是出于无奈,更看不出它有时竟是“陷井”。我是吃了“日前”的苦头,才接受了教训的。有一个时期,大报小报都集中火力,对赌博现象发动“围剿战”。我是编社会新闻专栏的,当然是义不容辞地积极参战。一天,我收到了一篇有关这方面内容的稿子,真是不胜欢喜。来稿说,有两个赌徒鬼混在一起,彼此称兄道弟,关系极为密切。可是在赌场上,两人的手气或者叫运道却大相径庭。一个是债台高筑,一个是赢了又赢。有天晚上,负债的赌徒闯进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一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新闻稿件中,把主要新闻事实提取出来,假设这件事就发生在自己所在单位,把它写成新闻稿件,拿自己写的稿子和报纸上的稿件对比一下.这样差距找到了,问题找准了,就会有长进和提高.二是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看看编辑修改润色之后与原稿有什么不同,体会编辑为何这样修改,认真查找自己稿件存在的不足,这样做能尽快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相似文献   

16.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通讯员,就必须坚持学习新闻知识,认真读书、看报,多写稿,勤积累,使自己的头脑不断丰富起来。 1983年,我刚练习写稿时,不会采访,写出稿子不合口味,投出去的稿件大都被“枪毙”了。后来,在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热心帮助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采写新闻的一点门道。 从1987年起,我每年坚持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写作》和《编通之友》等新闻杂志及报刊,并坚持多写、多练,深入  相似文献   

17.
前年以来,我在20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100余篇评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明友问我:“你的这些评沦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评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评论来。那么,评论  相似文献   

18.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参加各种全国性的新闻作品评奖。我是把这件事当作学问来做的。我们国家这样大,报刊这样多,能够在全国得奖是凤毛麟角。经过一级一级筛选而送上来的稿子,绝大多数都是精品,其中饱含着新闻写作的道理和方法。所以每次评奖都大有收益,仿如重上了一堂写作课。但同时也会发现一些稿子有毛病,甚至有的违反新闻原理和常识。有的不合语言规律。试想一篇稿从记者落笔、编辑编稿、部主任改稿、值班总编定稿,再经过各级评委认可,一级一级送上来,要过多少关,但还是不能尽如人意,可想平时报纸上的粗糙之作又有多少。每到这时我耳边就响起社会上流传的那句话:“新闻无学。”新闻界是最脑火听这种话的,这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蔑视。但是再转念一想,如果现在是评一篇国家级的科学论文呢?恐怕不会有这个笑话。看来有学无学之争还要认真对待一  相似文献   

19.
字迹是否书写得工整虽对文章写得优劣或与稿件是否可用不能起绝对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影响,而且这也反映作者的文学素养. 我过去给新闻单位投稿,在书写时,常写别字、错字、自造字.有一次,一位记者指着我的稿子说:“副食品的‘副’字你为什么老写成付款的‘付’?”我说:“这样写省事.”那位记者坦率地说:“我们不愿看别字、白字连篇的稿子,至少可以说作者书写是不认真的”.我忙答道:“对,今后一定改正.”打那以后,我不管给哪家新闻单  相似文献   

20.
为了广泛征求听众对广播的意见,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我台1991年冬到1992年春,开展了一次时间长达5个月、规模较大的群众性的“评编、评播、评听”活动,全县有8000多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共收到814名听众的960多篇稿件。我台从参评的稿件中,评出最佳“评编”稿件6篇,最佳“评播”稿件4篇,最佳“听众”6名。我们还从来稿中归纳出有建设性的建议70多条,有的整改已见到成效。我台开展的这次“三评”活动受到省、市广播部门领导的肯定。1992年,在全省首次召开的县级广播台(站)协作会议上,我台以《开门办广播,认真搞“三评”》为题所作的交流发言,受到了与会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