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雅各《易传》的英译体现了其经传分译的原则,体现了其独特的易学思想,在翻译《易传》时,理雅各采用合儒的翻译策略,寻找基督教与儒家的相似之处,采取思想对思想的方法,力求翻译原文的本意。  相似文献   

2.
基于德国功能派的翻译目的论,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研究案例,分析了理雅各对中国神秘文化的译介。为了襄助其传教事业,理雅各采取了归化的译法来翻译某些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体现出了他的宗教融合倾向,同时,当某些中国神秘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找不到类似的文化意象时,他又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法,以便划清中国宗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常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礼记》包含了很多蕴涵中国神秘文化的词语。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在翻译这一中国典籍的时候,一般是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将中国的超自然文化融入到西方的圣经文化中。在这一过程中,理雅各始终把《圣经》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而当《礼记》中出现的中国神秘文化在《圣经》中没有记载时,理雅各则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以便划清中国神秘文化和基督教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基督新教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传教士们为新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理雅各就是他们中的重要一员,《亚伯拉罕纪略》是理雅各根据《圣经》和中国文学审美和小说接受的实际情况改编的,小说具有显著的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文章对《亚伯拉罕纪略》和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做简略介绍,将两者的叙事形式进行对比,并从中国文化叙事学的角度对比两者在叙事视角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探索基督教理论著述在晚清汉语语境中的接受与表达,基督教作品与中国文学传统的融合。"从基督教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出发,注重其叙事特征的分析和诠释,尝试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处境的相遇问题"。~([1])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指出翻译存异伦理重视保留原语文化的异质性,然后探讨分析理雅各基督教义之"仁",韦利普适阐释之"仁"和安乐哲比较哲学之"仁",提出翻译特有内涵意义的儒家概念词应该运用异化策略,促进译语文化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教士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传播了儒家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的翻译选题动机是为了调和中西文化,将基督教根植于中国社会的肌体。代表译者主要有利玛窦、理雅各和卫礼贤等,主要译介成就是对"四书五经"的外译。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与研究引起很大的反响,参与并影响了西方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深深影响了许多艺术家与学者。在译介儒家经典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歪曲儒家经典原意的现象,对此学术界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理雅各传教士身份与翻译家身份的交叉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教士翻译家理雅各在中国经典的翻译实践中找寻中国宗教的神圣性。他在阐释中国经典时采取的不同策略显示了译者作为翻译家兼传教士双重身份的交叉性。译本中频频出现"直译加注"的现象向我们表明了一位学者型翻译家对中国文化的尊重;而本着对传教事业的忠诚,也为了让他的译本读者能较好地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时诉诸于"心灵沟通"翻译法也是他作为一名基督教传教士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而孔子的思想亦即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因此《论语》的翻译工作,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以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英译本为参照蓝本,探索困境所在并提出异化翻译策略优势,旨在为更准确的翻译《论语》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9.
列文森站在非历史主义史观的基础上,认为儒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已失去存在的依据,并运用“博物馆”这一著名的比喻,借以说明儒家传统的死亡.杜维明以复兴儒家传统文化为己任,对儒家思想进行一种现代诠释和阐发的工作,力图复兴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并使之走向世界,但他的儒家传统文化观却是唯心主义的.在对两种儒家传统文化观分析和批判的同时,指出对待儒家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0.
张菊霞 《海外英语》2013,(21):205-206
作为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对中国古典文化及东方文明具有深刻影响力。自明清以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许多经典著作传至西方。苏格兰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孟子》英译本长期以来备受推崇,被奉为标准译本。《孟子》的其他一些译本也广受赞誉,比如赖发洛及刘殿爵译本。研究《孟子》英译本对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通过与赖译本与刘译本的比较,该文试图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研究《孟子》英译本,并阐述理雅各英译本如何在词汇,句法及风格三方面实现与源文本的对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是熔铸在中国人民族性格里的骨髓,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一系列教学方式与思考过程往往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息息相关。本文针对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的若干问题,从多个角度阐述儒家思想对现代中学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出现危机时如何运用儒家思想进行化解以及对当下语文教学中儒家传统思想的反思与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之际,儒家思想对其有所接纳,也有抵制。二者的冲突,也突显了中西两种文化在交汇初期的差异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再次审视基督教在中国明清时期的传播,对当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差别固然存在,但取长补短的中西宗教文化的交流才是促进儒家思想和基督教共同发展的利器。  相似文献   

13.
英国著名传教士、翻译家、几十年研究中国典籍翻译的汉学家理雅各,基于多年文化典籍的阐译实践过程,以文化语境为核心将中国典籍进行深度翻译,为儒学的世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翻译过程依然面临着异质文化冲突、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符号学与诗学之争,理雅各中西合璧的“以意逆志”客观典籍翻译思想,在当代译学发展中既有实践翻译的人文价值,又有坚守翻译精神的历史传承价值。深刻理解并研究理雅各翻译实践的文化认知和翻译思想的历史人文价值,可以为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之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它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讨论《论语》中虚词“而”的意义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总结了“而”在《论语》中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书由福建师范大学岳峰副教授撰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理雅各是中国基督教史和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中国古代经典在西方的翻译和传播有过突出的贡献。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大陆学术界尚未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海内外学者既有的研究中,由于学科的限制,观点和思维的定势,在对中、西文化以及英、汉双语的把握等问题上也存在一定的缺憾。本书运用解读  相似文献   

17.
孔子基本上是属于学者,是思想家与教育家。李大钊在评说孔子与儒家思想时是把两者区别开来,分别对待。他尊重并称赞孔子,但否定孔子学说与批判儒家思想,开辟研究孔学的新径。李大钊的做法不啻是一种启迪。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对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化整理与传播立下不朽功绩。作为思想家是杰出的,独树一家之说。孔子个人是操守端庄、渊博谦逊的伟大学者与哲人,值得后人敬仰。但孔子的学说,尤其儒家思想应当摈弃与批判。传统是一种因袭惰性,具有历史的落后性与进步的阻力性。愈是传统的东西,越要小心,越要持批判精神,以免贻误发展。时至今日,想用儒家理论来拯救时弊未免失之迂腐。我们的精神岂能还禁锢在儒家的牢笼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建设当代社会精神文明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明代晚期,基督教进入中国,基督教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其策略是不断变化的,最早传教士采取的是与佛教认同的策略,后来他们逐渐认识到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于是改变策略,开始向儒家靠拢,并批判佛教,同时,传教士还以西方的科学知识的工具传播基督教教义,使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一定的进展,他们在中国建立了几处传教的基地,并发展了一些信徒。  相似文献   

19.
以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为中心,梳理了译者通过其翻译活动阐释中国核心的哲学思想。理雅各的翻译活动推动了中西交流过程中的相互包容与融合。他的译本也成为19世纪中西对话的重要媒介,为西方社会理性、客观、科学地看待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架通了桥梁。通过研究《论语》英译有助于中国文化典籍的传播,服务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话语竞争力,反推西方汉学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态度,寻求中外译者的协同交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我国文人辜鸿铭所翻译的《论语》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反映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翻译的不同风格,即理雅各的严谨、细腻以及对原文的忠实和辜鸿铭译文的别出心裁。从翻译理论上证明不同翻译风格的译作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