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夏夜总是那般迷人,令无数艺术家神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曾在青春时代创作了喜剧代表作《仲夏夜之梦》,描绘出一个神话王国。受之启发,德国著名音乐家门德尔松用一个个音符,将莎士比亚笔下的奇妙仙境演绎出来。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浪漫主义时期的第一部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夏日,时年十七岁的门德尔松和妹妹芳妮在柏林郊外度假。此时的门德尔松,醉心于刚刚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德译本《莎士比亚的喜剧》。其中的《仲夏夜之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喜剧是用于舞台表演的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它与文化紧密联系,并极富文学性.喜剧的语言往往独具特色,例如口语化、简洁、动作性、性格化等等.本文以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为倒,阐明喜剧的语言特色,为英语学习者深入学习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有《无事生非》、《仲夏夜之梦》、  相似文献   

4.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部喜剧作品,他在剧作中描绘了一个弥漫着神奇和魔力的森林世界。本文通过对《仲夏夜之梦》这个剧本的文本分析,在"陌生化"的理论视域下,从"精灵和神仙的奇幻世界"、"人物与情节的陌生化"这两个部分进行论述,试图对莎士比亚创作此剧的特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正>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捣蛋鬼普克是个山精灵,它制造了一出浪漫喜剧。好的故事里藏着打动听者的力量,总是会被一遍一遍地复述、诠释和重构。这一回,普克跑到了吉卜林的笔下,变成了一个爱说故事的"莎士比亚",成了《山精灵普克》的主角。山林树丛中,鸟声啾啾,几个孩子在cosplay《仲夏夜之梦》。他们玩得很开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写了大量的喜剧。从一五九三年起到一六○○年止,他写有《错误的喜剧》、《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十个喜剧。这些喜剧的基本主题,既不同于古代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讽刺、夸张  相似文献   

7.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戏剧中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其思想特征主要是反抗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恋爱,实现人生的普遍和谐幸福。莎士比亚借助超越时空、混融物我、巧设情节、制造悬念等多重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现实人生与童话世界水乳交融的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弗莱杜撰了“绿色世界”这个术语并用来描述莎士比亚喜剧中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模式。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最具“绿色”意味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神话原型分析,指出“绿色世界”的构建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在“绿色世界”中人可以回归自然和原始人性,尽情狂欢。经历蜕变,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9.
谌利华 《文教资料》2006,(33):62-63
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通常指作者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创作的喜剧作品,包括《错误的喜剧》、《维洛那绅士》、《爱的徒劳》、《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驯悍记》、《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及《第十二夜》。巴赫金认为文艺复兴是世界观和文学的直接狂欢化,而莎士比亚是这一时期狂欢化文学的典范之一。的确,莎士比亚作品不仅具有很多外在的狂欢化特征,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即莎士比亚相信人们可以从现有秩序中解脱出来,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认识世界和人类的方法。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浪漫喜剧具有的狂欢化特征,指出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是对旧的价值观念的重审,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它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乌托邦般的狂欢世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万隆 《台州学院学报》2006,28(4):44-46,49
虚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的浪漫艺术主要的主要特色。虚实手法贯穿整部喜剧,统摄了整个艺术机体,其特点是虚实相辅相成,交相辉映。该剧的虚实手法主要表现为情节线索的虚实、喜剧场景的虚实、心理表现的虚实和人物关系的虚实四个方面。在该剧中,莎翁的虚实手法运用,娴熟自如,多姿多彩,相映成趣;既丰富了剧情,也增添了浪漫氛围。该剧虚实相生的枢纽是超自然力量。显然,莎翁虚实手法的运用与其喜剧浪漫艺术和喜剧理想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视角来研究粱实秋、朱生豪及方平三位译者的《仲夏夜之梦》中译本,旨在探讨当翻译莎士比亚剧作时,面对戏剧语言特色和作品丰富文化内涵发生冲突该如何做出取舍以呈现出最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弗莱杜撰了"绿色世界"这个术语并用来描述莎士比亚喜剧中一种特殊的环境和模式.文章通过对莎士比亚最具"绿色"意味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的神话原型分析,指出"绿色世界"的构建是对现实世界的颠覆,在"绿色世界"中人可以回归自然和原始人性,尽情狂欢,经历蜕变,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3.
[作者档案]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 做过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他一生共写有 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许多其他诗歌。主要代表作有早期的历史剧、喜剧——《亨利四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和《罗密欧与朱  相似文献   

14.
喜剧性语言的研究通常作为文学或者戏剧美学的一个附庸和补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很少。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在喜剧创作中进行了丰富的喜剧性语言实践,其喜剧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整体语言做了研究,如"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1]等,但是都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某一剧本进行详尽的语言特征分析,尤其没有对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四部喜剧中十分成熟的作品,它的喜剧氛围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为之捧腹。从双关语、夸张、反语、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段对剧本中的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15.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被誉为这一时期英国剧坛上的“巨人”。主要作品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最杰出的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16.
《孪生兄弟》是古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传世之作,而《错误的喜剧》是莎士比亚喜剧的尝试之作。《错误的喜剧》对《孪生兄弟》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模仿中有继承,也有发展。我们可以从两部喜剧情节的设置,喜剧人物的性格,喜剧手法及语言方面探讨莎士比亚《错误的喜剧》对普劳图斯《孪生兄弟》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化     
音乐《仲夏夜之梦》Music作曲: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指挥:安德列·普列文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唱片公司:EMI 1826年,17岁的门德尔松为莎翁戏剧《仲夏夜之梦》所作的序曲,既是一首为他带来最初荣誉的作品,也是他后来为整部《仲夏夜之梦》配乐的名副其实的序曲。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除了通过诗化的语言书写对现实的直接感受之外,还有部分篇章鲁迅则是借助梦境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所思所想的。《野草》中的梦包括现实之梦、怪诞之梦和虚实之梦三种形式,鲁迅借助梦境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是狂欢式文学的典范,其中以织工线团儿和小精灵蒲克为代表的丑角人物凸现出来.线团儿行为滑稽、言语粗鄙放肆却又睿智豁达;蒲克爱做恶作剧却善良可爱.他们代表着狂欢夜强化着狂欢,对于制造欢乐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现狂欢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锦方 《海外英语》2013,(2X):192-193
该文按照戏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戏剧故事情节要素对《花为媒》与《仲夏夜之梦》两部蜚声中外的喜剧进行对照赏析。两部喜剧的创作背景虽然各有不同,但是结构方面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对比鉴赏之下,别有一番情趣与裨益。而且对照赏析,不难发现虽然东西方文化习俗不同,但是追求"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情怀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